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1年, 第2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1-08-25
      

  • 全选
    |
  • 李子豪, 李小凤, 杜芳, 张国庆, 胡清秀, 邹亚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菌丝体期、扭结期、原基期、幼菇期和子实体期)栽培基质木质素含量和漆酶活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栽培基质菌丝中漆酶基因家族10个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栽培基质木质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扭结期含量最低,为6.49%;幼菇期和子实体期含量较高,分别为7.43%和7.52%。子实体期栽培基质漆酶活性较高,为3.72×104 U·mL-1,其他4个发育阶段漆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在菌丝体期和子实体期,Lac5和Lac6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在扭结期、原基期和幼菇期,表达量最高的漆酶基因分别是Lac10、Lac9、Lac3。
  • 寇博翔, 杨嘉雪, 杨林英, 霍巧丽, 高珊, 王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新河大P-2号’为出发菌株,利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技术(multifunction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MPMS)对菌丝进行诱变,获得367个在黍子(Proso millet)秸秆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菌株,通过拮抗实验获得39个诱变菌株。通过观察菌丝长势,测定菌丝生长速度、漆酶活性、生物学效率,最终筛选到5个在黍子秸秆栽培料上菌丝长势旺盛,菌丝生长速度、漆酶活性、生物学效率显著高于出发菌株(P<0.05)的诱变菌株(PA5、PA22、PA36、PA61、PA143),其中菌株PA36最优。与出发菌株相比,菌株PA36菌丝生长速度提高13.51%,漆酶活性提高28.30%,生物学效率提高12.66%。ISSR分子标记实验结果表明,这5个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存在遗传差异。与市售糙皮侧耳相比,利用黍子秸秆栽培料栽培的PA5、PA22、PA36、PA61、PA143和出发菌株子实体膳食纤维、多糖含量显著提高,除菌株PA143子实体中蛋白质含量与市售糙皮侧耳的无显著性差异,其他菌株子实体中蛋白质含量均显著提高。本研究不仅为糙皮侧耳菌株的选育提供高效可行的方法,且获得了对黍子秸秆高效利用的新菌株。
  • 李林, 郭红艳, 孙晓杰, 张春晶, 王小龙, 朱文斌, 吴琦, 刘颖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代替木屑栽培灵芝(Ganoderma lucidum),比较不同处理下灵芝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以及子实体粗多糖提取率、粗多糖中多糖含量和多糖产量。结果表明:以木屑为主料栽培灵芝,菌丝满袋时间大于以大豆秸杆和玉米秸秆为主料的处理,但该处理的生物学效率最高,子实体农艺性状最优;以玉米秸秆为主料栽培灵芝,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子实体性状优于以大豆秸秆为主料的处理,粗多糖中多糖含量最高,达51.63%;以大豆秸杆为主料栽培灵芝,粗多糖提取率及多糖产量最高,分别为2.93%和0.62 g。
  • 刘艳芳, 唐庆九, 王金艳, 李传华, 冯娜, 王晨光, 唐传红,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四川和西藏栽培的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子实体(编号分别为GLFS、GLFT)及液体发酵菌丝体(编号为GLM)中多糖、三萜、糖醇、核苷含量及多糖分子量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LFS和GLFT中多糖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0.87%和0.79%,GLM多糖含量相对较高,为1.54%,子实体和菌丝体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有差异,子实体含有重均分子量为9×105~2×106的多糖组分;白肉灵芝子实体和菌丝体中均含有阿拉伯糖醇和甘露醇,其中GLFS的阿拉伯糖醇含量较高,为71.91 μg·mg-1,菌丝体中还含有少量赤藓糖醇;GLFS和GLFT中核苷种类相同,但GLFS中尿苷、腺嘌呤、鸟苷含量显著高于GLFT的,菌丝体GLM中核苷种类少于子实体的,但其中胞苷、鸟苷、腺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子实体的;子实体中三萜种类丰富,检测出10种已知三萜,含量为25.9~116.1 μ g·mg-1,菌丝体中三萜种类较少,仅检测出灵芝酮三醇和灵芝酸A两种已知三萜,含量分别为217.5和121.3 μ g·mg-1
  • 马冰清, 张忠, 吴迪, 范立强, 张春月, 周峰, 杨焱, 赵黎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了高温高压-复合酶法处理香菇(Lentinula edodes)废弃菌糠的条件:料液比1∶20(g∶mL),最佳复合酶配比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3∶2∶1,总加酶量660 U·g-1,pH 5.20,温度45 ℃,酶解时间6 h,在此条件下总糖提取率为13.4%,提取物得率为22.4%。