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曹斌, 张月吟, 高博
    摘要 (1171) PDF (1817)
    采用文献查阅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全球香菇 (Lentinula edodes)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并对推进中国香菇产业强国建设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香菇自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随着全球人口迁移,香菇栽培区域已扩大到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2022年,中国香菇产量为1.296×107 t,占全球香菇总产量的98.3%;人均年消费香菇8.9 kg,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香菇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香菇产业在消费端呈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鲜香菇比重逐渐增加、加工品市场规模扩大的趋势,在生产端呈现劳动力老龄化、产业集中度提升、生产模式持续优化和生产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的趋势。建议通过建立中央财政扶持体系、强化行业组织服务功能、加大工厂化生产技术研发力度和推动香菇全产业链发展,稳步推进中国香菇产业强国建设。
  • 刘雅慧, 图力古尔
    摘要 (974) PDF (1506)
    为探讨鬼伞类真菌的培养特性和丰富个体发育研究材料,通过对采集的野生子实体进行分离培养,基于内转录间隔区间(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进行序列鉴定,通过培养菌丝测定生物学特性,通过出菇实验观察该菌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个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该野生子实体为庭院小鬼伞(Coprinellus xanthothrix);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6~7;当培养料配方为37%木屑、33%玉米芯、18%麸皮、5%玉米粉、3%石灰、3%杨树枝及自然掉落的树叶、1%石膏时,可获得子实体;原基发育初时为菌柄菌盖发育型,很快转为同步发育型。
  • 李仔密, 马渊浩, 刘萍, 柴红梅, 赵永昌
    摘要 (929) PDF (1394)
    采用7种不同颜色地膜(红、绿、黑、白黑、银、银黑、透明膜)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6611-7396、6611-5155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菌株JNLM6-2、JNLM7-29,观察菌丝长势和子囊果发育情况,测定地膜内外光照强度和气温、土壤温度和羊肚菌产量,研究不同颜色地膜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膜透光率最高,黑膜、银黑膜透光率较低。七种地膜内湿度均大于地膜外湿度。绿膜处理的地膜内积温最高,为(99 735.1±4.0) ℃;银黑膜处理的较低,为(87 632.0±3.3) ℃。绿膜处理土壤积温较高,为(101 215.3±1.6) ℃;黑膜土壤积温较低,为(95 675.2±1.6) ℃。黑膜、白黑膜、银黑膜、银膜膜内温度相对较低,既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又有利于羊肚菌丝生长。透明膜、绿膜和红膜透光率高,有利于羊肚菌子囊、子囊孢子和侧丝正常发育,子囊果形态较好,出菇整齐,生长周期属于中周期,产量较高。红膜、绿膜透明膜较适合用于梯棱羊肚菌栽培,其处理的梯棱羊肚菌菌株6611-5155的产量较高,分别为(472.6±353.3)、(591.0±168.6)、(528.9±320.3) g·m-2 。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羊肚菌地膜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 BUSWELL John A, 张树庭
    摘要 (902) PDF (1799)
    人类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包括向全球80多亿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日益频繁的像新冠感染(COVID-19)这样的的病毒大流行,以及全球变暖和污染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地球环境恶化。而应用蘑菇生物学可部分解决这些挑战。蘑菇生物学是真菌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蘑菇真菌,由三个分支组成:蘑菇科学,描述与蘑菇栽培相关的活动;蘑菇生物技术,侧重于使用蘑菇和蘑菇衍生产品增进健康和福祉,预防和治疗疾病;蘑菇生物修复,涉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特性。蘑菇既可以在大型工业规模的生产设施中培养,也可以在资本密集型操作不合适的情况下培养。在后一种情况下,作为“家庭手工业”的蘑菇生产可以丰富当地人口的饮食,特别是在蛋白质缺乏的地区,解决可耕地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 (从而提高她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可作为经济作物为农民创造额外收入。蘑菇栽培过程中的持续技术改进和创新不断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在商业规模上扩大人工/半人工栽培的物种数量。蘑菇和蘑菇衍生产品(蘑菇营养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包括抗肿瘤、抗癌、抗氧化、保肝、抗糖尿病、抗微生物、降低胆固醇、保护基因,以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最广泛的蘑菇药理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特别是β-葡聚糖)、多糖-蛋白复合物、三萜、凝集素和真菌免疫调节蛋白。蘑菇在农业也可用于天然生物控制剂、食品产业中的调味化合物和化妆品中的特性成分(药妆)。蘑菇转化栽培基质中木质素成分的生化系统也可用于降解污染我们环境的各种顽固的合成化合物(如合成染料、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杀虫剂和弹药)。在自然和人为管理的生态系统中,菌根菌对恢复和增强森林健康和多样性起着核心作用。菌根的共生通常在最极端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如在贫瘠的土壤、干旱或金属污染环境中。据报道,树木根部菌根真菌可保护树根免受几种根部病原真菌带来的有害影响。除了生态重要性外,黑块菌(黑松露)和松茸等菌根物种因其烹饪特性而备受重视。
  • 梁云龙, 林建添, 郑海富, 李苗苗, 黄福常
    摘要 (899) PDF (1725)
    对采集自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奶油栓孔菌(Cubamyces lactineus)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研究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驯化。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奶油栓孔菌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牛肉膏,pH5.5~7.5、温度35、40 ℃较适宜菌丝生长。栽培基质为39%阔叶树木屑、39%棉籽壳、20%麸皮、1%石灰、1%石膏时产量最高(85.35 g)。奶油栓孔菌适宜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栽培,黑暗和持续光照条件下均无子实体形成。
  • 杨皓瑜, 程艳芬, 王胜男, 何丽霞, 曹谨玲, 程菲儿, 云少君, 冯翠萍
    摘要 (836) PDF (1222)
