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徐建平, 王汉臣, 胡殿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与动植物育种目标类似,食用菌育种的目标是利用菌株和种群的天然表型变异来繁育满足人们需求的优良栽培品种。要进行高效的食用菌育种,既需要了解菌株自然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异,也需要一套能够结合所需基因和性状的育种方法。笔者简要说明基因型和环境互作(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GEI)是食用菌育种时应考虑的关键因素的理由,并阐述通过改进实验设计来准确评估GEI的方法。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和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为例,探讨了有效利用GEI不仅可以得到新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而且可以培育出食用菌新品种。这些新知识和品种不仅可以满足特定地区的栽培需求,而且可减少食用菌菌株的退化。
  • 研究论文
  • 刘建雨, 张美彦, 张丹, 徐珍, 宋春艳, 李巧珍, 尚晓冬, 谭琦, 黄志勇, 胡卫红, 张引芳, 赵静, 王瑞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完全酶解的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丝碎片作为转化受体,通过电击转化法将载体pYN6981导入金针菇单核体Dan3基因组中。结果显示:在复筛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转化子,其基因组中可扩增出潮霉素基因片段,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到绿色荧光,GUS组织染色显示为蓝色,说明目的载体已经成功插入金针菇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转化效率达16个转化子每10~6个菌丝碎片。有丝分裂稳定性分析显示80%的转化子可以稳定遗传。
  • 张丹, 朱爱莲, 赵静, 周敏, 张引芳, 尚晓冬, 王瑞娟,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种在木屑培养基上进行连续6次的继代培养,比较不同继代菌种与原始母种的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pH以及工厂化栽培子实体的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检测继代菌种在DNA分子水平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与原始母种相比,各继代菌种的表型性状无显著性差异,6次传代菌种的表型性状均稳定。DNA分子水平的遗传分析表明,第1~5次继代菌种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呈缓慢增长趋势。与原始母种相比,第5次继代菌种的遗传差异达到7.92%,其它继代菌种的遗传差异均低于4%。采用木屑培养基进行金针菇菌种的继代培养可有效保持菌种的稳定性。
  • 姜露熙, 王俊杰, 李娜, 徐军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通过分析在液体静置和振荡培养条件下基因的表达量对灵芝(Ganoderma lingzhi)细胞中14个与类固醇结合的P450基因进行筛选;其次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振荡、静置、静置钙离子添加和静置氮缺陷)通过分析灵芝酸T积累与P450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对差异表达显著的P450基因进行进一步筛选;最后通过反义RNA技术对所筛选出的基因进行沉默,分析在灵芝细胞内沉默该基因对灵芝酸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P450基因中,5个基因(cyp512a3cyp512a11cyp5144n1cyp512u4cyp512v2)的表达量在静置培养条件下显著高于振荡培养条件,差异表达倍数分别为7.2、3.7、3.4、89.8、63.4;cyp512v2基因的表达与灵芝酸T的积累显著相关;三株cyp512v2基因沉默效率较高的菌株中灵芝酸T含量分别比野生型菌株的含量降低13%、69%、66%,表明cyp512v2在灵芝酸T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李健, 王鑫, 胡志强, 亢学平, 杜忠伟, 王旭, 陈艳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酸性蛋白酶(Acid protease,AP)基因(IO-AP)序列密码子的偏好性优化选择酶切位点和载体,成功构建pGEX-4T1-IO-AP原核表达载体;用热激法将该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构建桦褐孔菌酸性蛋白酶(IO-AP)重组菌。以此重组菌表达的IO-AP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0kDa。以获得的较高纯度的重组IO-AP作为免疫原,采用传统3-2-2-2免疫方式免疫4只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4免之后,4只小鼠抗血清效价均大于121500,成功制备了IO-AP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IO-AP在桦褐孔菌菌核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第二个时期(栽培130d,菌核长至1.33g时)AP蛋白表达量最高。
  • 张赫男, 汪雯翰, 曲德辉, 唐传红, 张劲松, 吴迪, 杨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桑黄(Phellinus baumii)黄酮生产能力,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技术诱变桑黄菌株SH1(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筛选获得了3株高产胞内黄酮的优势菌株A67、A130、A157,与出发菌株相比,菌株A67、A130、A157液体发酵胞内总黄酮产量分别提高了86.7%、20.0%和60.0%。拮抗实验和RAPD分析显示3株优势菌株与出发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TEAC(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和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实验结果表明,A67菌丝体醇提物比出发菌株具有更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桑黄属菌株的选育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诱变方法,并为桑黄黄酮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新菌株。
