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李玉, 朱秋瑾, 李巧珍, 陆欢, 王瑞娟, 杨慧, 尚晓冬, 刘建雨
    摘要 (859) PDF (7966)
    按照工厂化生产模式栽培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搔菌后在栽培料表面喷洒茉莉酸甲酯,以喷洒蒸馏水为对照,利用转录组分析茉莉酸甲酯对金针菇原基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茉莉酸甲酯组原基出现时间提前,原基发育更快;茉莉酸甲酯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有413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233个,下调表达基因180个。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苯丙烷生物合成、肉桂酸生物合成、L-苯丙氨酸代谢等过程,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二磷酸核苷代谢、己糖代谢、单糖代谢、糖酵解等过程。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过程。
  • 陈洪雨, 令狐昌丽, 罗颖, 吴莹莹, 邹根, 鲍大鹏
    摘要 (1919) PDF (7612)
    食用真菌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近年来,食用真菌蛋白深受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笔者综述食用真菌蛋白的特点、产品以及制备核心工艺参数,介绍主要食用真菌蛋白在食品(尤其是营养补充剂和动物蛋白替代品)中的应用进展,分析其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
  • 蔡婧, 李世华, 李军, 李扬, 罗义, 刘杰, 徐章逸, 王锋尖
    摘要 (886) PDF (7341)
    对采集自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地区的柠檬鳞伞(Pholiota limonella)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并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柠檬鳞伞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7.0,最适碳源为麦芽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使用木屑为主要培养料栽培柠檬鳞伞,菌袋接种后于(25±1) ℃、黑暗条件下培养,约60 d后菌丝满袋;出菇时的环境温度为10~22 ℃,相对湿度>90%,光照0~125 lx,开袋后25~30 d形成原基,35~40 d即可采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24.01%。
  • 夏志兰, 马鑫旺, 熊昱静, 刘飞, 谢玲
    摘要 (722) PDF (7239)
    对采自湖南省长沙橘子洲头柳树腐木上的野生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进行组织分离和鉴定,并优化分离菌株的栽培条件。利用60%杜仲木屑、20%棉籽壳、17%麦麸、1%蔗糖、1%碳酸钙、1%石膏栽培云芝分离菌株,在螺旋状开袋方式下,生物学效率达84.62%,获得的云芝中多糖含量5.9%,水溶性浸出物含量23.9%,麦角甾醇含量3.1‰,多糖含量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云芝质量标准的1.84倍和1.33倍。
  • 马强, 杨焱, 张忠, 王晨光, 吴迪
    摘要 (1402) PDF (7178)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是珍贵的食药两用菌,多糖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猴头菌多糖在保护胃黏膜、抗肿瘤、降血脂、治疗消化道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作用。笔者对影响猴头菌多糖产生的关键因素,猴头菌多糖的结构特征、构效关系、药理作用及产品开发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猴头菌多糖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赵琛, 陶永新, 马新斌, 杨环, 刘媛媛, 姚森, 李建, 谢宝贵
    摘要 (797) PDF (7128)
    利用已完成的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基因组数据,通过构建HMM模型、鉴定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得到金针菇基因组中87个Zn2Cys6型锌指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命名为FfZCP01~FfZCP87)。通过分析锌簇结构域,将87个家族成员分为13个类型(A~M),并且发现不同类型的家族成员虽然具有相似的基序模式,但氨基酸保守程度不同;进化水平分析显示A~D、F类型内的成员间亲缘关系较近。选取8个FfZCP家族主要类型的典型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 FfZCP09、FfZCP28、FfZCP32、FfZCP60、FfZCP62基因在蓝光照射下表达量显著下调,推测其可能以负调控方式参与金针菇对蓝光照射的响应过程,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蓝光对金针菇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王青, 徐瑞平, 边银丙, 肖扬
    摘要 (670) PDF (7111)