    采用超声辅助皂化法提取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麦角甾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条件,对麦角甾醇纯化产物表征、光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对羟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降胆固醇活性。结果表明:麦角甾醇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40 (g:mL)、0.04 g·mL-1 KOH、超声温度70 ℃、超声时间70 min,在此条件下麦角甾醇得率为(0.81±0.02)%,麦角甾醇纯化产物纯度为(86.18±3.49)%。与白炽光比较,紫外光照射麦角甾醇纯化产物的存留率显著降低。在实验范围内,1 mg·mL-1麦角甾醇纯化产物对羟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较高,清除羟基、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2.96±1.36)、(6.68±0.98) mg·mL-1。麦角甾醇纯化产物显著降低胆固醇在胶束中的溶解度。研究结果可为香菇麦角甾醇的利用提供参考。
  • 于海龙, 章炉军, 李洁, 刘青, 郝宇晴, 宋春艳, 谭琦, 张丹
    摘要 (826) PDF (1783)
    基于InDel标记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分析的结果,选取中低温中菌龄的菌株(MLM)0912、238、沪香F2、L05采用单孢杂交方式进行组内杂交;选取MLM与中高温长菌龄的菌株(MHL)L808、申香215,MLM与高温短菌龄的菌株(HS)L66、L363,以及MLM与野生菌株YS01,采用单孢杂交方式进行组间杂交。结果表明:构建的16个单孢杂交群体共获得14797个杂交子。杂交F1代存在性状衰退现象,31.35%的菌株可正常出菇。MLM组内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13.78%~32.22%,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3.83%~4.49%、1.09%~3.79%;MLM与MHL组间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15.76%~38.39%,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2.67%~6.66%、0.80%~3.19%;MLM与HS组间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36.32%~80.68%,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8.98%~27.78%、3.75%~15.22%;MLM与野生菌株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50.88%,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3.07%、0.22%。基于InDel标记的亲本遗传相似系数与杂交F1代正常出菇菌株占比和产量中亲优势菌株占比呈显著负相关,表明InDel标记在杂种优势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食用菌杂交育种中杂种优势的预测提供科学数据。
  • 王艳华, 朱巍巍
    摘要 (791) PDF (1755)
    硫磺菌(Laetiporus spp.)是一类世界广泛分布的食药两用真菌,在中国已经实现人工栽培。笔者总结硫磺菌的分类学地位、人工栽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其研究和应用方向。
  • 王红, 刘岩岩, 李红, 曹君, 刘俊杰
    摘要 (780) PDF (1941)
    在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菌包后熟期,采用不同温度(30、35、40 ℃)和不同时间(24、48、72 h)对菌包进行高温胁迫,探索高温胁迫对黑木耳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系、胞外酶系活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5 ℃胁迫24 h后,菌包后熟期菌丝的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30、35、40 ℃胁迫48 h时,菌丝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72 h时,各高温胁迫处理组菌丝的MDA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耳芽期和耳片期,对照和处理组耳芽和耳片中MDA含量差异不显著。抗氧化酶系方面,在不同胁迫温度和胁迫时间下,菌包后熟期菌丝和耳片期耳片的SOD活性不同处理变化趋势不同;随胁迫时间延长,耳芽期耳芽的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菌包后熟期各处理间菌丝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但在耳芽期,30、40 ℃胁迫24、48、72 h的处理,耳芽的CAT活性均高于对照;35 ℃胁迫24 h时,CAT活性最高,是对照的2.63倍;72 h时CAT活性为对照的54.34%;在耳片期,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耳片的CAT活性呈现下降趋势。胞外酶系方面,菌包后熟期菌丝、耳芽期耳芽、耳片期耳片的漆酶活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菌包后熟期菌丝的葡萄糖淀粉酶(GA)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0、35、40 ℃胁迫24 h时,菌丝的GA活性升高,是对照的2.21~2.64倍,CMC活性降低,是对照的62.25%~73.79%。大多数高温胁迫的处理,原基形成时间比对照延后1~3 d;随着胁迫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出芽整齐度逐渐降低,耳片变薄(比对照薄10.81%~54.95%)、变窄(比对照窄2.26%~34.15%),每个菌包的耳片干重减少(比对照少7.20%~39.88%)。
  • 李传华, 杨双双, 邓旺秋, 林群英
    摘要 (775) PDF (2356)
    在中国发现的广义虫草据统计至少有299个,可形成子实体或棒束孢的种类至少有40个;虽然广义虫草物种在中国丰富多样,但只有4种可实现商业化栽培;系统总结可形成子实体或孢梗束的广义虫草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广义虫草在菌种、菌群复合群、驯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重点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广义虫草的研究提供参考。
  • 陈万超, 李文, 陈辉, 张津京, 唐利华, 吴迪, 张忠, 杨焱
    摘要 (730) PDF (1134)
    为探究高原地区栽培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营养品质,以海拔3 570 m栽培的3个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品种(M6、HB-8和HB-5)子实体(高原栽培羊肚菌)为主,对比同地域野生样品及湖北栽培的相同品种样品(平原栽培羊肚菌),分析粗蛋白、粗脂肪、粗多糖、灰分、粗纤维、矿质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当品种相同时,与平原栽培羊肚菌相比,高原栽培羊肚菌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灰分含量显著下降,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除M6外);K和Fe含量均显著降低;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B9、维生素D、维生素E含量显著降低,维生素B1含量显著升高;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上升。高原栽培羊肚菌的必需氨基酸指数(IAAI)明显高于平原栽培羊肚菌,更接近于FAO/WHO标准蛋白,且其生物价(BV)更高。关联性分析表明,羊肚菌中维生素B6、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D和维生素E含量与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维生素B6与粗多糖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热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栽培羊肚菌蛋白营养价值突出,而平原栽培羊肚菌矿质元素含量较高。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原栽培羊肚菌样品评分结果明显均优于相同品种的平原栽培样品。
