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1年, 第2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1-06-15
      

  • 全选
    |
  • 朱秋瑾, 李晓慧, 刘建雨, 姜宁, 章炉军, 于海龙, 尚晓冬,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香菇(Lentinula edodes)内源乳清酸核苷-5 ′-单磷酸脱羧酶基因(URA3)为沉默靶基因,以其功能结构保守区域451~884 bp处的反向互补序列为干扰片段,将pCAMBIA1390改造为发卡结构载体HpV、GPiE改造为双启动子载体DpV-2。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侵染小米粒培养基培养的香菇菌丝,通过初筛、复筛、测序获得11个HpV转化子和38个DpV-2转化子,将其接种在PDA平板(含有0.2 g·L-1 5-FOA、100 mg·L-1尿嘧啶核苷)上培养,均可以生长,而野生型菌株菌丝发生褐变且生长受到抑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11个HpV转化子和13个DpV-2转化子URA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比较,5个HpV转化子、3个DpV-2转化子URA3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1个HpV转化子、2个DpV-2转化子URA3基因表达量极显著下调。成功构建的香菇URA3基因RNAi体系可以为香菇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定向育种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方法。
  • 钟海英, 罗义, 龚钰华, 徐瑞平, 边银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香菇(Lentinula edodes)YUCCA8基因的双向启动子(LeactinLegpd)RNA干扰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香菇菌丝转化方法,获得12个相对稳定的YUCCA8基因沉默阳性转化子。qRT-PCR分析表明,转化子的YUCCA8基因表达量下调至野生型菌株S606的10%~40%;与S606相比,转化子菌丝生长显著加快,菌丝耐热性变弱,菌丝IAA含量降低。研究表明,香菇YUCCA8基因可控制菌丝IAA的合成且可影响香菇菌丝耐热性。
  • 徐思佳, 李燕, 万佳宁, 杨瑞恒, 唐利华, 龚明, 鲍大鹏, 尚俊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4个双核菌株的8个原生质体单核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交配型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单核体之间的亲和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8个单核体中含有3种A交配型位点和4种B交配型位点;其中3种A交配型位点都包含一对HD1和HD2基因,以典型的‘头对头'方式排列,HD基因两端有保守mip和β-fg基因;4种B交配型位点的信息素受体和信息素前体的数量及在基因组中的分布上差异较大,表明B交配型位点存在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 高锋, 刘静, 何明霞, 方艺伟, 杨天伟, 王云, 曹旸, 张春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菌腔虫瘿中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丝体群体遗传结构,利用ITS、tef1和rpb1序列对云南、四川两省12个地理居群共45份样品进行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地理居群遗传分化、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从45份样品中,共检出15个ITS单倍型、16个tef1单倍型和17个rpb1单倍型,总体上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d:0.7790~0.8460),核苷酸多样性较低(Pi:0.00178~0.00295)。地理居群DF、GD、HS、LC、MH、XMY和YB样品遗传分化程度高(Fst>0.25000),与其他地理居群样品缺乏基因交流(Nm<1.00),地理居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69.73%,在系统发育树中按照地理来源聚在同一分支上;DZ、JN、YX、RZS样品遗传分化程度低(Fst<0.25000),相互间存在明显基因流(Nm>1.00),MY与DZ间也存在明显基因流(Nm=2.17);DZ、JN、YX、RZS与MY样品之间的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8.87%,在系统发育树中未严格按照地理来源聚类;地理居群样品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R2=0.0081)。
