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1年, 第28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1-12-15
      

  • 全选
    |
  • 赵琛, 陶永新, 马新斌, 杨环, 刘媛媛, 姚森, 李建, 谢宝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已完成的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基因组数据,通过构建HMM模型、鉴定氨基酸序列保守结构域得到金针菇基因组中87个Zn2Cys6型锌指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命名为FfZCP01~FfZCP87)。通过分析锌簇结构域,将87个家族成员分为13个类型(A~M),并且发现不同类型的家族成员虽然具有相似的基序模式,但氨基酸保守程度不同;进化水平分析显示A~D、F类型内的成员间亲缘关系较近。选取8个FfZCP家族主要类型的典型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 FfZCP09、FfZCP28、FfZCP32、FfZCP60、FfZCP62基因在蓝光照射下表达量显著下调,推测其可能以负调控方式参与金针菇对蓝光照射的响应过程,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蓝光对金针菇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陈天赐, 杨国辉, 江丹霞, 武少兰, 陈娟钦, 谢宝贵, 江玉姬, 陈炳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MADS-box转录因子调控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在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贮藏期间的作用。采用感官评价在(15±1)℃分别贮藏0(对照组)、1、2、3、4、5 d的子实体的色泽、气味、形态,并测定其硬度和弹性;以0 d作为对照组,分别取贮藏0、2、5 d的子实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和贮藏期间显著富集的通路分析;以草菇子实体总RNA为模板,测定草菇MADS-box转录因子Vvrin1基因以及MADS-box转录因子调控的钙调蛋白质基因(calmodulin,Calm)、磷脂酶C基因(phospholipase C,PLC)和蛋白激酶C基因(protein kinase C,PKC)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草菇子实体在采后贮藏期间,易变质腐烂,其感官品质、硬度和弹性均呈下降趋势; Vvrin1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PLCCalmPKC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下调。因此,在草菇子实体贮藏期间MADS-box转录因子通过负调控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中CalmPLC的表达,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PKC的表达
  • 宋晓霞, 宋春艳, 赵妍, 谭琦, 陈明杰, 张美彦, 尚晓冬, 黄建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2个含有异源细胞质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L808-A2和L808-B)和1个对照菌株(L808)为材料,从不同菌龄(60~210 d)角度分析异源细胞质对香菇转色和出菇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菌龄为60~170 d时,含有异源细胞质的L808-A2和L808-B分别以“先缓后快”和“先快后缓”的规律加快了转色进程,在部分菌龄阶段减慢了子实体形成时间、改变了子实体个数和产量;L808-A2与L808-B相比,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后期异源细胞质改良香菇品种的候选种质资源。
  • 李治平, 陈明杰, 王耀冉, 宋盼盼, 常婷婷, 黄波, 赵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在15 ℃放置36 h,按照液料比10∶1加蒸馏水提取粗蛋白酶液,经硫酸铵沉淀、DEAE FF离子层析柱和Superdex 75 Increase 10/300凝胶柱分离纯化,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该蛋白酶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并确定最适反应pH、最适温度和反应动力学常数,并探讨了不同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该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纯化后电泳纯蛋白酶D2-S4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00,最适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40 ℃,米氏常数Km为1.68 g·L-1,Vm为3.11 μg·(mL·min)-1;与对照组相比,除Ca2+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对该蛋白酶的活性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Fe2+对该蛋白酶活性有增强作用,该蛋白酶对苯甲基黄酰氟(phenylmethylsulfonyl fluoride,PMSF)敏感,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且β-巯基乙醇对其抑制效果明显;阳离子洗涤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和曲拉通X-100对该蛋白酶活性均有抑制,而离散型洗涤剂吐温-80对该蛋白酶有增强作用。