  • 鲍大鹏, 邹根, 裴晓东, 杨瑞恒, 李正鹏, 谭琦
    摘要 (705) PDF (1651)
    中国食用菌产业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创新活力最强的产业之一。目前,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笔者对传统食用菌产业和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进行思考,描述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助力寻找中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秦江楠, 张俊飚, 赵丁洁, 吴月丰
    摘要 (684) PDF (1502)
    区域经济全面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成员国是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重要伙伴,对中国食用菌产业国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02~2020年的中国食用菌出口数据,在对食用菌贸易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恒定市场份额(constant market share,CMS)模型,探究中国食用菌出口RCEP国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进口需求效应对中国向RCEP国家出口食用菌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市场规模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口竞争力效应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说明中国食用菌产品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弱;供需交互效应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中国未能根据RCEP国家对食用菌需求的市场变化作出及时的产品结构调整。据此提出建议:中国应充分利用RCEP协定生效实施契机,不断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挖掘RCEP国家市场需求潜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面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
  • 刘静, 唐传红, 师小凡, 唐庆九, 张劲松, 冯杰, 周帅, 刘艳芳
    摘要 (680) PDF (1512)
    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示差折光检测器联用法对不同灵芝菌株的110个(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样品的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进行分析,依据出峰时间和出峰数量,可将这些样品分为4组:A组有7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3个组分GLP1、GLP2、GLP3;B组有77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1个组分GLP3;C组有24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2个组分GLP1、GLP3;D组有2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2个组分GLP2和GLP3。 GLP1、GLP2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85×106~5.47×106、2.16×106~5.73×106 g·mol-1,GLP3的重均分子量约为104 g·mol-1。用乙醇分步沉淀法对8个代表性灵芝子实体的高分子量多糖组分(重均分子量>106 g·mol-1)进行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GLP1(多糖含量80.47%~92.52%)和GLP2 (多糖含量69.75%~91.71%),并对其重均分子量、单糖组成、糖苷键连接方式以及免疫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LP1和GLP2为结构不同的葡聚糖,其中GLP1是以β-(1→3)-连接为主链、以β-(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而GLP2组分是以α-(1→4)-连接为主链、α-(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GLP1组分与Dectin-1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的活性优于GLP2组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灵芝免疫产品开发时,应更加关注灵芝子实体中高分子量多糖GLP1组分的分布和含量。
  • 魏传正, 王朦, 张鹏, 刘芳, 严俊杰, 谢宝贵, 邓优锦, 谢路昱
    摘要 (679) PDF (1158)
    以31个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株及福建省主栽品种‘Ple 0100’为材料,经二代测序与标记序列筛选,构建32个菌株的MNP标记数据库,结果表明,32个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1.79%~99.60%,其中DUS16与DUS17的遗传相似度为99.60%,DUS02 与DUS23、DUS3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99.01%,DUS23与DUS30的遗传相似度为99.20%。拮抗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相似度高的菌株之间无拮抗现象,可能是极近似品种或相同品种。对3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子实体、子实体组织分离物、废菌渣、菇脚进行MNP检测,发现这些样品与 ‘Ple 010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利用MNP标记进行品种鉴别的材料不限于菌丝体。对5个自交菌株及其亲本进行MNP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自交菌株之间遗传相似度为26.84%~61.43%,与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 28.43%~78.33%,表明刺芹侧耳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广泛的染色体重组和同源染色体交换。对国内52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56份鲜菇样品的组织分离物进行MNP检测,发现与‘Ple 0100’的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国内刺芹侧耳栽培品种高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MNP标记技术可用于刺芹侧耳菌株间遗传相似度分析及新菌株鉴别。
  • 曹雪莲, 陈影, 彭卫红, 唐杰, 刘天海, 王迪
    摘要 (641) PDF (2046)