    通过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技术分析两种患病(菌丝生长迟滞病及幼蕾腐烂病)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培养料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菌丝到幼嫩子实体阶段,金针菇培养料中细菌群落多样性逐渐降低,优势菌属存在差异;与正常培养料比较,同时期患病金针菇培养料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且优势菌群发生较大变化。优势菌属互作关联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病原细菌对培养料中的其他细菌存在抑制作用,菌丝生长迟滞病样品中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细菌抑制其他细菌生长;在幼蕾腐烂病样品中,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细菌主要抑制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细菌生长,假单胞杆菌属细菌间接抑制白色杆菌属(Leucobacter)、原绿球菌属(Prochlorococcus)和伪假苍黄菌属(Pseudoclavibacter)细菌生长,节杆菌属和假单胞杆菌属细菌之间存在间接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金针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培养料中细菌群落结构以及金针菇病害发生与培养料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微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病害发生预警机制。
  • 刘明广, 李东林, 李琳
    摘要 (748) PDF (7102)
    通过制备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菌株Y26和Y29孢子单核体菌株及交配型鉴定、配对杂交和显微镜观察获得杂交菌株;以菌落特征、菌丝生长势和生长速度为指标,初步筛选出优势杂交菌株;对其进行栽培实验,以菌株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高产杂交菌株;对高产菌株与菌株Y26、Y29进行中试栽培,测定菌丝满袋时间、产量和子实体营养成分含量;采用拮抗实验和ISSR方法分析高产菌株与菌株Y26、Y29的差异。结果表明:从48个杂交组合中获得29个杂交菌株,初筛获得5个优势菌株,复筛获得高产菌株H27;与亲本菌株Y26和Y29比较,菌株H27菌丝满菌袋时间(18.20 d)最短,产量(175.13 g)最高,生物学效率(50.04%)最大,蛋白质含量(17.03%)最高,粗脂肪含量(0.92%)较低,粗纤维含量(18.42%)较高,多糖含量(7.12%)较低。拮抗实验和ISSR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菌株H27与亲本菌株Y26和Y29有差异。菌株H27已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定名为‘阜裂2号’。
  • 白旭, 汪雯翰, 张劲松, 琚建伟, 张守兵, 丁保安, 张亚平, 贾薇
    摘要 (640) PDF (6966)
    在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液态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前体物(柠檬酸、顺丁烯二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肌醇、酪氨酸)和原位萃取剂(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胚芽油、橄榄油),测定其对樟芝发酵产Antrodin A和Antrodin C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添加前体物,发酵产物中均未检测到Antrodin A,添加0.1 g·L-1的柠檬酸、顺丁烯二酸和谷氨酰胺抑制Antrodin C的产生,而添加0.1 g·L-1的苯丙氨酸、肌醇、酪氨酸对Antrodin C的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添加原位萃取剂能显著促进Antrodin A的产生,而对于Antrodin C的产量,除添加玉米胚芽油的处理外,添加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和橄榄油均使Antrodin C产量降低;同时添加原位萃取剂(大豆油)和0.1 mg·L-1苯丙氨酸,Antrodin A产量达268.30 mg·L-1;同时添加原位萃取剂(大豆油)和0.1 mg·L-1肌醇,Antrodin C产量达475.00 mg·L-1
  • 李玉, 于海龙, 姜宁, 李正鹏, 宋春艳, 谭琦, 李巧珍
    摘要 (748) PDF (6900)
    自主产地采集46个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样品,采用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测定样品的非挥发性滋味成分含量,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等鲜浓度值(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对样品的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泌阳雨花5号样品的葡萄糖含量最高,上海金山申香18样品的海藻糖和甘露醇含量均最高,湖北随州申香238样品的阿糖醇含量最高,浙江庆元241-4样品的5'-鸟苷酸、5'-腺苷酸、鲜味氨基酸、乙酸含量均最高,河北平泉L808样品的5'-肌苷酸含量最高,上海金山申香18样品的5'-黄苷酸含量最高,浙江庆元L135样品的呈鲜核苷酸总量最高,浙江武义L808样品的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陕西汉中908样品的苹果酸含量最高,河北平泉0912样品的柠檬酸、琥珀酸含量均最高。相同产地不同香菇菌株样品在聚类图上非常相近,而不同产地菌株申香215和L808样品在聚类图上相距均较远。在所有样品中,14个样品的EUC处于第2水平,具有较好的鲜味特征,其中浙江庆元241-4样品的EUC最高,为4.87;27个样品的EUC处于第3水平,5个样品的EUC处于第4水平。
  • 庹拥兰, 胡佳君, 马敖, 李玉, 张波
    摘要 (1390) PDF (6850)
    根据形态观察和nrITS序列相结合鉴定采自东北地区的一种猴头菌(Hericium)标本。结果表明,该物种是近年报道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一种猴头菌——拉氏猴头菌(H. rajendrae)。此系该物种在中国首次记录,增加了其地理分布范围。该种主要特征是子实体块状;中到大型;淡粉色;菌盖表面具淡粉色绒毛;菌齿较长2~2.5 cm,淡粉色;担孢子(5)5.5~6.5(7)μm×(4.5)5~5.5 μm。
  • 武晨剑, 袁学文, 宋淋浩, 常明昌, 刘靖宇, 邓冰, 孟俊龙
    摘要 (902) PDF (6840)