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高温高压-复合酶法降解香菇菌糠得到的提取物(LR-UE)较水提法和高温高压法得到的提取物(LR-W和LR-U)具有更强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体外细胞实验表明,LR-UE能提高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抑制率,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为香菇菌糠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 郭东东, 雷佳钰, 彭志杰, 刘荣柱, 常明昌, 耿雪冉, 孟俊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提取时间、温度、料液比和乙醇体积浓度对鳞杯伞(Clitocybe squamulosa)子实体多糖提取率和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确定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离子色谱仪、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凝胶渗透色谱系统、流变仪等对子实体多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鳞杯伞子实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3.6 h、80 ℃、料液比1∶30 (g∶mL)、乙醇体积浓度80%,多糖的提取率为(4.07±0.05)%,与响应面法预测值接近。该多糖主要由不规则的球状结构相连组成,无核酸与蛋白质残留,含有吡喃糖环骨架,相对分子质量为1.95×104,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和鼠李糖组成,摩尔比为1.07∶0.38∶0.11∶0.02;此外,在不同浓度、温度和pH处理条件下,多糖溶液的表观黏度均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呈现典型的假塑性非牛顿流体特性,并有良好的持油性(5.92±0.20)g·g-1与乳化性(94.92±1.19)%。
  • 隋玉, 舒昉, 崔帅, 杨淑蕊, 刘洋, 王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元蘑(Sarcomyxa edulis)子实体多糖,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元蘑多糖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1.48(g∶mL),温度79.94 ℃,时间3.09 h,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15.52%。在优化条件下所得的粗多糖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葡萄糖醛酸组成,摩尔比为49.31∶26.17∶16.02∶4.81∶2.86,含相对分子质量为3.2×104、2.72×104、4.8×104的3个组分,同时存在α和β构型。该粗多糖具有DPPH、ABTS、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好,IC50值为0.64 mg·mL-1
  • 李亚楠, 张艳, 尚迪, 高玉千, 刘芹, 崔筱, 孔维丽, 邱立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PDA培养基中添加NH4Cl和在灭菌发酵料中添加NH4OH(氨水)分析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不同菌株黑抗650、野生株NY-2和黑平17-1对氨的耐受性,并通过在NH4Cl质量浓度为1.00%和1.25%的PDA培养基中共培养(32 ℃)考察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产生菌对糙皮侧耳氨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中培养,糙皮侧耳黑抗650、野生株NY-2和黑平17-1菌丝生长的适宜NH4Cl质量浓度分别为0.10%~0.20%、0.10%~0.20%和0.75%,生长上限质量浓度均为0.75%;在灭菌的糙皮侧耳发酵料中培养,3个糙皮侧耳菌株菌丝生长的适宜氨质量浓度为0.08%~0.25%,生长上限质量浓度均为0.25%。将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产生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UW4与黑抗650共培养,可提高糙皮侧耳菌丝在NH4Cl质量浓度为1.00%和1.25%的PDA培养基中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3.82%和32.84%。糙皮侧耳对氨有较高的耐受性,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产生菌能够促进糙皮侧耳菌丝在发酵料高温和高氨条件下生长。
  • 陈茜, 侯怡铃, 杨彤, 李慧, 白鑫, 丁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灰褐纹口蘑(Tricholoma sinoportentosum)多糖(TS-P)对免疫细胞调节作用的影响。通过热水浸提获得灰褐纹口蘑水提物,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igh-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HPGPC)、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NMR)表征结构,并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S-P对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TS-P对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TS-P的重均分子量为22935,在FT-IR图谱3425.011、2923.602、1639.223 cm-1处分别出现明显的多糖O-H、-CH2、C=O伸缩振动峰,在1H-NMR图谱δ 4.41~δ 5.04出现5个多糖异头氢信号,表明TS-P不仅含有α构型吡喃糖,还可能含有β构型吡喃糖;与空白组相比,TS-P在1.25、2.5、5 μg·mL-1能极显著促进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P<0.01);2.5 μg·mL-1 的TS-P刺激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后处于G0/G1期的B细胞、巨噬细胞的细胞百分比减少,处于S期的巨噬细胞和处于G2/M期的T细胞的细胞百分比增加;2.5 μg·mL-1的TS-P不显著增加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分泌量,但能够极显著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的分泌量(P<0.01)。