    采用Shannon-Wiener'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对39个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菌株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研究毛头鬼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9个毛头鬼伞菌株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0~1.67,菌盖颜色和菌柄形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小,菌盖宽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5个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5.44%~26.23%,所有数量性状变异系数都大于10%,变异程度较高。菌丝长势、菌盖顶部凸起、菌盖鳞片数量、菌盖颜色、菌盖顶端颜色等14个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Q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55处将供试菌株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菌株特征为菌盖鳞片数量少;第Ⅱ类群菌株特征为菌柄膨大位置为近基部;第Ⅲ类群菌株特征为菌柄形状为近棒状;第Ⅳ类群菌株特征为子实体长度长,采收期晚;第Ⅴ类群菌株特征为菌盖颜色为浅黄色。R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81处将农艺性状划分为2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2个性状,菌柄形状与子实体的菌盖与菌柄的相对位置相关性明显,其他性状之间相对独立;第Ⅱ类群包含5个性状,性状间相对独立。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7个性状选取前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0.64%。根据特征向量的绝对值和主成分贡献率大小,从17个性状中选取菌柄形状、菌柄膨大位置、子实体采收期和菌盖鳞片数量4个影响力较大的性状作为评价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各种种质资源综合得分范围为-0.75~1.77,综合得分较高的5个毛头鬼伞菌株可作为优质种质资源进一步利用。
  • 楚文琪, 吴迪, 李正鹏, 陈万超, 张忠, 李文, 张劲松, 杨焱
    摘要 (628) PDF (1881)
    用20%、50%、70%乙醇分级醇沉栎树木屑代料栽培(DL)、桑树木屑代料栽培(DS)、柞树段木栽培二年生(D2)和三年生(D3)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以下简称桑黄)子实体粗多糖,并比较同一醇沉组分下,4种粗多糖的多糖含量、总酚含量、重均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免疫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就多糖含量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50%醇沉组分的差异最显著,段木栽培D2、D3(54.56%、58.55%)高于代料栽培DL、DS(32.42%、33.56%)。就总酚含量而言,在20%醇沉组分中,DL、DS、D2(10.65%、15.47%、15.70%)较高,而D3在50%、70%醇沉组分中(9.98%、8.43%)均较高。就重均分子量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与DL、D2和D3相比,DS的重均分子量均较小;在50%醇沉组分中,DL、D2、D3主要分布在1.359×105、7.439×104、6.823×104;在70%醇沉组分中,DL、D2、D3主要分布在1.124×105、2.417×104、 2.179×104。就单糖组成而言,在20%醇沉组分中,D3仅由葡萄糖构成,在50%与70%醇沉组分中DL均由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构成,而D2的单糖组成最复杂。就免疫活性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50%醇沉组分的差异最显著,柞树段木栽培的D2和D3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量高于代料栽培的DL和DS。就抗氧化活性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D2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DL、DS和D3。人工栽培瓦尼桑黄可根据需要的活性组分和栽培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栽培料和栽培方式。
  • 罗璐, 张书会, 孙雪言, 盛丽, 马爱民
    摘要 (627) PDF (1607)
    通过保守序列比对、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和融合引物巢式PCR技术克隆菌核侧耳(Pleurotus tuber-regium)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基因Pt-CaM。基因全长856 bp,cDNA全长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构建Pt-CaM的过表达和干涉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技术成功转化至菌核侧耳菌丝体中。在38 ℃高温培养下,过表达转化子的菌丝较野生型更致密,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70的表达量为野生型的3.89倍,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为野生型的2.49倍和1.83倍;与野生型相比,干涉转化子菌丝生长速率降低,热胁迫损伤加重,其HSP70的表达量为野生型的0.77,SOD和CAT的活性无差别,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为野生型的0.7。结果表明Pt-CaM可能通过影响HSP70的表达量和SOD、CAT和POD的活性参与菌核侧耳菌丝的耐热性调控。
  • 王建涛, 颜廷武, 王璐瑶
    摘要 (618) PDF (1256)
    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base, UN Comtrade)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海关总署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筛选和分类汇总新鲜或冷藏类、暂时保藏(盐水)类、干品类、罐头类食用菌产品2002—2021年对东盟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额,以及2022年出口额,分析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主要东盟国家及其相应产品结构;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贸易结合度指数(trade integration index, T)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TCI)分析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东盟的竞争力和贸易潜力。结果表明:2021年中国食用菌产品对东盟形成了以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为主的出口格局,2019—2021年出口形势不佳;四大类食用菌产品出口东盟比例变化较大;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东盟具有极强竞争力,其中干品类竞争力最强,罐头类其次,新鲜或冷藏类较弱;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具有较大贸易潜力,但2013—2022年呈下降趋势;中国干品类食用菌产品对泰国具有较大出口贸易潜力,新鲜或冷藏类和罐头类对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具有较大出口贸易潜力。据此提出开展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建立健全食用菌产品出口预警机制;优化食用菌出口产品结构,巩固中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因地制宜发挥出口比较优势,充分挖掘食用菌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深化与东盟食用菌产品贸易国际合作,开拓在东盟的贸易市场;建立健全食用菌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提出巩固食用菌产品出口优势地位的建议。