    基于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组装结果,选取13个内参基因(α-TUB、β-TUB、PGM、RPL19C、RPL6、CYC、18S rRNA、Vha68、ACT、GPD、PAS、TEF和VSN),通过设计跨内含子引物,分别对金针菇不同菌株(Fy331、Fw12、川金10、Fv296、金黄11和福建白金)菌丝和Fy331菌株不同发育阶段(菌丝、原基、幼嫩子实体和成熟子实体)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并采用ΔCt算法和NormFinder、BestKeeper、GeNorm等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表达稳定性分析,以期筛选出在不同菌株菌丝和不同发育阶段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Vha68、TEF和β-TUB基因在不同菌株菌丝中表达稳定;Vha68、ACTGPD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样品中表达稳定。综合评价与qRT-PCR验证分析结果显示,Vha68和TEFVha68和ACT分别适合作为金针菇不同菌株菌丝、不同发育阶段qRT-PCR检测基因表达的最佳内参基因。
  • 陆顺, 杨璇, 冯雨菡, 康文艺, 曹崇江, 程抒劼
    摘要 (887) PDF (6803)
    近年来,食药用真菌的抗抑郁作用不断被发掘出来,相关的生物活性成分因具有多靶点、副作用小的优点得到广泛关注。笔者按照机制总结3大类(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和其受体、多种机制交互作用)共12种具有抗抑郁功效的食药用真菌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其中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姬松茸(A. blazei)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安络小皮伞(Marasmius androsaceus)、刺芹侧耳(P. eryngii)和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可以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和其受体;灵芝(Ganoderma lucidum)、茯苓(Poria cocos)、香菇(Lentinula edodes)、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和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通过多种机制交互起作用。笔者总结食药用真菌抗抑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食药用真菌来源抗抑郁药物和功能食品提供参考。
  • 郝海波, 赵静, 杨慧, 张佳欣, 魏云辉, 蒯本科, 张津京, 陈辉
    摘要 (831) PDF (6788)
    对13个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菌株的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Q-1、DQ-4和DQ-5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株DQ-1和DQ-6出菇较早,单菇质量较大,平均单菇质量分别为(51.12±33.92) g和(51.23±34.44) g;菌丝生长速度与出菇时间不存在相关性,而单菇质量与子实体长度、菌柄长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Q-2、DQ-6和DQ-10总蛋白含量较高,菌株DQ-3、DQ-11和DQ-13总糖和多糖含量较高;菌株DQ-6粗脂肪含量最低,菌株DQ-1中粗纤维含量最高。各菌株子实体氨基酸含量为42.81~86.90 mg·g-1,其中菌株DQ-3、DQ-6和DQ-8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对大球盖菇必需氨基酸进行评分结果表明,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苏氨酸含量最高。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菌株DQ-6出菇最早、单菇质量较大、总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可进一步开展中试和示范栽培,而菌株DQ-3、DQ-8、DQ-10和DQ-13可作为选育高营养成分菌株的育种材料。
  • 乔燕楠, 林星雨, 高雅, 闫静, 张岚岚, 李南羿
    摘要 (867) PDF (6779)
    构建了gpd启动子驱动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双元表达载体,研究了受体材料、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浓度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受体的转化效率有较大的差异;以直径2~4 cm的菌丝球为受体,当农杆菌菌液D600为0.2,侵染时间30 min,共培养AS浓度为200 μmol·L-1,共培养1 d时,获得抗性转化子的百分率最高,为56.8%。拟转化子的PCR鉴定和GUS(β-glucuronidase,GUS)染色验证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双孢蘑菇基因组并得到稳定表达。
  • 肖文斐, 倪 深, 阮松林, 陈惠哲, 忻 雅, 裘劼人, 柴伟国
    摘要 (775) PDF (6777)
    采用水提醇沉法分别提取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香菇(Lentinula edode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小孢鳞伞(Pholiota microspor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和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子实体的水溶性多糖,以不添加多糖的琼脂培养基为对照组,将杂交水稻种子分别播种于含有9种食用菌子实体多糖的琼脂培养基及对照组培养基中,使多糖在培养基中的终浓度为100 mg·L-1。当种子培养至第10天,分别测量幼苗株高和根长,记录叶龄和根数,测定苗和根的干重,以及第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的活力。结果表明:添加9种食用菌子实体多糖的培养基培养的水稻幼苗株高和苗干重,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除毛头鬼伞子实体多糖外,其他8种多糖均可促进水稻幼苗根的生长,但这9种多糖对水稻幼苗的叶龄和根数无显著性影响;当培养基中添加小孢鳞伞子实体多糖后水稻幼苗第二叶的叶绿素含量为3.2 mg·g-1,与对照组相比,小孢鳞伞、皱环球盖菇、灰树花、毛头鬼伞和猴头菌子实体多糖对水稻幼苗第二叶的叶绿素含量有显著性影响,而柱状田头菇、刺芹侧耳、香菇和草菇子实体多糖无显著性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当培养基中添加皱环球盖菇子实体多糖时,对水稻幼苗的根系活力有显著影响,活力值为207.8 U·g-1·h-1,对其他8种多糖无显著影响,添加香菇子实体多糖后根系活力值只有43.8 U·g-1·h-1