  • 徐鸿雁, 刘海林, 罗春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从青海省海西州诺木洪林场草滩地采集获得的野生子实体进行鉴定,该野生子实体为中国美味蘑菇(Agaricus sinodeliciosus),并对其分离纯化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和驯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在PDA培养基(200g马铃薯,17g葡萄糖,17g琼脂粉,1000mL水)上长势较好,生长快,日生长速度为(1.755±0.1)mm/d;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培养基初始pH为8.0;使用棉籽壳培养料(61%棉籽壳,26%发酵牛粪,9.8%麸皮,0.8%石灰,0.8%石膏,0.8%过磷酸钙,0.8%轻质碳酸钙)栽培,覆土17d后即可出菇,子实体为白色伞状,单菇重(72.00±1.22)g。
  • 单玉雪, 郭成金, 吕绍生, 李兆江, 刘西周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天津七里海的野生苇蘑(Hygrophoropsis sp.)进行了人工驯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天津七里海野生苇蘑菌丝在PDA改良培养基上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9℃,培养基的适宜pH为6,出菇的栽培料配方为52%稻草、24%麦粒、24%芦苇腐殖质,56%含水量,在此配方的培养料上接种苇蘑菌块后于温度29℃、湿度85%条件下培养,40~50d菌丝满袋,50~60d出现原基,75~80d子实体成熟。
  • 黄意成, 郑海, 曾庆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套膜法栽培茯苓(Poria cocos),以结苓时间和单窖茯苓重量为考核指标,探讨套膜厚度、覆土厚度和段木摆放角度等因素对茯苓结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薄膜厚度、覆土厚度及段木摆放角度分别为0.05mm、10cm和20°;该条件下,结苓时间为(28.72±0.26)d,单窖平均苓重为(2.46±0.35)kg。
  • 黄雅婷, 邹芳, 孙秋, 叶东旺, 王坤, 刘春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粘柄丝膜菌(Cortinarius collinitus)子实体多糖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进行多糖样品分子量测定和单糖组成分析;并检测多糖样品体外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0∶1,提取温度68℃,提取时间2.6h,超声功率300 W,在此条件下粘柄丝膜菌多糖得率为5.97%,较常规水提(4.73%)提高了26%;粘柄丝膜菌多糖中糖含量为72.35%,该多糖是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6种单糖构成的杂多糖;800μg/mL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71%,4mg/mL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63%。
  • 陈博文, 李贞蓉, 常明昌, 徐丽婧, 孟俊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菌丝体干重和发酵液中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用响应面法优化香菇(Lentinula edodes)液体发酵工艺。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含5.39%葡萄糖、0.6%蛋白胨、0.89%瓜尔豆胶、0.1%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镁,培养基初始pH 6,接种量9%,温度26℃,转速160r/min,发酵20d,在此条件下香菇菌丝体干重达1.93g/L,发酵液中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为2.26U/mL,与优化前相比,分别提高了22.15%和29.88%。实验结果为香菇α-半乳糖苷酶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 李淑荣, 王丽, 汪慧华, 刘小飞, 贾红亮, 汪长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声波-复合酶解法提取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子实体中的氨基酸,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超声功率为324 W,料液比为1∶40,超声时间为40min,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35.1、136.2、139.2 mg/g;在复合酶解单因素中,酶解时间为3.5h,酶解pH为7.0,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37.8、138.2mg/g。响应面优化后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55℃,超声时间42min,酶解温度47℃,酶解时间3.7h,最佳提取条件下实际氨基酸提取量为148.3mg/g,理论值为150.229mg/g,与预测值相差1.28%。
  • 袁利佳, 张蕾, 张晓东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菌粉(PHC)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SD雄性大鼠灌胃PHC(低剂量组0.5g/kg·d,高剂量组2.0g/kg·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胃0.35g/kg·d二甲双胍,4周后通过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测定大鼠的空腹血糖值、糖耐量、血清胰岛素含量、肝糖原含量,观察肾脏组织切片。结果表明:对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PHC具有抑制其血糖升高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组的血糖值分别降低了15.9%和27.7%、血糖曲线下面积值分别降低了19.0%和23.2%;PHC能显著提高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低、高剂量组的胰岛素水平分别是模型组的1.5和1.6倍,并且PHC可使大鼠肾脏病变的发生得到改善。本实验表明,PHC可显著减弱STZ诱导造成的大鼠胰岛和肾脏损伤,因而可对糖尿病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
