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2年, 第2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2-08-15
      

  • 全选
    |
  • 尹莉岚, 姚方杰, 石晨阳, 鲁丽鑫, 王婷, 刘威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野生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种质资源丰富,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是重要的遗传育种材料,利用基于黑木耳全基因组序列设计的30对SSR引物(24对为特异性强的引物,分布于已经构建的黑木耳遗传连锁图谱的8个连锁群上,其余6对为多态性好的引物)对收集自国内黑木耳主要分布地区(云南、吉林、黑龙江等8个省)、国外黑木耳主要分布地区(朝鲜、俄罗斯)的72个野生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11个等位基因位点,每对引物扩增出的位点数为5~12个,多态性位点丰富,比率高达100%;30对SSR引物的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1.532、0.469、0.722和0.717;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056~0.951,有75.16%菌株间相似系数小于0.5;在相似系数为0.718处,可将菌株分为7个类群,其中JAUAH214(吉林省)、JAUAH251(云南省)、JAUAH282(吉林省)、JAUAH301(云南省)和JAUAH386(朝鲜)均独立成群,菌株间差异极大。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信息含量高、能完全区分72个供试菌株,并可用于二维码指纹图谱构建的SSR核心引物9对。研究结果为黑木耳遗传育种及种质资源保护、智能化管理提供参考。
  • 周园园, 辛伽惠, 李子豪, 胡清秀, 邹亚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查尔酮异构酶基因(SvCHI)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SvCHI在菌丝体、一年生和三年生子实体中的表达情况,并测定查尔酮异构酶(SvCHI)活性。结果表明:SvCHI含有873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90个氨基酸;SvCHI相对分子质量为32170,理论等电点(pI)为10.22,不稳定系数为49.47,总平均亲水性GRAVY值为-0.172;SvCHI为非跨膜蛋白,定位于线粒体,无信号肽,含有1个保守的CHI-3结构域(25~278 aa);SvCHI二级结构中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占比分别为50.69%、32.41%、16.90%;SvCHI氨基酸序列与暴马桑黄(S.baumii)和红皮孔菌(Pyrrhoderma noxium)查尔酮异构酶的相似性较高;菌丝体中SvCHI表达量显著低于一年生和三年生桑黄子实体,菌丝体中SvCHI活性显著高于一年生和三年生桑黄子实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杨树桑黄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参考。
  • 张明星, 李洁, 余萍, 刘婷婷, 谢娟, 刘玲, 徐学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鸡㙡菌(Termitomyces sp.)生长的表层土(St,5 cm)、中层土(Sm,5 cm)、里层土(Si,5 cm)以及巢腔壁(Cw)和菌圃(Fc)样本进行细菌16S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样本间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共获得567379条质控序列,这些序列按照相似度大于97%为一类的标准,被归为3202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这些OTUs又被分为40个门、96个纲、194个目、352个科、621个属。在门水平,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等11个门在菌圃近周土壤中的相对丰度都大于1%,总占比大于97%;在巢腔壁和菌圃中也均为主体菌。在属水平,305个属为样本共有,其中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在巢腔壁和菌圃中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分别达43.89%和37.58%;BradyRhizobium仅在菌圃中相对丰度(24.82%)较高;Acidobacteria_c_norank则是近周土壤中的优势属,相对丰度范围12.55%~13.41%。在OTU水平,OTU 2694、OTU2822、OTU2881在巢腔壁和菌圃中相对丰度(6.49%、3.73%、4.98%)较高。总体上讲,3个土壤层(St、Sm、Si)中的细菌类群相对丰度相近,巢腔壁、菌圃与土壤层相比差异较大,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类群对维持菌圃和巢腔壁微生态系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马水丽, 叶丽云, 练水秀, 杨欣, 何小芳, 吴龙月, 何子杰, 吴小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菌株秀2、秀t2、秀tz2为供试菌株,通过拮抗实验、ISSR和RAPD多态性分析研究3个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比较3个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产量以及基因组DNA甲基化率三个方面的差异,以揭示菌株退化与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关系;通过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C)去甲基化处理菌株后,检测其基因组甲基化率,并将去甲基化处理菌株继代4次后测定甲基化率和菌丝生长速度。