  • 潘欣圆, 杨 娟, 施乐乐, 蔡志英, 李若熙, 陈炳智, 江玉姬
    摘要 (816) PDF (6766)
    采用传统平板培养法与宏基因组测序法,对4 ℃贮藏保鲜条件下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表面细菌数量及种类进行分析。传统平板培养法共分离到3个门6个属的细菌,其中美洲爱文氏菌属和乳酸乳球菌属的细菌在不同贮藏时间均被分离到。宏基因组测序法共分析鉴定出13个门80个属的细菌,主要为厚壁菌门的乳酸乳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变形菌门的耶尔森氏菌属。研究表明:4 ℃贮藏条件下,金针菇表面细菌群落结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菌落总数不断增加,而细菌种类数目下降,乳酸乳球菌是金针菇4 ℃贮藏保鲜期间的优势菌。
  • 贺元川, 罗昌树, 卫秋阳, 邓小书, 谭发银, 陈仕江
    摘要 (727) PDF (6763)
    为探讨退化和复壮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菌株几个胞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将野生蜜环菌菌株连续伴栽天麻4次获得退化菌株,退化菌株经过氨水诱变选育后获得复壮菌株。以野生菌株为对照,将野生菌株、退化菌株、复壮菌株伴栽天麻,分别记录菌索萌发时间,计算平均生长速率,同时观察菌索的密度、粗细、分枝数和颜色,测定天麻产量和天麻素含量以及蜜环菌的漆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活性,并进行蜜环菌野生菌株、退化菌株、复壮菌株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测定漆酶相关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野生菌株相比,退化菌株的菌索密度下降,菌索变细,分枝数量减少,菌索变成黑褐色,而复壮菌株的基本没有变化;与野生菌株相比,退化菌株伴栽天麻的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复壮菌株无显著性差异;退化菌株的漆酶活性显著下降,活性仅为野生菌株的1/3,而复壮菌株的漆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在菌株退化、复壮过程中,漆酶活性与天麻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密切相关,变化规律一致;与野生菌株相比,退化菌株的淀粉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而复壮菌株的果胶酶、木聚糖酶活性显著增加;与野生菌株相比,退化菌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6153个,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285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2858个,筛选得到漆酶相关基因35个,退化菌株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8个,在复壮菌株中基因Unigene15885和Unigene19647上调表达量降低,且基因Unigene29569由退化菌株的上调表达变为下调表达,基因Unigene38073、Unigene34671、Unigene35295和Unigene31859下调表达量降低,基因Unigene31095、Unigene8137、Unigene33525和Unigene23435由退化菌株的下调表达变为上调表达。
  • 杨占山, 汪滢, 龚明, 尚俊军, 唐利华, 尹昕, 李波, 李燕
    摘要 (730) PDF (6756)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挖掘,找到潜在的纤溶酶编码基因CmFbk2,该基因全长为1810 bp、编码53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该蛋白为典型的嗜热菌蛋白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突变菌株,分别对野生型菌株、突变菌株和回补菌株的表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突变菌株的产孢量下降,孢子萌发率和菌丝生长速度不受影响;进一步的表型分析显示,突变菌株在米饭培养基上只生长菌丝,不能形成正常形态的子实体,其回补菌株可以产生正常形态子实体;检测野生型菌株和突变菌株菌丝体、发酵液中的纤溶酶活性,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菌株中的纤溶酶活性明显下降,回补菌株中的纤溶酶活性减少50%。
  • 窦会娟, 李新伟, 孙连海, 温雯静, 周伟
    摘要 (614) PDF (6730)
    分别制备香菇(Lentinula edodes)、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糙皮侧耳(P. ostreatus)、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白灵侧耳(P. nebrodensis)发酵液提取物和子实体提取物,以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CV026 作为指示菌株,分别筛选具有群体感应抑制作用的发酵液提取物和子实体提取物,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对抑制率。结果表明:香菇、毛头鬼伞、金针菇、黑木耳、糙皮侧耳和白灵侧耳发酵液提取物有群体感应抑制作用,其中香菇发酵液提取物的抑制作用较强,而且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作用也较强;香菇、毛头鬼伞、猴头菌和白灵侧耳的子实体提取物有群体感应抑制作用,其中白灵侧耳子实体提取物的群体感应抑制作用较强,香菇、毛头鬼伞、白灵侧耳子实体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作用较强。
  • 马银鹏, 戴肖东, 张丕奇, 王玉文, 张介驰, 冯丽荣, 汤华京, 于德水
    摘要 (837) PDF (6728)