  • 卢树卓, 药欣荣, 黄晨阳, 郑素月, 邬向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温(40 ℃)处理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丝体,检测菌丝生长情况及胞内钙离子含量,之后分别添加胞内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钙调蛋白抑制剂TFP、质膜钙通道抑制剂LaCl3、胞外钙离子螯合剂EGTA、IP3受体拮抗剂heparin,检测不同来源的胞内钙离子对高温胁迫下菌丝生长的影响及对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信号分子的调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高温诱导菌丝胞内钙离子含量增加;与未添加组相比,高温处理组添加BAPTA-AM、EGTA、TFP后菌丝生长抑制率较高,说明高温胁迫后来源于胞内钙库释放、胞外钙流入及结合钙调蛋白诱导释放的胞内钙离子促进菌丝恢复生长。对未添加组而言,高温处理组ROS含量显著高于未高温处理组;而添加EGTA、TFP和heparin后,与未高温处理组相比,高温处理组ROS含量较低,表明高温胁迫下来源于胞外钙流入、结合钙调蛋白诱导释放、IP3受体通道来源的胞内钙离子调控ROS信号分子促进其积累。
  • 张娇娇, 刘梦潜, 杨涛, 甘馨, 刘文宇, 董彩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子实体表现出几种明显不同的形态,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棒草、圆头光滑草、小孢子头草和大头草。棒草和圆头光滑草子实体表面光滑,小孢子头草和大头草子实体表面布满刺状突起。经交配型鉴定,棒草和圆头光滑草为单交配型,小孢子头草和大头草为双交配型,表明蛹虫草子实体形态与交配型相关。对双交配型菌株进行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单孢分离,得到的单孢菌株栽培后出现结实现象,其子实体表面形成刺状突起,经交配型鉴定发现,其子实体顶端为双交配型,而菌丝和子实体柄部为单交配型。对野生和人工栽培蛹虫草子实体样品顶端和柄部分别进行交配型鉴定,结果显示野生蛹虫草子实体顶端和大多数柄部均为双交配型,少数柄部为单交配型;人工栽培蛹虫草子实体顶端均为双交配型,大部分柄部均为单交配型。
  • 管婉, 储婷, 鲍大鹏, 万佳宁, 李福后, 唐利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丝长满期(30 d)和转色初期(45 d)、中期(60 d)、后期(75 d)的生理指标,分析100 mmol·L-1葡萄糖对菌丝转色的影响,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菌丝长满期(30 d)与转色中期(60 d)的β-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菌丝中的多糖、葡萄糖含量,漆酶、酪氨酸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中性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100 mmol·L-1葡萄糖可以显著促进香菇菌丝转色速度;与菌丝长满期(30 d)相比,转色中期(60 d)的β-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
  • 刘芳, 江玉姬, 蔡鹏, 岑光红, 江益民, 林鸿艳, 曾志浩, 谢宝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福建万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主栽品种‘B01’和试验品种‘B02’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初筛出菌丝长势好,能出菇的45个杂交菌株;复筛出产量高、菇体白、不开伞的菌株Hy5085。该菌株的菌丝适宜培养温度为25 ℃,工厂化生产周期为114~115 d,产量高;菌盖饱满厚实,菌盖边缘内卷不开伞;菇体白,菌柄粗。该菌株平均产量为每瓶304.4 g,比‘B01’高15.1%,差异极显著(P<0.01)。2020年5月8日Hy5085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定名为 ‘农万真2号’。
  • 蔡婧, 李世华, 李军, 李扬, 罗义, 刘杰, 徐章逸, 王锋尖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集自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地区的柠檬鳞伞(Pholiota limonella)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并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柠檬鳞伞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7.0,最适碳源为麦芽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使用木屑为主要培养料栽培柠檬鳞伞,菌袋接种后于(25±1) ℃、黑暗条件下培养,约60 d后菌丝满袋;出菇时的环境温度为10~22 ℃,相对湿度>90%,光照0~125 lx,开袋后25~30 d形成原基,35~40 d即可采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24.01%。
  • 李政, 刘宇, 王建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山东省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超短裙竹荪(Phallus ultraduplicatus)进行培养条件优化和驯化,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pH、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得到最佳培养条件;采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麦粒等设置7种不同配方筛选栽培料最佳配方和碳氮比,根据最佳配方和碳氮比重新调整配方覆土栽培出菇。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氮比为20∶1~40∶1,最适pH为5~7,最适温度为25~28 ℃;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15.3 g·L-1、蛋白胨2.3 g·L-1、pH 6.5、培养温度26 ℃;以80%木屑、18%麦麸、1%石膏粉、1%蔗糖为栽培料,碳氮比为60∶1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经覆土栽培25 d形成菇蕾,菇蕾逐渐膨大,30~45 d后菌盖突破菇蕾外包被,菌柄伸出,子实体成熟,生物学效率为34%。