结果表明:秀t2与秀tz2、秀2 与秀tz2、秀t2与秀2均无拮抗反应,ISSR和RAPD扩增产物经过分析后得出3个菌株亲缘关系接近;与秀t2相比,秀2、秀tz2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第一潮产量均显著提高,基因组DNA甲基化率均显著降低。经过20 mmol·L-1 5-azaC去甲基化后,与对照组(CKF1)相比,处理组(20F1)基因组DNA甲基化率显著降低、菌丝生长速度显著提高,推测肺形侧耳菌株退化与其基因组DNA甲基化存在联系。5-azaC处理肺形侧耳,其基因组甲基化率会降低,经过4次继代后,DNA甲基化率会逐步提高,表明继代培养可能引起菌株退化。
  • 邓冰, 白赢哲, 冯冰, 刘靖宇, 常明昌, 孟俊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气环境为对照(CK,21% O2+0.03% CO2),通过测定感官指标、生理指标和木质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3组高CO2气调处理(CA1:2%~4% O2+16%~18% CO2; CA2:2%~4% O2+18%~20% CO2,CA3:2%~4% O2+20%~22% CO2)对低温贮藏(0 ℃)3、6、9、12 d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木质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CA2和CA3抑制子实体采后色泽变暗和表皮皱缩,可有效保持其感官品质;与其他处理相比,CA3推迟子实体硬度和木质素含量上升,同时对木质素合成关键酶PAL和CAD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CA3对木质素合成相关的PePALPeCADPeC4HPe4CL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2%~4% O2+20%~22% CO2的气体环境能延缓刺芹侧耳冷藏期间的木质化进程。
  • 陈荣荣, 李文, 吴迪, 毛传福, 鲍大鹏, 陈万超, 张劲松, 杨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5个生长发育阶段(S1~S5)的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材料,研究大球盖菇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成分、质构特征和滋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大球盖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幼菇期到成熟期(S1~S5阶段),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到开伞期(S5阶段)略有下降;总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粗纤维含量为5.67%~6.34%;粗脂肪含量为1.15%~1.45%;菌盖和菌柄的硬度及咀嚼性先升高后降低,菌盖粘聚性为0.49~2.07 gf,菌柄粘聚性为0.09~0.17 gf。对大球盖菇质构和营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质构和营养成分品质评价模型,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大球盖菇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品质 S2和S4阶段较好。S2阶段5′-核苷酸(9.13 mg·g-1)含量最高,滋味活性值(TAV=112.15)和等鲜浓度值(EUC=788.66 gMSG·100 g-1)最大,S4阶段总游离氨基酸(93.83 mg·g-1)、鲜味氨基酸(12.89 mg·g-1)和甜味氨基酸(17.04 mg·g-1)含量最高。研究结果为适时采收富含营养和滋味成分的大球盖菇提供参考。
  • 侯东海, 尹明, 陈小兰, 虞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采集自7个地区的10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发酵菌丝体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共鉴定到6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酸类、酯类、萘、烷烃类、醛类、蒽等物质,在挥发性成分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1.16%、10.57%、5.25%、5.13%、4.04%、1.23%。所有样本中均检出亚油酸、棕榈酸、萘、正己醛、马索亚内酯、α-蒎烯、亚油酸甲酯、2-正戊基呋喃8种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7.41%、29.09%、5.25%、3.26%、2.65%、2.27%、1.53%、0.65%。蛹虫草菌丝体中还检测到石竹素、α-毕橙茄醇、α-柏木烯、马索亚内酯等药用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云南地区和辽宁地区蛹虫草菌丝体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表明,蛹虫草菌丝体中醛类对其气味贡献最大,正己醛和2-正戊基呋喃等可能是蛹虫草关键性香气成分;不同地区蛹虫草菌株的菌丝体气味特征存在差异。
