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陶永新, 段静怡, 李依宁, 李自燕, 宋寒冰, 张祺锶, 黄嘉华, 高玲玲, 谢宝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分子水平探究提高金针菇赖氨酸含量的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湿度、CO2)及其作用机理,本研究首先在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单核体L11基因组中鉴定L-赖氨酸合成通路基因,并预测其启动子区顺式元件.根据预测结果,采用红、绿、蓝、红绿蓝复合4种光处理金针菇子实体,并分别用HPLC和定量PCR测定赖氨酸含量变化及其合成通路基因的响应表达.结果 表明:金针菇赖氨酸由氨基己二酸(α-Aminoadipate,AAA)途径合成,通路中8步催化酶的编码基因及其序列在L11中全部得到鉴定.关键限速酶基因HCS、HAC1和SHD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G-box等光照响应元件.定量PCR表明,总体上看赖氨酸合成通路前7步的酶编码基因对4种光质均有响应表达.进一步比较本试验中4种不同光质的处理效果,发现蓝光照射后的金针菇子实体中,共有7个赖氨酸合成通路基因(HCS、HAC1、HAH、HDH、AAT、AAR和SR)表达量上调,同时赖氨酸含量最高.推测蓝光可能通过激活赖氨酸合成通路基因启动子区的G-box等顺式元件,诱导通路基因上调表达,进而提高了金针菇子实体中赖氨酸含量.
  • ?杨驰, 马璐, 肖冬来, 应正河, 江晓凌, 林衍铨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关键词"DNA photolyase (pfam 00875)"和"FAD binding domain of DNA photolyase (pfam03441)"搜索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闽绣1号菌株基因组,找到一个候选基因——隐花色素同源基因Slcry1,PCR扩增得到该同源基因cDNA全长1755 bp,基因组全长为2279 bp;利用PROTPARAM预测SlCRY1蛋白含有58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5800,等电点为8.94;利用SMART和Pfam预测其保守结构域,发现SlCRY1蛋白(584个氨基酸)包含一个DNA光解酶(DNA Photolyase)结构域和一个FAD结合(FAD binding)结构域;用MEGA7软件中的邻位相连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SlCRY1属于光解酶/隐花色素蛋白家族中的DASH(Drosophila,Arabidopsis,Synechocystis,and Homo species)型隐花色素;最后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同源基因在广叶绣球菌不同发育阶段及光照处理下的表达量:在约300 lx白色LED光照下,基因Slcry1表达量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增加;不同发育时期,Slcry1基因的表达水平为子实体>原基>菌丝。实验结果揭示:SlCRY1属于DASH型隐花色素,其表达量受到光照的诱导,且随广叶绣球菌的生长发育而上升。
  • 韩星, 魏仲阳, 张晔琳, 黄蓉梅, 黄千慧, 谢宝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通过本地BLAST方法,获得2个寡肽转运蛋白编码基因,命名为fvopt1和fvopt2,并对其结构、编码蛋白的基本性质、系统进化与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vopt1和fvopt2分别含有13和18个外显子,编码蛋白FVOPT1与FVOPT2各含774和772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86120.25与86192.24,等电点为7.46与7.92,且均无信号肽。保守结构域分析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FVOPT1与FVOPT2为寡肽转运蛋白家族成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菌丝阶段,fvopt1在无氮培养基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在含氮培养基中的表达量;在含氮培养基中,fvopt1在整个子实体发育阶段(原基、菌柄和菌盖)中表达量上调,fvopt2只在原基中高表达,推测fvopt1和fvopt2可能与子实体和原基的发育有关。
  • ?黄开华, 吴莹莹, 唐庆九, 李燕, 茅文俊, 候贝贝, 汪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自身强启动子,构建天蚕菌素抗菌肽过表达载体。借助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在蛹虫草中实现了表达。提取野生型菌株和转基因菌株的蛋白,比较其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转化了抗菌肽的菌株中的蛋白抑菌活性高于野生型菌株。?