  • 隽加香, 宋晓霞, 肖婷婷, 黄建春, 王倩, 陈辉, 张津京, 陈明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麦秸秆配方为对照,测定不同配方培养料在不同阶段的理化指标、质量损失以及不同配方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成品菇率,筛选适合三次发酵技术的稻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配方。结果表明:从预湿至三次发酵结束,供试配方的pH、含水量、灰分、C/N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从菇蕾期开始,与对照相比,配方Ⅰ(37.5%麦秸秆、32%鸡粪、17.5%稻秸秆、7.5%棉籽壳、5%石膏、0.5%花生粕)和配方Ⅱ(36%鸡粪、30.5%麦秸秆、21%稻秸秆、7%棉籽壳、5%石膏、0.5%花生粕)的pH、含水量、C/N和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递减速度较慢,灰分含量递增速度较慢;在供试配方中,配方Ⅱ一次发酵培养料质量损失较低、产量和成品菇率较高,可用于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
  • 李毅志, 陆畅, 侯昭宇, 范文丽, 罗新兰, 张芳, 李竹林, 李天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香菇(Lentinula edodes)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通过控制香菇0912子实体生长期温度和相对湿度,定期调查子实体农艺性状,采用非线性建模,建立香菇菌盖直径动态模型和子实体鲜重动态模型。结果表明:温度与发育历期呈负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香菇子实体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香菇子实体生长阶段有效积温为(715.2±2.2) ℃·h-1;菌盖直径对子实体鲜重影响最显著;建立的香菇菌盖直径动态模型和子实体鲜重动态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子实体在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的动态变化。
  • 秦琪, 包海鹰, 闫芳, 田恩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鼠腹腔注射52度白酒0.5、1、2 h后,分别灌胃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水提物(低、高剂量分别为25、80 mg·kg-1),即0.5、1、2 h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6个水提物组(简称为G1、G2、G3、G4、G5、G6组),测定小鼠血清和脏器心脏肌酸激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介素IL-6和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观察脏器病理变化,测定肾组织细胞凋亡以及氧化应激通路相关蛋白Nrf2、HO-1、TGF-β1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G1~G4组心脏指数、G2~G4组和G6组脾脏指数显著降低;G1~G6组血清、心脏CK-MB含量,血清、肝脏AST含量显著升高;G1~G6组血清和肾脏SOD含量显著降低;G1~G4、G6组血清以及G1~G6组肾脏MDA含量显著升高;G1~G6组血清、肾脏和脾脏IL-6、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增加;病理切片显示G1~G6组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发生病变;G1~G6组肾脏细胞免疫组化评分(IHS)显著上升,细胞凋亡显著;G1~G6组TGF-β1表达量显著增加;G1~G6组HO-1、Nrf2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为揭示毛头鬼伞水提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毒性及肾损伤机制提供参考。
  • 唐少军, 雷平, 马文华, 邵晨霞, 吴胜莲, 杨祎, 贺月林, 许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经液体发酵后,通过萃取、硅胶柱层析、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对粗毛纤孔菌的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分离并鉴定到麦角甾醇(1)、Hispolon(2)、肉桂酸(3)、尿苷(4)、Cyclo (L-Leu-L-Phe) (5)5个具有抑制Hela细胞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4、5首次从粗毛纤孔菌中分离,化合物5还未有抗肿瘤活性方面的报道。MTT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21 μg·mL-1,且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化合物5可促使Hela细胞发生凋亡。研究结果可为粗毛纤孔菌发酵液中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冯彩玲, 程明翠, 吴岩斌, 吴锦忠, 吴建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多糖(SLPs)的总糖含量和单糖组成,SLPs通过体外模拟胃液处理不同时间(0.5、1、2、4、6和8 h)的还原糖含量、相对分子质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对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抑制率。结果表明:SLPs总糖含量为(59.66±0.80)%;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1∶0.7∶10.9∶3.6)。