  • 赵辉, 孙传齐, 何雪梅, 李彪, 王志德, 马洁
    摘要 (614) PDF (1815)
    选取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柳家坝大豆地采集的颜色鲜艳、生长健壮的野生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初筛、复筛获得优良菌株HL-13。以本地主栽菌株JL-3和FJ-1为对照,通过拮抗实验、测定菌丝培养特性和农艺性状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比较3个菌株间的差异;通过区域实验和生产实验分析比较HL-13与JL-3的生物学效率和增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初筛、复筛获得优良菌株HL-13,其菌丝生长茂盛,菌丝生长速度为(5.93±0.02)mm·d-1,显著高于对照JL-3和FJ-1;菌丝生长pH 4~10,菌丝生长温度3~28 ℃,出菇温度5~26 ℃,生育期85 d,子实体粉紫至深紫色,生物学效率为(45.32±0.29)%,均优于JL-3和FJ-1;HL-13与JL-3和FJ-1均具有0.0005的遗传距离;2017~2018年,在以本地主栽菌株JL-3为对照的区域实验中,HL-13在各实验点的生物学效率显著高于对照JL-3,春季增产率达14.94%,秋季增产率达15.90%;2018~2019年,在菌株JL-3为对照的生产实验中,HL-13在各实验点的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JL-3,增产率达17.70%。
  • 黎勇, 孙明伟, 杜婉婷, 邓佳, 陈慧, 史典义
    摘要 (614) PDF (1619)
    对采集自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桥村灌木林的鸡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进行基因组测序、组装、基因功能注释、碳水化合物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CAZy)预测、进化树构建、同源序列比对及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开发和PCR扩增验证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鸡從菌全基因组共存在1.71×10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平均长度为1.65×103 bp;CAZy功能注释聚类分析表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裂体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聚类到同一大组,鸡從菌与其他物种聚类到另一大组,且与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和糙皮侧耳(P. ostreatus)聚类到更小分组;进化树分析表明,蚁巢伞属真菌与常见的栽培食用菌之间存在一定的进化距离,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和香菇(Lentinula edodes)的进化距离较近;采用SSR标记对收集的鸡從菌进行分析,发现一地域分布的鸡從菌在遗传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
  • 陆欢, 尚晓冬, 宋春艳, 刘建雨, 徐珍, 谭琦, 王瑞娟, 王作录
    摘要 (586) PDF (1540)
    为了解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上海)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stu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提取24个菌株的菌丝体基因组DNA,采用15个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标记检测ISSR多态性并考察农艺性状,采用皮尔逊法分析ISSR分子标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4个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5个ISSR引物共检测到72个多态性片段,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08~0.7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2~0.46,香农多样性指数为0.33~0.65;经非加权算数平均配对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聚类分析,24个金顶侧耳菌株被分为7个大类,第Ⅰ类包括1个野生菌株,第Ⅱ类包括4个野生菌株,第Ⅲ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第Ⅳ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和3个栽培菌株,第Ⅴ类包括2个栽培菌株,第Ⅵ类包括4个栽培菌株,第Ⅶ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和4个栽培菌株,野生和栽培菌株聚类均比较集中,其中栽培菌株P23和P24的遗传距离极近;农艺性状(第一潮菇产量、每丛子实体数、菌盖大小、菌盖厚度、菌盖凹陷程度、菌柄直径和菌柄长度)的变异系数为5.03%~32.2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4.50~4.5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个ISSR标记与第一潮菇产量、菌盖直径和菌柄直径相关,其中ISSR6和ISSR17与第一潮菇产量和菌柄直径显著正相关。
  • 王丽宁, 黄清铧, 蒋丽群, 平兆华
    摘要 (584) PDF (1868)
    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别对花脸香蘑菌株LS01和LS02菌丝在不同培养时间(5、10、15、20 d)和35 ℃高温处理3、48 h的胞内H2O2含量、CAT活性和CAT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花脸香蘑CAT基因(Lscat1~Lscat4)编码527~729个氨基酸;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4分别编码相同数量的氨基酸,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也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随着培养时间增加,两个菌株菌丝胞内H2O2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不同培养时间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两个菌株菌丝中的Lscat1~Lscat4在不同培养时间表达量具有差异。与对照比较,35 ℃处理3 h时菌株LS01和LS02菌丝胞内H2O2含量无显著变化;35 ℃处理48 h时菌株LS01胞内H2O2含量显著升高,菌株LS02胞内H2O2含量显著下降;35 ℃处理3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升高,35 ℃处理48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降低。与对照比较,35 ℃处理3 h时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2Lscat3均下调表达;35 ℃处理48 h时,Lscat2Lscat3在菌株LS01中下调表达,Lscat1Lscat2Lscat3在LS02中均上调表达;35 ℃处理3 h时,Lscat4在菌株LS01中无显著变化,在菌株LS02中下调表达;35 ℃处理48 h时,Lscat4在两个菌株中均极显著上调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花脸香蘑CAT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 李庆伟, 李文, 周益帆, 杨焱, 王金斌, 孔祥辉
    摘要 (576) PDF (1194)