  • 谢荣, 程池露, 冯娜,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探讨不同栽培地、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剂量水杨酸处理的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子实体中三萜含量和种类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地会影响白肉灵芝子实体中三萜的含量和种类,其中,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栽培的子实体中三萜含量较高;从原基期到喷孢后期,子实体中三萜含量逐渐升高,但种类无显著变化;不同剂量的水杨酸喷施处理对子实体中三萜的种类和含量无显著影响,在100 μmol·L-1剂量下,有可能会增加白肉灵芝子实体中甾醇的含量。
  • 万佳宁, 章炉军, 周陈力, 龚明, 李燕, 杨瑞恒, 鲍大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采用不同透明剂(柠檬烯、Van-Clear、正丁醇、松节油和二甲苯)制备石蜡切片,观察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组织结构,确定最适透明剂,并利用优化石蜡切片方法对香菇子实体发育初期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Van-Clear为最适透明剂,以其制备的石蜡切片中香菇子实体各部分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无皱缩变形。香菇菌盖皮层中的菌丝横向排列,菌丝间有大小不一的空隙,最外层菌丝排列紧密;菌肉中菌丝呈无规则致密扭结状态;菌褶中菌丝纵向规律排列,菌髓为同型结构;菌柄组织横切面呈无规则束状,存在不规律的小空隙结构。香菇原基内部菌丝呈致密无序交织状态;随着其不断膨大,下部左右两端分化出菌盖,并在菌盖下部出现栅栏状细胞整齐排列的子实层;随着菌盖的发育,菌褶结构逐渐形成。
  • 柳成益, 杨梅, 黄中华, 肖玉军, 孔令加, 唐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草场乡开展玫红脉柄牛肝菌(Phlebopus roseus)生境调查,分析产地土壤,并测定玫红脉柄牛肝菌子实体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玫红脉柄牛肝菌多发生于6~10月的雨季,分布面积约24 ha。2013~2019年,除2017年8月份产量最高,其他年份7月份产量最高;年产量低于500 kg。玫红脉柄牛肝菌菌丝能与介壳虫幼虫、枇杷树根形成虫瘿关系,但虫瘿与子实体发生无相关性。与未出菇地比较,玫红脉柄牛肝菌出菇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锰含量极显著增加;全氮、有效锌含量显著增加。玫红脉柄牛肝菌子实体含有蛋白质、粗脂肪、总糖、粗纤维、矿质元素、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质量比(IAA/TAA) 为3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质量比(IAA/NIAA)为52%。
  • 谭笑, 杨大海, 夏蕾, 邹亚杰, 张波, 张维东, 赵新宇, 温嘉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17~2019年,对长白山地区5个不同海拔区域内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进行监测,共监测到19种可商业化栽培的野生食药用菌。通过形态学特征与ITS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它们分别隶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3纲6目13科14属。结合各监测点的环境因子,从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变化对5个监测点连续3年的物种及其发生量进行独立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监测点3的食药用菌发生量连续3年占比较大,分别为34.9%、44.3%和30.2%。三年内,在监测点1范围内,除连续监测到珊瑚猴头菌(Hericium coralloides)外,食药用菌物种及其发生量存在差异;在监测点2和5范围内,食药用菌物种及其发生量存在差异;在监测点3范围内,物种及其发生量稳定,个别物种发生存在差异,如仅在2018年监测到高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procera),仅在2019年监测到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在监测点4范围内,食药用菌物种稳定,其发生量存在差异,银耳属(Tremella)物种橙黄银耳(T. mesenterica)、银耳(T. fuciformis)和茶色银耳(T. foliacea)未连续发生。
  • 洪沛, 舒黎黎, 李天来, 孙壹彬, 罗清勤, 须晖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量研究表明光环境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促进或抑制)。笔者归纳和总结了光环境三要素(光质、光照强度、光照时长)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讨论了食用菌光生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光对食用菌的生长发育研究和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唐小华, 胡斌, 李雪玲, 胡文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食药用菌菌丝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取得较大进展,笔者综述食药用菌菌丝体在生物复合材料、生物修复、功能食品、“人造肉”以及化妆品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