与对照(0 h)比较,SLPs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开始发生水解,随时间延长其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SLPs通过模拟胃液处理不同时间的色谱洗脱峰具有差异,0 h处理样品具有2个峰,0.5、1 h处理样品具有4个峰,处理2 h后的样品具有5个峰;在20~35 min均存在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106多糖组分。与对照(0 h)比较,模拟胃液处理6、8 h 的0.50、1.00 mg·mL-1 SLPs溶液,处理4、6、8 h 的2.00、4.00 mg·mL-1 SLPs溶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处理4、6、8 h 的0.50 mg·mL-1 SLPs溶液,处理2、4、6、8 h的1.00 mg·mL-1 SLPs溶液,处理6、8 h的 2.00 mg·mL-1 SLPs溶液,处理4、6、8 h的4.00 mg·mL-1 SLPs溶液对·O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处理4 h 的0.25 mg·mL-1 SLPs溶液、处理2 h 的0.50 mg·mL-1 SLPs溶液和处理8 h 的2.00 mg·mL-1 SLPs溶液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与对照比较,处理1、2、6、8 h的0.25、0.50 mg·mL-1 SLPs溶液,处理2、4、6、8 h 的1.00、2.00 mg·mL-1 SLPs溶液对ACE抑制率显著增加。研究结果可为SLPs体内代谢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 刘怡, 刘红丽, 程秀峰, 张金超, 薛蓓, 刘振东, 汪雯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alamarBlueTM实验比较西藏林芝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与俄罗斯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运用硅胶柱、MCI GELCHP 20P树脂、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等对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分部进行分离;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测定其对A549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俄罗斯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相比,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A549和SPCA-1细胞增殖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从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桦褐孔菌醇(H-1)、乌索酸(H-2)、白桦脂醇(H-3)、香草酸(H-4)、丁香酸(H-5)、反式咖啡酸白桦醇脂(H-6)、原儿茶酸(H-7)、没食子酸(H-8)、褐孔菌烷B(H-9)和桦褐孔菌醇A(H-10),其中化合物H-1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在300 μmol·L-1时抑制率为57.5%;H-2对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在300 μmol·L-1时抑制率为73.4%。
  • 罗钦, 徐军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单核菌株进行液体发酵,提取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EPS)和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IPS),分别采用DEAE-cellulose DE-52、 Sephadex G-200层析柱分离纯化得到两种均一多糖(EPS-2-1和IPS-2-1)。对EPS-2-1和IPS-2-1进行单糖组成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EPS-2-1和IPS-2-1均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但单糖比例存在差异,摩尔百分比分别为27.9∶13.9∶50.2∶8.0和8.5∶58.1∶28.0∶5.4。与IPS-2-1相比,在多糖质量浓度为2.0 mg· mL-1时,EPS-2-1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清除率78.9%)和Fe2+螯合能力(螯合率64.5%)较强;在多糖质量浓度为0.0625、0.125 mg· mL-1时,EPS-2-1对羟自由基清除率较高。
  • 代惠芹, 董桂君, 刘树泽, 周江明, 乔勇进, 贾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浓度(0.2、0.4、0.6 mmol·L-1)褪黑素处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将其晾干后装入聚乙烯袋中,在(1±1)℃贮藏,测定各处理组双孢蘑菇的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研究褪黑素处理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2 mmol·L-1褪黑素处理后的双孢蘑菇失重率较低,硬度较高,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含量和POD活性较高,PPO活性较低。研究结果为褪黑素应用于双孢蘑菇采后保鲜提供参考。