    为探讨沼渣栽培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的可行性,比较分析了沼渣、杂木屑、秸秆的物理性质、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通过在PDA培养基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1.25%、2.50%和5.00%的沼渣培养菌丝体,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再以不添加沼渣的配方为对照组,分别以添加8%、16%、24%、32%沼渣替代杂木屑为实验组栽培黑木耳,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和出芽率,统计单袋产量,采用感观评价法评价子实体质量,并测定子实体中Pb、Cd、Hg、As的含量。结果表明:沼渣和杂木屑的粒径大小和总孔隙度大致相同,但是在pH、电导率、含水量、容重、大孔隙度、小孔隙度和吸水力方面,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沼渣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其中Pb含量分别为杂木屑和秸秆的3.39倍和1.60倍,但是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标准要求;在PDA培养基中添加沼渣后黑木耳的菌丝生长速度均比对照组快,添加2.50%沼渣后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0.55±0.02)cm·d-1;培养料中添加8%和16%沼渣的配方的黑木耳出芽率、单袋产量和感官评价得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用于栽培黑木耳。因此,利用沼渣部分替代杂木屑栽培黑木耳是可行的。
  • 胡冬, 袁涛, 于海龙, 马超, 田明璐, 李琳一
    摘要 (762) PDF (6675)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猪肚菇(Pleurotus giganteus)菌落数字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通过菌落生长边缘检测,提取菌落边界、最小外接圆、最大内切圆、最小外接矩形等菌落形态特征量;通过建立菌落图像灰度共生矩阵,提取对比度和熵等菌落纹理特征量。基于菌落的数字图像特征量,定义菌落周长、菌落半径、菌落面积、菌落覆盖度、菌丝生长速度和基于面积变化的菌丝生长速度等6个与菌落大小相关的表型性状,菌落圆整度、菌落轴距比和菌落边缘整齐度等3个与菌落形状相关的表型性状以及菌落粗糙度、菌落均匀度、菌落沟纹深度、菌落生物量指数和菌落生物量变化率等5个与菌落纹理相关的表型性状,为食用菌菌落表型性状的智能识别和准确判别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思路,可加快食用菌育种和DUS测定工作中菌落表型信息定量化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食用菌表型组学研究深入发展。
  • 陈艳芳, 鲍大鹏, 陈洪雨, 吴莹莹, 王莹, 万佳宁, 赵勇
    摘要 (925) PDF (6637)
    食用菌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较高的研发价值,但其品质尚未得到系统评价;阐述食品中蛋白质品质的评价方法(生物学评价方法、非生物学评价方法、基于消化率和必需氨基酸组成的综合性评价方法),探讨各方法在食用菌蛋白质营养评价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不同的氨基酸营养量化方法和消化吸收模型,为合理评估和发掘食用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提供参考。
  • 徐淼锋, 廖永林, 林伟, 刘若思
    摘要 (805) PDF (6591)
    用显微镜观察为害紫芝(Ganoderma sinense)的一种谷蛾幼虫及其蛹和成虫形态特征;应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其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谷蛾COI基因序列与台湾斑谷蛾(Morophaga formosana)的相似性为97.7%,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结合显微镜观察结果确定该谷蛾为台湾斑谷蛾。
  • 何丽霞, 毕书瑜, 程艳芬, 曹谨玲, 云少君, 冯翠萍
    摘要 (815) PDF (6549)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多糖(SLPs),以Fe3+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SLPs-铁螯合物(简称螯合物)制备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纳米粒度电位仪以及同步热分析仪分析螯合物结构和热稳定性,采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方法测定螯合物的Fe3+溶出度,并分析螯合物抗氧化及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广叶绣球菌粗多糖得率为14.94%,多糖含量为(88.19±0.04)%;螯合物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液pH7、反应时间 1.5 h、SLPs与柠檬酸三钠质量比为2∶1、80 ℃,Fe3+含量可达(37.64±0.12)%;螯合物水溶液pH为7.60,在pH0~12时无沉淀产生;螯合物以聚合铁为核心(铁核),SLPs位于铁核表面,二者发生相互作用,螯合物的热稳定性优于SLPs;螯合物在胃液消化2 h、肠液消化3 h后,Fe3+溶出度可达(92.91±0.87)%;螯合物对羟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及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均显著高于SLPs。
  • SANDOR Sarah R., 王汉臣, VAARIO Lumin, TRUDELL Steven A., 徐建平
    摘要 (1134) PDF (6522)

    松茸是外生菌根真菌,分布在北半球,在温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改善植物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类食用菌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尤其在日本。根据形态特征和基于细胞核核糖体RNA基因簇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DNA条形码,已经把松茸按不同地理区域来源归为几个物种:Tricholoma matsutake(欧亚大陆),T. anatolicum(地中海区域),T. magnivelare(北美东部),T. murrillianum(北美西部)和T. mesoamericanum(墨西哥)。这些物种共同构成全球松茸复合种。本研究通过多位点序列分析进一步调查松茸系统地理学,更深入的理解这种生物的全球分布和进化历史。来自北美、北欧和东亚的42个松茸样品的ITS序列和4个线粒体位点被检测。总体上线粒体DNA多位点系统分析呈现出和ITS系统发育分析一致的模式和拓扑结构,即各个地理区域的样品分别聚在一起。然而,在我们的4个被检测物种的样品间,几乎没有或没有发现所选线粒体位点的基因变异。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松茸物种复合体中的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速度较慢,或各个物种的广泛分布源于近期的扩散。深入理解松茸复合种的遗传多样性和演化关系,对制定保护政策有重要意义。

