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3年, 第3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3-02-15
      

  • 全选
    |
  • 魏传正, 王朦, 张鹏, 刘芳, 严俊杰, 谢宝贵, 邓优锦, 谢路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31个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株及福建省主栽品种‘Ple 0100’为材料,经二代测序与标记序列筛选,构建32个菌株的MNP标记数据库,结果表明,32个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1.79%~99.60%,其中DUS16与DUS17的遗传相似度为99.60%,DUS02 与DUS23、DUS3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99.01%,DUS23与DUS30的遗传相似度为99.20%。拮抗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相似度高的菌株之间无拮抗现象,可能是极近似品种或相同品种。对3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子实体、子实体组织分离物、废菌渣、菇脚进行MNP检测,发现这些样品与 ‘Ple 010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利用MNP标记进行品种鉴别的材料不限于菌丝体。对5个自交菌株及其亲本进行MNP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自交菌株之间遗传相似度为26.84%~61.43%,与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 28.43%~78.33%,表明刺芹侧耳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广泛的染色体重组和同源染色体交换。对国内52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56份鲜菇样品的组织分离物进行MNP检测,发现与‘Ple 0100’的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国内刺芹侧耳栽培品种高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MNP标记技术可用于刺芹侧耳菌株间遗传相似度分析及新菌株鉴别。
  • 徐爱国, 储婷, 杨瑞恒, 李福后, 张建, 唐利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继代培养7代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菌丝体,计算不同代数的菌丝生长速度,再分别收集第一代(M1)和第六代(M6)菌丝体,通过转录组测序,GO功能注释和富集与KEGG通路富集,得到关键差异基因,最后选取7个与退化相关的关键差异基因cel1lac2cahpng1zpr1did2Hsp31,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相对表达量,以验证转录组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继代培养至第7代时,羊肚菌菌丝不能生长;M6与M1相比,共得到575个关键差异基因,其中表达上调198个,表达下调377个;GO富集表明,关键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活性氮代谢过程、硝酸盐代谢过程、硝酸盐同化和从头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表明,关键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磷酸戊糖途径、泛酸和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硒化合物代谢、生物素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7个关键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一致。
  • 邓小书, 谭发银, 卫秋阳, 郭连安, 贺元川, 黄俊丽, 陈仕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人工培育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颜色较野生冬虫夏草更黑的原因,以人工培养冬虫夏草僵虫和野生冬虫夏草僵虫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DESeq筛选获得89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479个,下调表达基因411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生物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单一生物过程、生物调节、生物过程调节、响应刺激等二级单元;在细胞组成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细胞器、膜、大分子复合物等二级单元;在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结合、催化活性、运输活性等二级单元。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氨基酸代谢、折叠-分选-降解、翻译、糖代谢、脂代谢、转运和分解代谢等途径。筛选到49个与活性氧代谢、酚氧化酶类、氧化还原酶类、过氧化物酶类、黑化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tyr1可能是冬虫夏草僵虫颜色变化的关键酶基因。
  • 李婧霆, 陆欢, 李巧珍, 徐珍, 宋春艳, 尚晓冬, 王瑞娟, 刘建雨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提取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单核体菌株Dan3菌丝的总RNA,分离纯化mRNA,合成双链cDNA,依次构建酵母双杂交初级和次级cDNA文库。通过酶切连接法构建诱饵载体 pGBKT7-CRY,其无自激活活性和毒性,与构建的次级cDNA文库共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筛选与金针菇DASH型隐花色素(FfCRY-DASH)互作的蛋白,对筛选到的6个蛋白进行回补验证,最终发现一个与金针菇DASH型隐花色素互作的蛋白。