  • 徐靖, 王瑛, 黄庆, 王晓彤, 李振皓, 李明焱, 付永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种质资源收集,结合全基因组测序辅助分析,并进行分离初筛、小区品比、两年三地区域实验和示范推广,选育出灵芝新品种‘仙芝3号'。与对照(‘仙芝1号'和‘仙芝2号')相比,‘仙芝3号'菌丝束粗,菌丝密度小于‘仙芝1号'、大于‘仙芝2号',在不同温度(10、20、30 ℃)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显著降低(P<0.05);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拮抗现象;菌盖厚度显著增加,菌盖横径显著变小,菌柄长度显著变短(P<0.05);区域实验时,现蕾早5、6 d,成熟孢子弹射早12、14 d; 污染率显著降低(P<0.05);子实体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以齐墩果酸计)分别提高7.64%、5.71%和15.76%、11.53%,孢子粉多糖和甘油三油酸酯分别提高25.79%、24.80%和35.68%、36.07%,差异均显著(P<0.05);示范推广时,子实体、孢子粉的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稳定。结果表明,‘仙芝3号'是一个综合性状较为优良的灵芝新品种。
  • 张越野, 张赫男, 谭贻, 冯杰, 唐庆九, 唐传红,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DPPH(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实验,从经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获得的103个灵芝(Ganoderma lucidum)诱变菌株中初步筛选出14个抗氧化能力强的优良菌株,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进一步评价,并分析了菌丝体水提物中多糖、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诱变菌株A14、A19的 DPPH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出发菌株G0157均显著提高,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菌丝体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多酚含量显著相关,表明多酚是灵芝菌丝体水提物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
  • 范秀芝, 姚芬, 王世斌, 殷朝敏, 史德芳, 邱建辉, 陈玉霞, 高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可用于发酵高产活性物质的优良姬松茸菌株,利用150~601 Gy的60Co-γ射线对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原生质体进行辐照诱变,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体生物量、多糖以及麦角甾醇产量为指标筛选优良再生菌株,并基于SCoT多态性分子标记对再生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筛选获得生长速度优于出发菌株的再生菌株9个;对液体发酵菌丝体中多糖和麦角甾醇含量测定,确定其中最优的诱变菌株为150-2,其多糖和麦角甾醇产量分别是出发菌株的1.96和2.97倍;基于SCoT分子标记分析表明9个菌株的DNA均有所改变,同一剂量下诱变菌株的基因突变呈现出不定向性,但多糖和麦角甾醇产量提高幅度大的正向突变株显示出较高的遗传相似性,在聚类树中属于同一分支。本研究结果为利用辐照诱变技术提高姬松茸活性物质含量奠定了基础。
  • 李娜, 唐传红, 刘艳芳, 周帅, 谭贻, 王金艳, 冯杰,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1个杂交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进行深层发酵培养,评价其菌丝体干重、胞内多糖含量和得率,及胞内多糖分子量分布特征和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结果表明:杂交菌株的菌丝体干重、胞内多糖含量和得率与亲本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与两个亲本相比,菌丝体干重提高的有29个菌株,胞内多糖含量显著增加的有3个菌株,胞内多糖得率显著提高的有7个菌株;不同菌株胞内多糖均主要含有两个组分,且含量差异较大;不同菌株的胞内多糖在200 μg·mL-1时均有明显的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综合考虑最终筛选出深层发酵用菌株GZ02,其胞内多糖得率最高,为1.34 g·L-1比亲本G0130和G0154分别提高120%和103%,在50 L发酵罐中对GZ02进行小试,发酵168 h后,菌丝体干重达23.14 g·L-1,胞内多糖得率达1.43 g·L-1
  • 余昌霞, 李正鹏, 查磊, 赵妍, 陈明杰, 侯立娟, 郭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暗无光条件为对照组,设置红、蓝、绿、红蓝、红绿、绿蓝、红绿蓝光7种光质,光周期设定为12 h光照、12 h黑暗培养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菌丝体并出菇,探讨不同光质对其菌丝生长及子实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光或绿蓝光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绿蓝光下,子实体个数最多,产量最高,其次是绿光和红蓝光,红绿光下产量最低;绿蓝光下的子实体农艺性状最优;绿、蓝、绿蓝、红绿蓝光下子实体质构特性较好。绿蓝光可以作为草菇工厂化生产的首选光质。
