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当期目录

  • 全选
    |
  • 许佳妮, 刘建雨, 于海龙, 王瑞娟, 陆欢, 徐珍, 尚晓冬, 张中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脂肪酸合酶β亚基基因(Fffa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结构、蛋白质理化性质、蛋白质二级结构、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和启动子序列,采用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FfFAS,采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沉降实验分析纯化的FfFAS与金针菇蓝光受体FfCry-DASH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Fffas基因全长为1 210 bp,含1个内含子,编码385个氨基酸;FfFAS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2 018,结构式为C1852H2889N515O569S17,等电点为6.89,脂肪系数为70.44,平均亲水系数为—0.454,不稳定系数为51.61;FfFAS的二级结构含有31.95% α-螺旋、5.97%延伸链和62.08%无规则卷曲;FfFAS存在超家族保守结构域,为非跨膜蛋白,定位于细胞核,无信号肽;启动子序列含有光响应元件G-框、Sp1、TCT-基序、TCCC-基序和GATA-基序;FfFAS可与FfCry-DASH互作。本结果可为Fffas基因功能及其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提供参考。
  • 张秀伟, 牛力立, 蔡甫格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野生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子实体的担孢子,分离获得78个单孢菌株,经过三轮交配反应,将单孢菌株按交配型分成4组(T1、T2、T3、T4),卡方检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型菌株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花脸香蘑是四极性交配型的食用菌。
  • 穆丽丹, 赵龙, 吴晓蕖, 刘艳芳, 张劲松, 冯杰, 李树红, 李娥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分离采集自云南省各地的野生灵芝(Ganoderma lucidum)资源,获得6个菌株,以金地灵芝为对照,进行初筛、复筛、中试实验和示范栽培。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菌株L4905菌盖、菌柄较长,分别为(13.08±0.85)、(10.85±0.63) cm;菌盖较宽,为(7.32±0.40) cm;菌盖较厚,为(1.44±0.04) cm;产量、生物学效率、孢子粉产量较高,分别为(81.68±1.69) g、(14.78±0.46)%、(24.90±0.58) g;栽培周期较短,为(59±2) d。2024年,菌株L4905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品种认定,命名为‘云灵1号’,其适宜在云南及周边地区进行设施化和林下仿生栽培。
  • 陈德超, 李娥贤, 王帅, 赵龙, 穆丽丹, 罗红梅, 李树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获得美味灰树花(Grifola edulis)和中华灰树花(G. sinensi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L5366和L5453,研究其最适碳源、氮源、无机盐、pH和温度,并驯化。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美味灰树花和中华灰树花母种培养最适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碳氮比和pH分别为果糖、黄豆饼粉、硫酸亚铁、20∶1、6,温度分别为28 ℃和24 ℃;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3.41%和11.35%。研究结果可为发掘云南省灰树花资源和丰富灰树花品种提供参考。
  • 李东晨, 蔡春菊, 张磊, 柴芸, 陈胜, 谢锦忠, 王欣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T1(未后熟未遮光)、T2(未后熟遮光)、T3(后熟未遮光)、T4(后熟遮光)方法,将菌袋分别悬挂在4个高度(60 、90、120、150 cm),研究栽培处理对毛竹林下玉木耳(Auricularia cornea)总产量、耳片质量、含水量、耳片宽度和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菌袋悬挂于150 cm 、T4处理玉木耳含水量、耳片厚度和质量、总产量最大,分别为(95.5±1.6)%、(2.1±0.1) mm、(14.3±0.9) g、(590.3±39.3) g;后熟(30 d)、遮光、悬挂高度150 cm可提高产量、改善农艺性状,为毛竹林下栽培玉木耳提供参考。
  • 刘利平, 罗佳, 冯杰, 张美彦, 张丹, 张劲松, 宋春艳, 刘艳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12个总多糖含量较高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子实体(编号为A1~A12),分别以20%、50%、75%乙醇逐级沉淀,收集A1~A12中低分子量多糖组分(LNE3,75%醇沉组分)。通过色谱技术分别构建LNE3的分子量分布和单糖组成指纹图谱,并基于体外细胞模型探究LNE3的抗炎活性,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学模型探究其谱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香菇菌株子实体的LNE3主要由5个不同分子量段(P1~P5)的组分构成;单糖组成主要包括葡萄糖、氨基葡萄糖和甘露糖,其中,葡萄糖的摩尔百分比最高(69.13%~83.72%)。在体外细胞水平,A2的LNE3抗炎活性显著优于其他样品。谱效关系解析发现,P1(2.99×104~7.89×104 g·mol-1)、P2(7.96×103~2.48×104 g·mol-1)和P3(2.12×103 ~6.73×103 g·mol-1)与其抗炎活性关联度较高;多糖中的氨基葡萄糖和甘露糖与抗炎活性呈较强的正相关,而岩藻糖和半乳糖则与抗炎活性呈较强的负相关。通过谱效关系模型识别香菇子实体的LNE3组分特征峰,可为筛选优质子实体实现规模化制备活性稳定的香菇多糖组分提供参考。