    为选育高产多糖的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菌株,以黑威单片作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诱变原生质体,经过3轮迭代诱变,从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诱变菌株中筛选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5代继代培养测定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稳定性,采用拮抗实验观察菌株间的拮抗情况,通过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分子标记分析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与黑威单片相比,诱变菌株D3-56的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5.02%和48.40%,诱变菌株D3-60的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3.15%和60.83%,诱变菌株D3-56和D3-60的多糖产量分别提高70.69%和81.97%;诱变菌株D3-56和D3-60菌丝生长速度稳定,且与黑威单片存在遗传差异。
  • 王琛郴, 叶淑红, 龙丹丹, 聂文琦, 赵涵蕊, 张彧
    摘要 (571) PDF (1407)
    采用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菌发酵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合成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一步优化。鼠李糖乳杆菌发酵阶段探讨了液固比、装液量、发酵时间、接种量对γ-氨基丁酸产量的影响;酿酒酵母菌发酵阶段探讨了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对γ-氨基丁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鼠李糖乳杆菌阶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18 h、接种量2%(VV)、液固比100∶1(mL∶g)、装液量60%,在酿酒酵母菌阶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49 h、接种量1.5%(VV)、摇床转速160 r·min-1、发酵温度30 ℃;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黑木耳发酵液的γ-氨基丁酸产量为1.117 g·L-1
  • 张建, 黄天宇, 鲍大鹏, 戴宗一, 李福后, 唐利华
    摘要 (571) PDF (2040)
    分别在光照(每天照射200~300 lx白光12 h)与黑暗(对照)环境中培养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丝,菌袋培养14 d后观测菌丝表型,并利用转录组分析光照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黑暗组相比,光照组的菌丝更加浓密洁白;共有112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99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在生物过程中显著富集于多糖分解过程、霉菌毒素代谢过程、真菌毒素生物合成过程等条目,在细胞组成中显著富集于细胞外区域、外部封装结构、细胞壁等条目,在分子功能中显著富集于细胞壁的结构成分、纤维素结合域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条目。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的通路包括MAPK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组氨酸代谢等。筛选出与菌丝生长相关的14个重要差异表达基因,并对随机选取的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与黑暗组相比,光照组的菌丝漆酶活性更高。光照影响香菇菌丝生长机制模型可能是:香菇菌丝感应到光信号并通过MAPK通路的信号转导途径调控下游转运蛋白表达,进而调控木质素降解酶基因的表达及活性,从而加快菌丝营养物质积累,促进香菇菌丝营养生长。
  • 姚秀鸽, 郭燕, 韩闯, 王能爽, 田爽, 朱加楠, 周舒扬, 马银鹏
    摘要 (562) PDF (1477)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黑色素是天然无毒的生物色素,具有抗辐射、抗氧化和保护肝脏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笔者综述了黑木耳黑色素提取和纯化方法、结构表征、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学功能,展望了其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并阐述了当前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以期为黑木耳黑色素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师小凡, 刘艳芳, 唐传红, 冯杰, 唐庆九, 王金艳, 韩伟, 张劲松
    摘要 (554) PDF (1057)
    以相同条件下栽培获得的沪农系列7个不同品种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作为研究材料,分析比较其总多糖、核苷、三萜和糖醇的含量、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差异以及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总多糖含量在1.15%~5.11%之间,含量较高的3个品种由高到低为‘沪农芝7号’(5.11%)、‘沪农芝8号’(2.36%)、‘沪农灵芝4号’(2.07%)。不同灵芝品种粗多糖分子量分布存在差异,‘沪农灵芝4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3.38×106 、4.24×106 、4.38×103 g·mol-1的三个多糖组分,‘沪农灵芝1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1×107和8.03×103 g·mol-1的两类多糖组分,‘沪农芝7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0×105 、6.20×103 g·mol-1的两个多糖组分,其余4个品种均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6×103 ~5.47×103) g·mol-1的多糖组分。7个灵芝新品种子实体中均含有胞苷、尿苷、鸟苷,其中‘沪农灵芝4号’的总核苷含量最高(1 456.5 μg·g-1);总三萜的含量为2 241.93~5 123.54 μg·g-1,最高的为‘沪农灵芝1号’(5 123.54 μg·g-1);不同灵芝品种的糖醇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含有阿拉伯糖醇和甘露糖醇,赤藓糖醇含量较低,均低于0.9 mg·g-1。七种灵芝子实体的粗多糖浓度在50~500 μg·mL-1范围内均能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NO的释放量,其中‘沪农灵芝5号’的活性最强。研究结果将为沪农系列灵芝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肖婷婷, 王倩, 陈辉, 隽加香, 宋晓霞, 陈明杰, 黄建春, 张津京
    摘要 (531) PDF (1412)