  • 周丽思, 陈彤垚, 曾旭, 郭顺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生药量(5、15、30 g·L-1)忍冬(Lonicera japonica)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可极显著和显著提高菌丝体中麦角甾醇(P<0.001)、总多糖(P<0.001)和半必需氨基酸(P<0.05)的含量;忍冬茎水提物对菌丝体生物量、绿原酸和腺苷的含量均无促进作用。
  • 王倩, 肖婷婷, 宋晓霞, 沈新芬, 隽加香, 张津京, 陈辉, 黄建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传统菇房发菌料为对照,从菌丝生长及培养料降解角度研究了隧道发菌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发菌料的菌丝生长速度比菇房发菌料快13.6%,基因拷贝数是菇房发菌料的3.7倍;在菌丝生长阶段,隧道发菌料中的蛋白酶、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滤纸酶、酸性木聚糖酶活性显著提高,是菇房发菌料的1.2~3.0倍,隧道发菌料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利用率高于菇房发菌料,与酶活性结果一致;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隧道和菇房发菌料的胞外酶活性及氮、木质纤维素的利用率均没有显著差异。
  • 刘萌, 甘莉霞, 张林平, 李泰辉, 邓旺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提取次数、超声波处理时间、甲醇体积浓度、超声波功率和料液比对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α-鹅膏毒肽提取得率的影响,获得关键因素及其最佳条件,再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α-鹅膏毒肽超声波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致命鹅膏α-鹅膏毒肽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2次、超声波处理15 min、甲醇体积浓度35%、超声波功率300 W、料液比1∶20(g∶mL),α-鹅膏毒肽提取得率为3.33 mg·g-1干重,与预测值3.30 mg·g-1干重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获得的最佳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 刘宗奇, 武晨剑, 袁学文, 常明昌, 刘靖宇, 孟俊龙, 邓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色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F0012和黄色金针菇F0027为供试菌株,采用相同培养基(78%棉籽壳、20%麸皮、1%石膏和1%葡萄糖)培养,获得白色金针菇子实体样品WFS和黄色金针菇子实体样品YFS。采用国家标准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分别对WFS和YFS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两者的氨基酸组成和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WFS与YFS中的能量和钠含量相近;YFS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5.00 mg·g-1和704.00 mg·g-1,高于WFS的23.00 mg·g-1和655.00 mg·g-1;WFS中的蛋白质含量(175.00 mg·g-1)高于YFS(129.00 mg·g-1),但YFS中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WFS,且两者的AAS和CS评分最高均为赖氨酸;YFS中的脯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分别是WFS的1.9、1.5和1.4倍。在WFS、YFS中分别鉴定出挥发性物质70、86种,共有的挥发性物质为34种,占总挥发性物质的27.87%;异戊醛、2-甲基丁醛分别是在WFS、YFS中所占比例(21.73%、14.19%)较大的挥发性物质。
  • 陈艳芳, 鲍大鹏, 陈洪雨, 冯杰, 罗颖, 张茜, 邹根, 赵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提取时间、温度、pH和料液比对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丝体蛋白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并对菌丝体蛋白和子实体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功能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刺芹侧耳菌丝体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70 min、70 ℃、pH 12、料液比1∶25(g∶mL),菌丝体蛋白提取率可达(39.02±1.30)%,与响应面预测值接近。就乳化性而言,刺芹侧耳菌丝体蛋白(48%)高于子实体蛋白(6%),但子实体蛋白的起泡性更佳。