  • 李文, 陈万超, 马海乐, 吴迪, 张忠, 杨焱
    摘要 (701) PDF (6511)
    采用不同超声模式(聚能超声模式和平板超声模式、单频和多频组合模式等),探讨超声处理制备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肽基料的可行性及其呈味特性、抗氧化活性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І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等食药特性。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制备的大球盖菇肽基料中的肽含量均较高(110.36~230.15 mg·g-1 干重),其中,功率密度300 W·L-1、单频20 kHz聚能超声处理模式或功率密度120 W·L-1、20/28/40 kHz或20/40/28 kHz顺序三频组合平板超声处理模式制备的大球盖菇肽基料中肽含量较高;超声处理频率组合对大球盖菇肽基料风味有较大影响,超声处理制备的大球盖菇肽基料呈咸鲜味特性;功率密度120 W·L-1、20/28 kHz顺序双频组合平板超声模式处理制备的肽基料,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功率密度300 W·L-1、20/28 kHz同步双频组合聚能超声模式处理制备的肽基料ACE抑制效果最优;在相同超声功率密度及频率组合处理条件下,聚能超声模式处理制备的肽基料比平板超声模式处理制备的肽基料,其肽段两端疏水氨基酸占比更高。
  • 罗祥英, 李文芝, 李健, 曹瑶, 杨林雷, 沈真辉, 陆青青, 李荣春
    摘要 (755) PDF (6505)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人工栽培过程中外援氮素营养的运输机制。结果表明:营养袋内的外援氮素营养被土壤中的菌丝吸收后运输到羊肚菌子实体中供子实体生长发育,在本实验条件下,营养袋从开始摆放至第30天,袋内的氮素营养可运输到子实体中,而在营养袋摆放的第40~60天,袋内的氮素营养不能运输到子实体中;营养袋的氮素营养通过土壤中菌丝网络能够运输至距离其0~30 cm的子实体中。本研究首次报道羊肚菌人工栽培过程中外援氮素营养的运输机制,明确营养袋内氮素营养的有效作用时间及距离,为营养袋的摆放时间、摆放间隔及栽培后期是否可以撤出营养袋提供参考。
  • 阮进基, 谢添, 云少君, 程艳芬, 曹谨玲, 程菲儿, 冯翠萍
    摘要 (640) PDF (6488)
    分别灌胃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多糖(SCPs,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00、200、400 mg·kg-1),观察小鼠海马组织形态变化,检测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 2,TPH2)和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含量,测定细胞因子和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量、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和磷酸化CREB(phosphorylated CREB, p-CREB)蛋白表达量,探讨SCPs对海马组织损伤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SCPs使免疫低下小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数量增多,细胞间隙缩小,结构更为完整。与模型组相比,SCPs各剂量组5-HT和TPH2含量、中和高剂量组cAMP含量极显著增加;SCPs各剂量组TNF-α、中和高剂量组IL-1β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SCPs中和高剂量组5-HT1A受体、高剂量组蛋白激酶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SCPs高剂量组CREB蛋白、各剂量组p-CREB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研究结果为揭示广叶绣球菌多糖对海马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提供参考。
  • 查丽燕, 周伟坚, 王 越, 张振伟, 文华枢, 莫美华
    摘要 (972) PDF (6404)
    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的机制和已成功应用的食用菌种类、转化的具体过程以及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目前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在食用菌基因功能和外源蛋白表达上的应用,分析农杆菌介导食用菌构建随机插入突变体库等方面的问题,并对食用菌无筛选标记遗传转化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食用菌的转基因研究和工程菌株育种提供参考。
  • 贺楷雄, 谢添, 云少君, 程艳芬, 曹谨玲, 程菲儿, 冯翠萍
    摘要 (641) PDF (6374)
    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溶液(80 mg·kg-1)构建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灌胃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多糖(SCPs)(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00、200、400 mg·kg-1),通过制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观察小鼠大脑皮质形态变化;测定小鼠大脑皮质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ELISA法检测小鼠大脑皮质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色氨酸羟化酶-2(tryptophan hydroxylase-2,TPH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CR)测定小鼠大脑皮质中TNF-α、IL-1β、IL-6、IL-10、5-羟色胺2C受体基因(5-hydroxy