    为筛选适合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首先测定20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再通过二次发酵料栽培观察不同菌株催蕾期菌丝生长状态,记录原基形成时间,采收后观察子实体颜色,记录第一潮菇采摘时间和采收持续时间,统计子实体产量;分别随机选取10个子实体,测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采摘第二潮菇,统计子实体产量,计算总产量。采用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901商业菌株和K6菌株,901商业菌株为对照,按照等级分别统计三潮菇产量和计算总产量。结果表明:菌株U3菌丝生长速度快,为4.85 mm·d-1,且与其他菌株相比,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8302菌丝生物量较大,为2.48 g·100 mL-1,其次是K6,为2.33 g·100 mL-1,两者组间差异不显著;二次发酵料栽培结果表明,菌株MG、XXX、901、FG、W192、914、福蘑38、8305和K6综合表现较好,菌丝长势较好,覆土后第一潮菇采摘时间为17~19 d,第一潮菇采收持续时间为8~10 d,其中菌株K6的子实体形态与商业化菌株XXX和A15类似,菌盖直径和菌盖厚度较大,综合评价,K6菌株子实体总产量较高,出菇时间较早、采菇时间较集中,菇型较好,适合作为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菌株;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结果表明,K6菌株第一潮A级菇产量稍低于901商业菌株,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B级菇产量高于901商业菌株,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商品菇(A+B)为26.36 kg·m-2,高于901商业菌株的25.78 kg·m-2,比901提高6.18%;K6菌株的总产量达38.44 kg·m-2,略低于901商业菌株的41.32 kg·m-2,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证实K6菌株是适合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新菌株。
  • 刘荣柱, 郭东东, 潘旭, 常明昌, 孟俊龙, 耿雪冉, 程艳芬, 徐丽婧
    摘要 (528) PDF (1401)
    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鳞杯伞多糖(D-CSFP)的工艺,测定D-CSFP的得率和多糖含量,鉴定其结构,研究其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D-CSFP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75 ℃、料液比1∶24(g∶mL),在此条件下提取率、得率、多糖含量分别为(5.31±0.09)%、(6.52±0.29)%、(81.42±0.59)%。D-CSFP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35312、24494,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盐酸氨基葡萄糖、木糖,其摩尔比为6.53∶2.04∶1.23∶0.1∶0.09。D-CSFP呈现出良好的流变学特性,可作为一种新型水凝胶体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研究结果为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提供新思路,也为D-CSFP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贾薇, 余冬生, 余养朝, 冯占, 胡明, 张劲松, 汪雯翰
    摘要 (528) PDF (1711)
    采用三相分离法制备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提取物,以乙醇沉淀法为对照,考察提取物得率、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及体外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结果表明:与乙醇沉淀法制备的提取物(FVP70)相比,三相分离法制备的提取物(TTPFVP)得率显著降低,但其中多糖含量极显著增加;TTPFVP由摩尔比为2.6:10.8:13.3:1.0:4.7:0.1的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2.36×107和4.77×105的两个多糖组分,FVP70由摩尔比为6.2:1.0:23.3:25.7:4.2:11.3:0.3的岩藻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要含有一个重均分子量为3.31×105的多糖组分;TTPFVP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e离子还原能力及刺激RAW264.7释放NO的作用明显优于FVP70。
  • 龚频, 方文静, 赵文婧, 韩业雯, 张知渊, 王胜男, 陈福欣
    摘要 (527) PDF (1379)
    结合薄膜分散法、超声水化法和微孔滤膜过滤制备灵芝(Ganoderma lucidum)多糖脂质体。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膜材比、药脂比、超声时间和水化时间对灵芝多糖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得到的最优工艺为膜材比1:15、药脂比1:20、超声时间30 min、水化时间20 min。优化工艺制备的灵芝多糖脂质体为淡黄色透明澄清液体,平均包封率为75.73%,平均多糖含量为4.14%。
  • 李佳萦, 毕雅琼, 包海鹰, 李玉
    摘要 (527) PDF (1084)
    笔者对国内几个大型药材市场的中药马勃进行调查,并比较大秃马勃(Calvatia gigantea)、紫色马勃(C. lilacina)和龟裂静灰球菌(Bovistella utriformis)水提物的止血活性。结果表明:采购的47份样品中,只有14份样品(占比30%)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认定的中药马勃;其余33份样品为网纹马勃、栓皮马勃和龟裂静灰球菌,其中龟裂静灰球菌为本次调查中样品数量最多的物种(占比64%)。与空白组相比,大秃马勃、紫色马勃、龟裂静灰球菌组出血、凝血时间显著减少;大秃马勃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减少; 大秃马勃、紫色马勃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减少;大秃马勃、龟裂静灰球菌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增加。大秃马勃、紫色马勃组凝血因子Ⅻ含量极显著增加;大秃马勃组凝血因子Ⅹ含量显著增加;紫色马勃组凝血因子Ⅷ含量显著增加;大秃马勃、龟裂静灰球菌组凝血因子Ⅶ含量显著增加。大秃马勃组t-PA含量极显著降低,PAI-1含量显著增加;紫色马勃组t-PA含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可为中药马勃药材市场规范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 罗诗蓉, 包海鹰
    摘要 (512) PDF (1054)
    以桑叶为培养基质,利用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菌株进行发酵,制备粗桑茶,用粗桑茶(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95、390、780 mg·kg-1)灌胃H22荷瘤小鼠,测定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肿瘤抑制率和胸腺、肝脏、肾脏、脾脏指数,检测血清中IL-2、IL-6、TNF-α、IFN-γ含量,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肝脏、肾脏、脾脏、肿瘤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鼠肿瘤组织,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粗桑茶各剂量组肿瘤体积均极显著减小;粗桑茶高剂量组小鼠肿瘤质量极显著降低;粗桑茶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极显著升高;粗桑茶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2、IL-6,中剂量组的TNF-α,高剂量组的IL-2含量显著降低;粗桑茶低剂量组的TNF-α、IFN-γ,中剂量组的IL-2、IFN-γ,高剂量组的IL-6、TNF-α、IFN-γ含量显著增加;粗桑茶各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的Bax、Cytc、Parp、TNF-α、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 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粗桑茶具有抗肿瘤活性,说明采用粗毛纤孔菌菌株发酵桑叶制备产品的思路可行,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 王欣, 贾新宇, 宋修帅, 盖宇鹏, 程显好