  • 刘楚一, 闫芳, 毕建丰, 李志军, 包海鹰, 宋明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发育阶段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子实体(黑色、黄色、青色云芝)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通过连续灌胃56度白酒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研究云芝子实体水提物(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35、2.70、4.05 g·kg-1·d-1)对小鼠醉酒入睡时间,肝脏指数,血清中尿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蛋白含量的影响;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黄色、青色云芝多糖含量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黑色云芝。与模型组比较,水提物各组小鼠醉酒入睡时间均显著延长、肝脏指数均极显著下降、血清总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除了黑色云芝中、高剂量组外,其他水提物组小鼠血清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黑色云芝低剂量组、黄色云芝高剂量组、青色云芝各组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含量均显著增加;黑色云芝低剂量组、黄色云芝中剂量组、青色云芝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青色云芝中剂量组增加最为显著;除黑色云芝高剂量组外,其他水提物组小鼠血清白蛋白含量均增加。肝组织切片显示水提物对小鼠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 王迪, HALL Ian Robert, 何晓兰, 熊卫萍, 彭卫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菌丝块人工接种于意大利石松(Pinus pinea)、辐射松(P. radiata)、华山松(P. armandii)3种宿主植物的幼苗根部合成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松乳菇与意大利石松、辐射松、华山松均可形成外生菌根, 菌根呈二叉状分支,分支末端呈棒状,整体呈鲜黄色至橘黄色。在合成松乳菇菌根过程中发现,杂菌1号可与意大利石松形成外生菌根,菌根呈二叉状分支,分支端细长,呈冠状膨大,菌套表面菌丝呈卷毛状,赭色至黄棕色,颜色随着时间变深棕色;杂菌2号可与华山松形成外生菌根,菌根呈二叉状分支,末端呈球状,浅黄色且半透明状。经ITS序列鉴定杂菌1号为Sphaerosporella sp.,杂菌2号为Peziza ostracoderma
  • 伍利强, 徐隽彦, 张明, 陈再雄, 刘祝祥, 李泰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17~2019年,对丹霞山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发现大型真菌290种,其隶属于2门7纲18目59科139属,对其中4个中国新记录种亚洲靴耳Crepidotus asiaticus、库鲁瓦老伞Gerronema kuruvense、小笠原须腹菌Rhizopogon boninensis 和橙黄沃尔夫盘菌Wolfina aurantiopsis进行形态特征描述,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丹霞山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鹅膏科Amani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等7个科为优势科,鹅膏属Amanita、小皮伞属Marasmius和红菇属Russula等11个属为优势属。经济真菌资源和濒危物种评价结果表明:丹霞山大型真菌包括食用菌46种、药用菌53种和毒蘑菇42种,濒危物种中近危种3个、易危种2个。
  • 田慧敏, 王秀艳, 周玉雷, 文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相结合鉴定采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3个铦囊蘑属(Melanoleuca)标本。结果表明:锐突铦囊蘑(M. diverticulata G. Moreno & Bon)和弗氏铦囊蘑[M. friesii (Bres.) Bon]为中国新记录种,似朱丽安铦囊蘑(M. subjuliannae H.M. Tian, nom. prov.)为拟定新种;锐突铦囊蘑菌盖灰黄色,菌柄长度短于菌盖直径,且表面具条纹,子实层不具褶侧囊体,褶缘囊体棒状,属于Urticocystis亚属Grammopodiae组;弗氏铦囊蘑菌盖浅肉桂色,子实层具瓶形或梭形褶侧囊体,顶端有结晶,属于Maerocystis亚属Strictipedina组;似朱丽安铦囊蘑菌盖浅灰棕色、中央棕黑色、下凹、边缘内卷,菌盖表面具白色絮状物和从中央发出的辐射状细纤毛,菌柄棕黑色、具纵条纹、表面具纤毛,菌褶白色、稍延生、有短菌褶,属于Urticocystis亚属Grammopodia组。
  • 乌云娜, 刘颖, 池梦怡, 李志军, 包海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菌物药阿里红是药用拟层孔菌(Fomitopsis officinalis)的干燥子实体,是我国新疆地区的道地药材,在俄罗斯和蒙古国民间也被广泛药用。笔者对阿里红的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急性毒理及质量标准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