tryptamine 2C receptor,5-HT2CR)、钙调蛋白基因(calmodulin,CaM)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表达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测定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MP 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CREB)、p-CREB、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modulin dependent kinase Ⅱ, CaMKⅡ)和p-CaMKⅡ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SCPs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数量增多,细胞间隙缩小,结构更为完整;SCPs各剂量组S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SCPs中、高剂量组GSH-Px的活性显著升高;SCPs高剂量组5-HT和TPH2含量显著升高;SCPs中、高剂量组TNF-α和IL-10的含量显著降低,SCPs各剂量组IL-1β含量显著降低;SCPs各剂量组TNF-α、IL-1β和IL-10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SCPs高剂量组IL-6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SCPs中、高剂量组5-HT2CR和BDNF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SCPs高剂量组CaM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SCPs高剂量组p-CREB表达量显著升高,SCPs中、高剂量组CaMKⅡ和p-CaMKⅡ表达量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SCPs可通过调节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炎症反应、5-HT的分泌水平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改善免疫低下小鼠大脑皮质损伤。
  • 张 忠, 张劲松, 唐庆九, 周 帅, 杨 焱, 冯 娜, 王金艳, 刘艳芳
    摘要 (789) PDF (6348)
    采用磷酸盐法对灵芝 (Ganoderma lucidum) β-葡聚糖进行磷酸化修饰,在不同反应温度下(60、70、80、90、100 ℃)得到灵芝β-葡聚糖磷酸化衍生物(PGLP1~5),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衍生物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 DS)逐渐增大,重均分子量(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w)逐渐下降,反应温度为100 ℃时取代度最大为1.02。灵芝β-葡聚糖磷酸化衍生物体外对肿瘤细胞K562和L1210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随着取代度增加,抑制率增高,且呈浓度依赖性;取代度最大的磷酸化衍生物PGLP5(DS = 1.02,Mw = 0.8×104)在200 μg·mL-1浓度下,对K562和L1210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8.74%和50.05%,其IC50值分别为99.61 μg·mL-1和187.52 μg·mL-1。研究结果表明,灵芝β-葡聚糖磷酸化衍生物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且抗肿瘤活性强弱与其取代度大小有关,取代度越大,抗肿瘤活性越强。
  • 刘琳, 图力古尔
    摘要 (654) PDF (6310)
    通过对小鼠连续10 d灌胃金毛鳞伞(Pholiota aurivella)子实体粗多糖(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00、200、400 mg·kg-1)后,给予56度白酒灌胃(12 mL·kg-1),构建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肝脏指数和血清、肝脏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与白酒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中AST、ALT、TG和TC含量极显著降低,肝脏中SOD和CAT含量极显著升高,MDA含量极显著降低;病理切片显示病变程度随着给药剂量增大而减轻;金毛鳞伞子实体粗多糖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赵红炎, 刘俊杰, 骆昕, 曲绍轩, 李翠新, 马林, 林金盛, 李辉平, 蒋宁, 侯立娟
    摘要 (671) PDF (6210)
    在(26±1)℃、相对湿度(80±5)%条件下,分别用10个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的麦粒菌种培养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测定腐食酪螨的卵孵化率、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和未成螨存活率。结果表明:腐食酪螨完成一代需要的历期为(10.64±0.25)~(13.66±0.36)d,在‘新科101’‘新平菇’菌种上的世代历期较长,卵孵化率较低,未成螨死亡率较高,表明‘新科101’和‘新平菇’具有较强的抵抗腐食酪螨虫害的能力。
  • 徐柳倩, 吴丹丹, 刘月, 何英英, 刘树柏
    摘要 (1144) PDF (6153)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从天然活性物质中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且毒副作用小的活性成分,探索其作用机制是开发新的潜在抗肿瘤药物的有效途径。笔者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方面综述了食药用真菌中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总结了已应用于临床研究的食药用真菌活性成分,对开发来源于食药用真菌的抗肿瘤药物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药用真菌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齐君蔚, 陈艳华, 陈恒雷