  • 姚依岚, 潘美晨, 周斌, 李长田, 李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豆渣为基质,探讨槐耳(Vanderbylia robiniophila)固体发酵提取物及其不同萃取组分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通过Lineweaver-Burk图判断槐耳固体发酵提取物抑制类型,并用Dixon图计算抑制动力学常数(Ki)。结果表明:在5 mg·mL-1时,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豆渣发酵槐耳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5.58±0.48)%、(54.44±2.12)%、(24.32±0.71)%、(24.49±1.44)%;以小麦为基质的槐耳固体发酵不同萃取物抑制率为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IC50分别为0.586、0.643、3.374、18.12 mg·mL-1。槐耳小麦固体发酵二氯甲烷萃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表现出可逆性竞争抑制,Ki为0.147 mg·mL-1。研究表明,槐耳小麦固体发酵二氯甲烷萃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为开发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潜在抑制剂提供参考。
  • 贾薇, 余燕贞, 刘艳芳, 张劲松, 汪雯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超声降解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多糖LF3分子量分布特征、溶液黏度、单糖组成、官能团、三螺旋结构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超声处理时间增加,香菇多糖LF3各个多糖组分的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及多糖溶液黏度下降,单糖组成中葡萄糖比例呈增加趋势;超声降解不影响多糖的主要官能团和三螺旋结构,但能增强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且当多糖质量浓度为0.6~1.0 mg·mL-1时,超声降解60 min的多糖样品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样品。研究结果可为香菇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王若彤, 王钰, 李文英, 范晨, 刘靖宇, 李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多糖-蛋白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制备猴头菌多糖-蛋白复合皮克林乳液,分析其粒径、Zeta-电位、外观结构、微观结构和流变特性等指标,并对其稳定性及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猴头菌多糖-蛋白复合物中多糖、蛋白质、糖醛酸含量分别为27.2%、31.7%、11.7%;以其制备的皮克林乳液平均粒径约8.5 nm,Zeta-电位约为-30.28 mV,且乳滴大小均一、分散良好、流动性好,具备良好的储存稳定性(0~7 d)、抗盐离子性能(0~400 mmol·L-1)、热稳定性(20~80 ℃)、巴氏杀菌稳定性;乳液在强碱环境中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在强酸环境中不稳定;7 050 g离心10 min出现轻微分层;冻融处理也显著影响乳液稳定性。与多糖-蛋白复合物相比,乳液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高。研究结果可为猴头菌多糖-蛋白复合物制备稳定的食品级皮克林乳液提供参考。
  • 姜宁, 陈静, 余昌霞, 苏海辉, 董浩然, 李巧珍, 于海龙, 李正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测能力,基于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构建菌盖斑点表型识别分析系统。采用MV-CA013-20GC工业相机采集斑玉蕈菌盖图像,并通过图像颜色校正(标准色块提取、白平衡校正和Lab色域转换与色差优化)消除环境光干扰,确保图像色彩还原准确,采用X-AnyLabeling 2.5.3对500张图像进行边界框标注,构建训练数据集,基于YOLOv5检测模型开展模型训练,训练完成后选用树莓派4B部署平台实现菌盖自动分割与菌盖斑点特征分析,采用OpenCV的findContours算法提取斑点数量、大小、分布状态和颜色。该系统可有效完成菌盖斑点表型识别与分析。
  • 田馨, 陈佩, 郭龙明, 陈少丹, 胡惠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富含多糖、蛋白质、萜类和脂质等活性成分。猴头菌多糖是重要活性物质,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笔者综述猴头菌多糖结构特征和对胃肠道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猴头菌多糖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王丹丹, 杨瑞恒, 邵悠然, 郭婷, 张萌, 吴莹莹, 陈洪雨, 李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菌物肉的风味、质地、营养、制备工艺及产业应用,分析其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