  • 孙达锋, 胡小松, 张沙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5±0.5) ℃、湿度90%条件下,测定贮藏期间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的可溶性糖、有机酸、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对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和等效鲜味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 EUC)进行分析评价,研究气调贮藏对兰茂牛肝菌呈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恒温恒湿箱)相比,在第7天时,实验组(气调箱,6%O2+10%CO2)可溶性糖总量是对照组的2.18倍;游离氨基酸总量是对照组的78.8%;在第13天时,呈味核苷酸峰值出现,比对照组延迟6 d;实验组的EUC值最高(159.09 g MSG·100 g-1)。气调贮藏可以延长兰茂牛肝菌保鲜期10 d以上。气调贮藏明显减缓兰茂牛肝菌可溶性糖总量下降,延迟呈味核苷酸总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延缓游离氨基酸总量升高,可使兰茂牛肝菌的呈味物质保持时间更长久。
  • 肖扬, 陈康, 刘克芳, 魏银初, 马晓龙, 边银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平菇黄斑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病害。在国内平菇主产区调查采样,从感染平菇黄斑病菌盖表面分离细菌并鉴定,开展致病性实验。调查发现,平菇黄斑病症状可分为黄褐色斑点型(Ⅰ型)、黄褐色凹陷病斑型(Ⅱ型)、黄化龟裂型(Ⅲ型)、成片黄化型(Ⅳ型)、黑褐色斑点型(Ⅴ型)和菌盖湿腐型(Ⅵ型)等6种类型。对感病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纯化,采用伤口接种时,22株分离物具有致病性,依据16S rDNA分子序列和Biolog系统将其鉴定为9个属。从同一样本上可以分离到1~3种病原物,不同病原物可以引起类似的症状;其中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接种后菌盖出现黄褐色凹陷病斑,边缘蜷缩,症状明显;应变假单胞杆菌(P. reactans)、居泉沙雷氏菌(Serratia fonticola)、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sp.)、栖霉菌(Mycetocola sp.)和西地西菌(Cedecea sp.)等引起菌盖成片黄化;肠杆菌(Enterobacter sp.)、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依格纳季氏菌(Ignatzschineria sp.)和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 vermicola)等仅引起菌盖表面轻微黄化。采用无伤接种时,仅托拉斯假单胞杆菌具有致病性。研究结果揭示平菇黄斑病发生原因,为开展平菇黄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 庹拥兰, 胡佳君, 马敖, 李玉, 张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形态观察和nrITS序列相结合鉴定采自东北地区的一种猴头菌(Hericium)标本。结果表明,该物种是近年报道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一种猴头菌——拉氏猴头菌(H. rajendrae)。此系该物种在中国首次记录,增加了其地理分布范围。该种主要特征是子实体块状;中到大型;淡粉色;菌盖表面具淡粉色绒毛;菌齿较长2~2.5 cm,淡粉色;担孢子(5)5.5~6.5(7)μm×(4.5)5~5.5 μm。
  • 张洁, 陆焦焦, 赵欣畅, 康超, 吴祖建, 邓春英, 李熠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于2020年8月对贵州都匀斗篷山地区的虫草资源进行初步调查,采集虫草标本31份,分离菌株8个。利用形态学观察结合ITS序列分析共鉴定出15种已知广义虫草物种,隶属于3科9属,其中麦角菌科奈杰尔菌属(Nigelia)1种;虫草科刺束梗孢属(Akanthomyces)2种、虫草属(Cordyceps)5种、棒束孢属(Isaria)1种;线虫草科被毛孢属(Hirsutella)1种、线虫草属(Ophiocordyceps)2种、侧生虫草属(Pleurocordyceps)1种、多头菌属(Polycephalomyces)1种、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1种。鉴定出的物种中有3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是细座刺束梗孢(Akanthomyces tuberculatus)、蜘蛛虫草(Cordyceps araneae)和热带弯颈霉(Tolypocladium tropicale);2个中国大陆地区新记录种,分别是双节棍虫草(Cordyceps ninchukispora)和大团囊多头菌(Polycephalomyces elaphomyceticola)。此外,还有2个疑似新种有待进一步研究。斗篷山地区广义虫草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揭示广义虫草类群可能在特定区域存在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 陈洪雨, 令狐昌丽, 罗颖, 吴莹莹, 邹根, 鲍大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真菌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近年来,食用真菌蛋白深受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笔者综述食用真菌蛋白的特点、产品以及制备核心工艺参数,介绍主要食用真菌蛋白在食品(尤其是营养补充剂和动物蛋白替代品)中的应用进展,分析其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
  • 马强, 杨焱, 张忠, 王晨光, 吴迪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是珍贵的食药两用菌,多糖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猴头菌多糖在保护胃黏膜、抗肿瘤、降血脂、治疗消化道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作用。笔者对影响猴头菌多糖产生的关键因素,猴头菌多糖的结构特征、构效关系、药理作用及产品开发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猴头菌多糖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