  • 王磊, 李世达, 崔琪, 盖宇鹏, 程显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山东省潍坊市滨海新区柽柳防护林的柽柳核纤孔菌(Inocutis tamaricis)进行组织分离和鉴定,利用正交实验确定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pH、温度,进行驯化并测定子实体水提物得率和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柽柳核纤孔菌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葡萄糖、酵母膏、pH5.5和35 ℃;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明显的后熟阶段(15~20 d),接种85 d左右子实体成熟;子实体水提物得率为2.46%;0.2、0.3 mg·mL-1子实体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较大,0.30 mg·mL-1子实体水提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和利用柽柳核纤孔菌提供参考。
  • 王晓岩, 李刚, 孔凡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多脂鳞伞(Pholiota adiposa)多糖(PAP),研究其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环磷酰胺CTX,25 mg·kg-1)及PAP低(100 mg·kg-1)、中(200 mg·kg-1)、高(300 mg·kg-1)剂量组,连续给药15 d,以灌胃生理盐水为空白组,计算抑瘤率和脏器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6、TNF-α和VEGF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细胞排序、细胞完整度、细胞核数量,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Bcl-2和BAX蛋白表达强度。结果表明:PAP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高剂量组抑瘤率高达78.05%,并且对小鼠胸腺、脾脏等器官指数具有明显恢复作用;模型组小鼠肿瘤组织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生长状态良好,凋亡率较低,PAP处理组小鼠的肿瘤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变形、破裂及模糊不清等现象,并且出现大面积凋亡;PAP可提高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6含量,降低VEGF含量,通过影响VEGF、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而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 罗诗蓉, 包海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桑叶为培养基质,利用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菌株进行发酵,制备粗桑茶,用粗桑茶(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95、390、780 mg·kg-1)灌胃H22荷瘤小鼠,测定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肿瘤抑制率和胸腺、肝脏、肾脏、脾脏指数,检测血清中IL-2、IL-6、TNF-α、IFN-γ含量,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肝脏、肾脏、脾脏、肿瘤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鼠肿瘤组织,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粗桑茶各剂量组肿瘤体积均极显著减小;粗桑茶高剂量组小鼠肿瘤质量极显著降低;粗桑茶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极显著升高;粗桑茶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2、IL-6,中剂量组的TNF-α,高剂量组的IL-2含量显著降低;粗桑茶低剂量组的TNF-α、IFN-γ,中剂量组的IL-2、IFN-γ,高剂量组的IL-6、TNF-α、IFN-γ含量显著增加;粗桑茶各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的Bax、Cytc、Parp、TNF-α、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 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粗桑茶具有抗肿瘤活性,说明采用粗毛纤孔菌菌株发酵桑叶制备产品的思路可行,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 师小凡, 刘艳芳, 唐传红, 冯杰, 唐庆九, 王金艳, 韩伟,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相同条件下栽培获得的沪农系列7个不同品种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作为研究材料,分析比较其总多糖、核苷、三萜和糖醇的含量、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差异以及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总多糖含量在1.15%~5.11%之间,含量较高的3个品种由高到低为‘沪农芝7号’(5.11%)、‘沪农芝8号’(2.36%)、‘沪农灵芝4号’(2.07%)。不同灵芝品种粗多糖分子量分布存在差异,‘沪农灵芝4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3.38×106 、4.24×106 、4.38×103 g·mol-1的三个多糖组分,‘沪农灵芝1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1×107和8.03×103 g·mol-1的两类多糖组分,‘沪农芝7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0×105 、6.20×103 g·mol-1的两个多糖组分,其余4个品种均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6×103 ~5.47×103) g·mol-1的多糖组分。7个灵芝新品种子实体中均含有胞苷、尿苷、鸟苷,其中‘沪农灵芝4号’的总核苷含量最高(1 456.5 μg·g-1);总三萜的含量为2 241.93~5 123.54 μg·g-1,最高的为‘沪农灵芝1号’(5 123.54 μg·g-1);不同灵芝品种的糖醇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含有阿拉伯糖醇和甘露糖醇,赤藓糖醇含量较低,均低于0.9 mg·g-1。七种灵芝子实体的粗多糖浓度在50~500 μg·mL-1范围内均能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NO的释放量,其中‘沪农灵芝5号’的活性最强。