  • 万佳宁, 杨瑞恒, 陈洪雨, 周陈力, 郭婷, 陈明杰, 汪虹, 鲍大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Steedman’s wax包埋切片法制备了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不同发育时期(小纽扣期、大纽扣期、蛋形期、伸长期、破膜期和开伞期)的菌褶切片并运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担子细胞核相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清晰观察到草菇担子细胞中核相以及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担子上孢子幼体、孢子梗、囊状体和孢子内细胞核等结构。草菇子实体小纽扣期细胞核成对进入担子细胞中;在大纽扣和蛋形期担子细胞基部发生核融合;伸长期、破膜期和开伞期的担子细胞内可观察到符合减数分裂特征的细胞核分裂前期Ⅰ、末期Ⅰ、前期Ⅱ和间期Ⅱ。通过对草菇担子细胞内细胞核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丰富了对草菇生活史的微观细胞学认识,为草菇有性生活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 范秀芝, 殷朝敏, 金玮玲, 叶罗娜, 史德芳, 姚芬, 高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菌丝生长速度和麦角甾醇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赭鳞蘑菇(Agaricus subrufescens)固体发酵培养基,用优化后的固体发酵培养基培养,测定期间菌质干重及麦角甾醇含量,判定发酵终点。结果表明:赭鳞蘑菇最优固体发酵培养基为50 g玉米糁添加50 mL含35 g/L白砂糖和80 g/L麸皮(煮汁)的营养液,最佳发酵终点为培养40 d,此时菌质干重为91.45 g,麦角甾醇总量为31.426 mg。?
  • 曾桂萍, ?李忠, ?张文龙, ?赵致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光照对茯苓(Wolfiporia cocos)产孢的影响,探讨产孢量较大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装有60 mL茯苓PDA培养基(200 g马铃薯,20 g葡萄糖,1 g KH2PO4,0.5 g MgSO4·7H2O,10 mg维生素B1,18 g琼脂,pH自然,加蒸馏水补足至1000 mL)的350 mL组培瓶,培养基初始pH为6.5,28℃暗培养7 d,12 h光暗交替培养为最优产孢条件,在此条件下,茯苓培养38 d产孢量为(8.12±0.11)×109个/瓶
  • 谢孟乐, 杨阳, 刘源, 张进武, 李丹, 张波, 冀瑞卿, 李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松脂皱皮孔菌(Ischnoderma resinosum)进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在实验范围内,松脂皱皮孔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pH为5~6,酵母浸粉和蛋白胨均为适宜的氮源。驯化栽培结果表明:松脂皱皮孔菌二级种接于菌袋后(栽培料配方为78%杂木屑、20%麦麸、1%石灰、1%石膏,含水量65%)于(25±1)℃,湿度65%条件下培养,接种第2天菌丝开始萌发,在第3~5天开始吃料,约60 d菌丝长满菌袋;长满菌丝的菌包于(21±1)℃,空气湿度90%~95%,每天12 h光照(400~500 lx)条件下催蕾出菇,从催蕾开始约50 d后出现原基,16~20 d后原基分化为成熟的子实体。
  • ?常堃, ?蔡婧, ?李世华, ?王锋尖, ?李为民, ?张九玲, ?李军, ?刘杰, ?肖艳, ?田继成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集自湖北省房县地区的新粗毛革耳(Panus lecomtei)菌株进行生物学性状及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新粗毛革耳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在棉籽壳培养基质中可以出菇,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9.5%。?