    摘要 (495) PDF (1469)
    分别采用白光、紫光、蓝光、绿光、橙光、红光共6种光质,每种光质分别设250、500、750、1000 lx 4种光照强度,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生殖生长阶段给予差异化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蛹虫草的农艺性状及虫草素、腺苷含量。结果表明:绿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干重较大,且在750 lx 光照强度下子实体干重达到最大值,为每瓶(5.21±0.23) g,较其他5种光质具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光照强度间并无显著差异。在高光照强度1000 lx蓝光下,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最高为(2.03±0.07) mg·g-1,与其他5种光质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低光照强度250、500 lx下,紫光、绿光、橙光、红光对虫草素含量积累的影响大于蓝光。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橙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腺苷含量相对较高,为(2.52±0.03)~(2.72±0.15) mg·g-1;光照强度为250 lx时,橙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腺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种光质的处理;相同光质不同光照强度的处理间,腺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除紫光外)。总体而言,光质对于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发育及虫草素、腺苷的影响大于光照强度的影响。
  • 张伟欣, 王超群, 邓旺秋, 常长青, 张明
    摘要 (491) PDF (1073)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对野外采集的雷丸菌核及组织分离菌株栽培后形成的子实体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雷丸为老伞属(Gerronema)成员;基于菌核形态特征,将其学名修订为Gerronema lapidescens (Horan.) Ming Zhang & W.X. Zhang(为一新组合),为今后我国雷丸产品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正确名称。
  • 王磊, 李世达, 崔琪, 盖宇鹏, 程显好
    摘要 (484) PDF (1078)
    对采自山东省潍坊市滨海新区柽柳防护林的柽柳核纤孔菌(Inocutis tamaricis)进行组织分离和鉴定,利用正交实验确定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pH、温度,进行驯化并测定子实体水提物得率和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柽柳核纤孔菌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葡萄糖、酵母膏、pH5.5和35 ℃;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明显的后熟阶段(15~20 d),接种85 d左右子实体成熟;子实体水提物得率为2.46%;0.2、0.3 mg·mL-1子实体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较大,0.30 mg·mL-1子实体水提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和利用柽柳核纤孔菌提供参考。
  • 黄之镨, 许小蓉, 郭媛媛, 陈婉月, 普春燕, 虞泓, 张晓梅
    摘要 (482) PDF (2336)
    采用8种培养基从来自云南哀牢山的12份双孢线虫草(Ophiocordyceps bispora)的子座、菌核及其生境土壤样品中分离细菌,并对细菌进行形态学分类,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同时按所获菌株来源及种类随机挑取供试菌株采用琼脂块扩散法测试对25株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双孢线虫草子座、菌核和生境土壤中分离获得302株细菌,对其中275株进行测序,它们属于4门14目18科18属65种,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根瘤菌属(Rhizobium)为优势属;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N. nova、纳塔尔链霉菌(S. natalensis)、S. angustmyceticus、高原链霉菌(S. platensis)、杀黄孢链霉菌(S. xanthocidicus)、江西诺卡氏菌(N. jiangxiensis)、高山芽孢杆菌(B. altitudinis)为优势种。就所含细菌类群而言,双孢线虫草生境土壤(16科16属57种)明显高于子座(9科9属17种)和菌核(3科3属7种)。在199株细菌中,有99株对1个以上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初筛阳性率为49.75%;其中8个优势菌株对4个及以上病原菌具有广谱且高效的抑菌活性。
  • 尹卫, 梁健, 董全民, 王乐, 尚千涵, 洒威
    摘要 (472) PDF (1093)
    为探讨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营养成分与栽培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对自主选育品种羊肚菌QJ-2、QJ-3、QJ-6、QJ-8和QJ-9进行栽培,在其子实体成熟期,每个品种选择6个样方,每个样方1 m×1 m,每个样方内采集4个子实体,并收集子实体基部周围土壤,测定不同品种的子实体营养成分和土壤养分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PLS)分析子实体营养成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子实体在营养成分方面,除氨基酸总量、维生素B2含量和粗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土壤养分方面,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指标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子实体的氨基酸总量、维生素B2含量和粗多糖含量均与土壤的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羊肚菌的科学栽培和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 张志刚, 张劲松, 邹根, 唐传红, 冯杰, 鲍大鹏, 陈建波, 谭贻
    摘要 (468) PDF (1459)
    构建密码子优化的cas9表达质粒pMD-EXP-cas9,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介导转化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沪农灵芝1号’ (‘Hunong No.1’)单核菌株L1,得到含有cas9完整表达盒的菌株L1-cas9。利用T7启动子构建靶向ura3基因的表达质粒psgRNA-1和psgRNA-2,体外转录后得到sgRNA 1和sgRNA 2。通过PEG介导的转化,将sgRNA 1和sgRNA 2转化进L1-cas9的原生质体中,得到ura3基因被破坏的突变体,首次在‘沪农灵芝1号’菌株单核体中构建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ura3基因的编辑效率为4个突变体(107个原生质体)。利用0.006%曲拉通X-100优化PEG介导的转化系统,可使ura3基因编辑效率提高至18个以上突变体(107个原生质体),本研究的结果为灵芝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更高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