    摘要 (902) PDF (6106)
    以濒危物种裂盖马鞍菌(Helvella leucopus)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TRIZ)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到濒危成因并给出解决方案。结果表明:河水流量和气温变化不可控因素导致裂盖马鞍菌的生境脆弱,监测信息缺乏造成人为保护力度不足,生物信息数量不足造成人工驯化难度过度是导致裂盖马鞍菌濒危的原因。因此需要新疆当地政府、企业和菌物学家通力协作,利用水利工程合理调度塔里木河和叶尔羌河流域的水资源,建立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信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尽早实现裂盖马鞍菌人工驯化与栽培,实现源头治理,以期为其原产地保护和科学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蔡 超, 雷苏炜, 陈少丹, 谢意珍, 潘鸿辉, 王 弋
    摘要 (1036) PDF (6031)
    通过MTT法和空斑实验法评价了17种食药用菌提取物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的两个不同来源毒株EV71-CSFI4、EV71-PTPS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皱盖假芝(Amauroder marudis)、枣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水提物对3种病毒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皱盖假芝水提物对HSV-1、 EV71-CSFI4、EV7-PTPS的治疗指数分别为32.17、30.05、21.55;枣翘鳞肉齿菌水提物对EV71-CSFI4、EV71-PTPS的治疗指数较高,分别为95.35、112.22。研究结果提示皱盖假芝、枣翘鳞肉齿菌水提物具有进一步开发抗病毒产品的潜力。
  • 张雪梦, 颜梦秋, 李德顺, 唐庆九, 张劲松, 杨 焱, 周 帅, 刘艳芳
    摘要 (1054) PDF (6020)
    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子实体水提残渣经超微粉碎、热水提取、20%~90%乙醇逐级沉淀获得8个细胞壁多糖组分(20E、30E、40E、50E、60E、70E、80E和90E),对其得率、多糖含量、β-葡聚糖含量、分子量分布特征、单糖组成、体外免疫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广叶绣球菌水提残渣超微粉水提物得率为20.80%,其多糖含量为78.16%; 水提物经乙醇逐级沉淀所得组分中,20E的得率最高,占提取物总量的27.16%,其多糖和β-葡聚糖含量分别为82.58%和35.54%;其余各组分得率和β-葡聚糖含量均较低,其中30E、40E、50E、60E这4个组分的多糖含量较高,均达到80%以上,而70E、80E、90E的多糖含量为26.36%~52.55%。利用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示差折光检测仪联用法(HPSEC-MALLS-RI)对20E、30E、40E、50E、60E的分析结果显示,20E主要含有2个峰,其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47×107和5.06×106;30E、40E、50E和60E组分均主要含有1个均一对称峰,且随着醇沉浓度的增加,其重均分子量逐级减小。单糖组成分析结果显示:20E、30E、40E、50E、60E中的多糖均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另外还含有少量半乳糖、岩藻糖和甘露糖,葡萄糖的摩尔百分比均超过80%。20E、30E、40E、50E、60E都具有体外激活Dectin-1受体的活性,其中20E的活性最高。
  • 程慧娇, 张成花, 王刚正, 习平根, 邓旺秋, 李泰辉
    摘要 (822) PDF (5952)
    通过克隆测序获得广东虫草(Tolypocladium guangdongense)PRO1(TgPRO1)序列并对其相关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定量PCR研究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以及菌丝体在不同光照(红光、绿光、蓝光、白光、黑暗)、温度处理下TgPRO1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gPRO1长度为2135 bp,含有一个内含子,其CDS全长为2010 bp,编码669个氨基酸。蛋白同源性分析表明TgPRO1蛋白序列与已报道的PRO1蛋白序列高度相似。TgPRO1启动子区包含茉莉酸甲酯、光、植物激素响应元件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与菌丝期比较,TgPRO1在原基期表达量最高;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时,黑暗条件TgPRO1表达量较高;与23 ℃处理3 h比较,17 ℃处理3 h时TgPRO1表达量显著上调。
  • 张梦萍, 贾凤兰, 张宝旭
    摘要 (726) PDF (5802)
    通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灌胃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水提物(剂量分别为7、14、28 g·kg-1)和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水提物(剂量分别为8、16、24 g·kg-1),通过测定肝脏系数、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制备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研究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蒙古口蘑水提物低剂量组ALT含量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极显著降低;高剂量组LDH含量极显著降低。干巴菌水提物中、高剂量组ALT含量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LDH含量极显著降低。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各剂量组ALT和LDH含量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各剂量组的肝损伤程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轻。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