  • 崔月花, 缪婧, 刘建凤, 陈清颖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7 L发酵罐发酵桑黄(Phellinus linteus),研究不同温度对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前期,26℃是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生产的最适温度,而在发酵后期,23℃是产物积累的最适温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在发酵过程中0~60 h发酵温度为26℃, 60~120 h发酵温度为23℃,得到的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分别为(8.92±0.90) g/L和(95.25±4. 91) mg/L,比23℃恒温培养提高了58.8%和12.7%。根据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消耗情况,进一步对发酵培养基所含主要成分的比例进行调整,最终发酵培养基组成(g/L):27. 5葡萄糖、10玉米粉、5.0麸皮、2. 5豆饼粉、0.15 MgSO4·7H2O、3 KH2PO4,并用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发酵桑黄,得到的最大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9.97±0.71) g/L和(94.03±5.33) mg/L。本实验结果可为工业化生产桑黄菌丝和胞外多糖提供参考。
  • 鄢庆祥, 罗小莉, 李潮钦, 周阳晓, 覃雄梅, 覃婕, 戴航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和筛选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抗疲劳作用和活性部位,将16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2批,每批8组(8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层、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以红景天胶囊为阳性对照,每日灌胃1次,给药30 d。一批小鼠用来观察记录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另一批小鼠游泳30 min后,摘除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乳酸(lactic acid,L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值;取血后摘出左后肢股四头肌和肝脏,计算肝脏系数,分别测定左后肢股四头肌中肌糖原(muscle glycogen,MG)含量与肝脏中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值。结果表明:皱环球盖菇氯仿萃取物提高了52.93%的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也可明显提高LDH和SOD活力,提高肌肉组织与肝脏中糖原含量,小鼠体内LG含量达(11. 10±1.41) mg/g,运动后BUN、LA、CK、MDA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小鼠肝脏中MDA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下降17.58%。皱环球盖菇具有抗疲劳作用,发挥抗疲劳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分布于氯仿分部。
  • ?李文, ?杨焱, ?陈万超, ?张劲松, ?于海龙, ?沈学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热风干燥[(50±2)℃干燥24 h]、真空干燥[室温,室温平均温度(20±2)℃、真空度50 pa干燥24 h]、冷冻干燥(-80℃预冷4 h,真空度50 pa干燥48 h)和自然干燥[室外平均温度(20±2)℃晾晒干燥48 h]4种干制方式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含硫风味化合物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和自然干燥方式处理的香菇样品中,含硫化合物的总含量最高,且热风干燥方式处理的样品香气浓郁;冷冻干燥方式处理的香菇样品中,含硫化合物种类最多;香菇子实体中含硫化合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两种干燥方式相关系数(0.994)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9中含硫化合物对香菇子实体风味影响较大,其中1,2,3,5,6-五硫杂环庚烷是对香菇子实体风味贡献最大的含硫化合物;冷冻干燥处理的子实体复水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干燥方式;4种干燥方式处理的子实体感官评价得分相近。?
  • 黄怡雯, 唐庆九, 蔡梦婷, 王益莉, 熊敏, 柯凯伦, 俞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人体法对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水提物及其膏霜的保湿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 mg/mL的金顶侧耳水提物的保湿能力在2 h内优于(P<0.05)5%甘油,金顶侧耳水提物膏霜的保湿活性在4 h内优于(P<0.05)空白膏霜。采用分级醇沉法初步分离金顶侧耳中的活性组分,测定各组分的分子量及体外保湿能力。结果显示,其中重均分子量为1.47×10~7g/mol的40%醇沉组分在48h内保湿能力优于(P<0.05)阳性对照透明质酸,是金顶侧耳中起保湿作用的活性组分。?
  • 综述
  • 龚明, 汪滢, 尚俊军, 唐利华, 尚晓冬, 张劲松, 谭琦, 鲍大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近年来食药用菌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情况,对利用全基因组系统发生、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开展的食药用菌木质纤维素底物利用、生理发育、特异表型机制等复杂生物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科学的信息。?
  • 冯涛, 水梦竹, 李雪, 宋诗清, 庄海宁,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影响食用菌风味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不同加工方式对食用菌风味的影响、食用菌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以及食用菌调味品的开发现状,并对未来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调味品开发趋势进行展望,有助于引领食用菌产业更好地发展。?
  • ?陈洪雨, ?鲍大鹏, ?康前进, ?吴莹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香菇因独特的"香"气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种气味来自于内源产生的多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笔者对香菇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在子实体中的时空分布和加工过程对风味物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综述,详细总结了干、鲜香菇风味差异的化学基础,推测了两类主要风味物质——八碳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反映了目前对于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笔者还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对香菇风味物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汪虹, 陈辉, 张津京, 陈明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可以利用多种农林废弃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本文对大球盖菇多糖、甾醇、黄酮、酚类物质、凝集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和其抗氧化、抑菌、抑制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赵卓卓, ?冉棋, ?丁辉, ?刘秀琨, ?余河水, ?宋新波, ?张丽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桦褐孔菌醇是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笔者综述了桦褐孔菌醇的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生物合成以及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与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