  • 连泽柔, 刘静, 张劲松, 唐庆九, 冯杰, 周帅, 刘艳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碱液种类、碱液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温度)实验对提取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水提残渣中β-(1→3)-葡聚糖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以1 mol·L-1 KOH溶液按照料液比1∶60 (g∶mL)添加,在60 ℃水浴条件下提取1.5 h,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为26.28%。以该条件对18种食用菌子实体、水提物和水提残渣的β-(1→3)-葡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中β-(1→3)-葡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4.91%和20.64%;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和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中含量均低于3%。不同食用菌水提物得率(4.98% ~ 50.45%)差异较大,除灵芝(Ganoderma lucidum)外,各食用菌水提物中β-(1→3)-葡聚糖含量均较低(0.41% ~ 4.21%)。绣球菌、猴头菌、牛肝菌(Boletus bainiugan)和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较高,均大于20%,可作为制备食用菌β-(1→3)-葡聚糖的优质原料。
  • 于子行, 贾薇, 杨妍, 唐传红, 刘利平, 张赫男, 张劲松, 汪雯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mplex Red荧光分析法,构建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AChEI)高通量筛选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检测97个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醇提物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的抑制活性,再通过细胞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新型高通量AChEI筛选模型具有准确度、灵敏度高,不受测试样品溶液颜色干扰等优点;筛选出3个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灵芝子实体醇提物,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灵芝来源AChEI的开发提供参考。
  • 李尽哲, 毕俊辉, 王林林, 王宗清, 史广鑫, 黄雅琴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色差分析、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赤芝(Ganoderma lucidum)-大豆发酵菌质的理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未经赤芝发酵的大豆(CK)相比,黑暗发酵的菌质(菌质Ⅰ)、光照发酵的菌质(菌质Ⅱ)豆腥味均明显减轻,具有赤芝-大豆菌质特有香味,颜色加深,颗粒更加松散,相对结晶度分别上升、下降,持水力分别提升19.61%、13.07%,持油力分别提升24.04%、42.31%,水溶性成分溶出率分别增加60.89%、51.88%,醇溶性成分溶出率分别增加4.13%、23.34%,菌质中产生新的酚类物质,菌质中的总黄酮、总多酚、总皂苷含量增加和抗氧化活性提高,总糖含量降低;与菌质Ⅰ相比,菌质Ⅱ的香气浓,颜色深,总黄酮、总皂苷含量更高,抗氧化活性更强。
  • 黄兰兰, 万山平, 汪延良, 于莺曼, 时晓菲, 于富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外生菌根真菌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的共生特性,选用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丽江块菌(T. lijiangense)、假喜马拉雅块菌(T. pseudohimalayense)、台湾块菌(T. formosanum)、波氏块菌(T. borchii)、印度块菌(T. indicum)、松毛蛋须腹菌(Rizopogen songmaodan)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8种外生菌根真菌,采用孢子接种与黑松进行菌根合成,对接种后菌根的侵染情况、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黑孢块菌、印度块菌和彩色豆马勃外,其余5种真菌均与黑松形成菌根。丽江块菌、假喜马拉雅块菌、台湾块菌和波氏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形态较为相似,呈二叉状或珊瑚状,颜色呈黄棕色至深棕色,外菌套呈典型的迷宫状;丽江块菌和波氏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外延菌丝呈刚毛状,假喜马拉雅块菌和台湾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外延菌丝呈卷曲毛发状。松毛蛋须腹菌与黑松形成的菌根呈棒状,表面包裹一层白色的外延菌丝。
  • 赵明, 陈香利, 孔祥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食药用菌多糖与功能性低聚糖具有相似的益生元效应,可以通过促进菌群利用多糖作为碳源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降低肠道内pH,参与肠道的不同生理过程。食药用菌多糖具有多种结构,不同结构的多糖在肠道内具有不同的益生元效应。笔者从食药用菌多糖益生元效应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系统影响的角度,综述了多糖的结构与功能,作为益生元的难消化性、可发酵性和可以促进有益菌和抑制有害菌增殖生长的特性,以及调节肠道菌群数量和结构及保护肠道黏膜屏障两方面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