研究结果将为沪农系列灵芝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罗爱勤, 王彤, 陈亮, 曹颖男, 陈晓清, 吴凤, 钟春燕, 付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醇沉法和膜分离法制备灵芝(Ganoderma lucidum) 孢子多糖,测定其得率、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并通过迟发型变态反应、脾细胞抗体生成、碳廓清、NK细胞活性实验,考察灵芝孢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膜分离法制备的灵芝孢子多糖得率高于醇沉法,为(4.61±0.28)%;两者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醇沉法、膜分离法制备的灵芝孢子多糖单糖组成均为鼠李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山梨糖,其摩尔比分别为0.34∶0.31∶1.44∶4.48∶3.35∶0.31和0.27∶0.10∶1.70∶6.08∶1.84∶0.31,均以葡萄糖为主要组成单糖。两种灵芝孢子多糖均能增强小鼠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结果可为灵芝孢子多糖产业化提供参考。
  • 葛梅丽, 吴迪, 李文, 陈万超, 张忠, 杨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组装的方法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壳聚糖纳米颗粒(sulfated Hericium erinaceus β-glucan-chitosan nanoparticles,DS-CS NPs),以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DS-CS NPs的制备工艺,并评价最佳工艺条件下纳米颗粒的粒径、形态以及体外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sulfated H. erinaceus β-glucan, DS)质量浓度为1 mg·mL-1,搅拌速度为800 r·min-1,壳聚糖(chitosan, CS)初始pH为4,DS-CS NPs的粒径为128.41 nm,且分布较窄。与DS相比,DS-CS NPs体外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同时,DS-CS NPs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以及促炎因子TNF-α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 王琛郴, 叶淑红, 龙丹丹, 聂文琦, 赵涵蕊, 张彧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菌发酵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合成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一步优化。鼠李糖乳杆菌发酵阶段探讨了液固比、装液量、发酵时间、接种量对γ-氨基丁酸产量的影响;酿酒酵母菌发酵阶段探讨了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对γ-氨基丁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鼠李糖乳杆菌阶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18 h、接种量2%(VV)、液固比100∶1(mL∶g)、装液量60%,在酿酒酵母菌阶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49 h、接种量1.5%(VV)、摇床转速160 r·min-1、发酵温度30 ℃;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黑木耳发酵液的γ-氨基丁酸产量为1.117 g·L-1
  • 闫薇薇, 程倩颖, 程艳芬, 云少君, 曹谨玲, 冯翠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Osborne分级法提取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子实体蛋白质,通过高压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PEF)、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处理以及两者复合处理(PEF+TG)后经体外胃肠液模拟消化,测定刺芹侧耳蛋白质消化率、水解度、多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并研究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组相比,在模拟消化120、300 min时,PEF+TG组蛋白质消化率最高。在模拟消化30 min时,TG组蛋白质消化产物水解度最高;在模拟消化0、120、130、150、240、300 min时,PEF+TG组水解度最高。在模拟消化60、120、300 min时,PEF+TG组多肽含量最低。在模拟消化60、90、120 min时,TG组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在模拟消化130、150、180、210、240、270、300 min时,PEF+TG组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在模拟消化300 min时,PEF+TG组蛋白质消化率、水解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多肽含量最低;PEF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最高,表明PEF处理可显著提高蛋白质消化产物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刺芹侧耳的蛋白质加工和利用提供参考。
  • 马延梅, 周帅, 冯娜, 刘艳芳, 王金艳, 唐庆九, 韩伟,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法和高效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HPSEC-MALLS)法检测灵芝(Ganoderma lucidum)‘沪农灵芝1号’不同生长期(接种后2~7个月,分别命名为P1~P6)子实体和菌基中三萜和水溶性多糖含量,并结合子实体和菌基的产量计算三萜和水溶性多糖的产量。结果表明:子实体中灵芝酸C2、G含量在P1、P2期较高,灵芝烯酸B和灵芝酸D、F、DM含量在P2期最高,灵芝酸B、A、S、T和总三萜含量在P1期最高; 菌基中灵芝酸C2、A、D、DM和灵芝烯酸B含量在P1期最高,灵芝酸G含量在P5期最高,灵芝酸B、S含量在P6期最高,灵芝酸F含量在P1、P6期较高,灵芝酸T、总三萜含量在P5、P6期较高。子实体中灵芝酸C2、G、B、D、F、DM,灵芝烯酸B,总三萜产量在P2期最高;灵芝酸A产量在P3期最高;灵芝酸S、T产量在P1期最高。菌基中灵芝酸C2、G、B、A、D、F、DM,灵芝烯酸B产量在P1期最高;灵芝酸S、T产量在P2期最高;总三萜产量在P1、P2期较高。子实体和菌基中的水溶性多糖含量和产量均在P1期最高。研究结果将为‘沪农灵芝1号’子实体的定向采收提供科学数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