  • 张忠, 刘艳芳, 唐庆九, 周帅, 杨焱, 颜梦秋, 唐传红, 吴迪, 冯娜,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氯磺酸法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β-葡聚糖进行硫酸化修饰,在不同反应温度下(40、50、60、70、80、90℃)得到灵芝β-葡聚糖硫酸化衍生物(SGLP1~SGLP6),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硫酸化衍生物取代度逐渐增加,反应温度为60℃时取代度最大为1.72,之后随着反应温度上升,取代度逐渐下降;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衍生物的重均分子量逐渐下降。灵芝β-葡聚糖衍生物的溶解度为0.901~1.102g/100mL,与硫酸化前相比溶解度提高约50倍。灵芝β-葡聚糖硫酸化衍生物具有抗炎作用,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NO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且随着取代度增加,抑制率增高;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取代度增加对细胞吞噬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加;取代度相近时,重均分子量较大的硫酸化衍生物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NO的抑制率较高以及对细胞吞噬活性的抑制作用也较强,说明硫酸化多糖的体外抗炎活性与其硫酸化衍生物的取代度和重均分子量相关。
  • 苏璐, 苏冀彦, 李丹, 谢意珍, 焦春伟, 赖泳, 李文治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含药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采集连续30d灌胃给予该菌子实体水提物(4g/kg)的小鼠含药血清,通过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含药血清(5%、10%和20%)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兰茂牛肝菌含药血清可明显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T(CD3+)、B(CD19+)细胞比例,同时可促进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Th,CD3+CD4+)与细胞毒性T细胞(Tc,CD3+CD8+)生成,并可上调上述T细胞及T细胞亚群内抗原非特异性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提高T细胞活化程度。因此兰茂牛肝菌含药血清可通过增强以T、B细胞为代表的适应性免疫功能,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潜在的正向调节作用。?
  • 刘宇, 苏海国, 周勤梅, 李梦婷, 郭力, 戴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7种不同种的灵芝中三萜及甾醇含量及子实体醇提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三萜及甾醇含量,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不同种的灵芝子实体醇提物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赤芝(G.lucidum)、紫芝(G.sinense)、无柄灵芝(G.resinaceum)、无柄紫灵芝(G.mastoporum)、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三萜及甾醇含量依次降低,除无柄紫灵芝和皱盖假芝外,其余5种的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7种灵芝的子实体醇提物均具有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半抑制率(IC50)分别为102.12、143.84、92.17、121.11、92.74、163.11、40.25μg/mL;对于SMMC-7721细胞,除皱盖假芝具有较小的抑制作用外,IC50为166.21μg/mL,其余6种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7个种中皱盖假芝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好,但其三萜及甾醇含量却最低,因此推测皱盖假芝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可能除三萜及甾醇外还包含其它成分。
  • 杨海锋, 陈磊, 宋卫国, 叶少丹, 梁立韵, 黄南, 姚春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磷酸缓冲溶液(0.5mol/L K2HPO4和0.5mol/L KH2PO4混合溶液)及碱性提取液(0.5mol/L NaOH和0.28mol/L Na2CO3混合溶液)提取食用菌中的三价铬[Cr(Ⅲ)]和六价铬[Cr(Ⅵ)],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建立了食用菌中Cr(Ⅲ)和Cr(Ⅵ)的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检测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420 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Cr(Ⅲ)和Cr(Ⅵ)的方法检出限为0.03mg/kg,定量限为0.10mg/kg;精密度(RSD<5%)、重复性(RSD<10%)良好;回收率为81%101%,该方法可满足多种食用菌鲜样和干样中Cr(Ⅲ)和Cr(Ⅵ)的测定。?
  • 骆昕, 曲绍轩, 马林, 李辉平, 蒋宁, 侯立娟, 林金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食用菌生产中防治罗宾根螨(Rhizoglyphus robini)和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的药剂,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6种常用的杀螨剂对罗宾根螨和腐食酪螨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第24小时,4.3%高氟·甲维盐乳油、4%阿维·唑螨酯水乳剂、100 g/L乙螨唑悬浮剂、40g/L双甲脒乳油、240g/L螺螨酯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罗宾根螨的LC50值分别为2.557、2.730、2.749、3.024、3.348、3.397 mg/L,对腐食酪螨的LC50值分别为2.569、2.770、2.766、2.981、3.395 mg/L和3.566 mg/L;药剂处理后第48小时,6种杀螨剂对罗宾根螨的LC50值分别为:2.136、2.522、2.524、2.859、3.296、3.171 mg/L;对腐食酪螨LC50值为2.415、2.509、2.544、2.81、3.243mg/L和3.327 mg/L。研究发现4.3%高氟·甲维盐乳油和4%阿维·唑螨酯水乳剂的杀螨效果较好,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的杀螨效果较弱。
  • 综述
  • 普布多吉, 王科, 马超, 卫晓丹, 蒋思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牛肝菌(Boletes)是一类广泛分布的重要大型真菌,在西藏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有关西藏牛肝菌的报道,同时根据国际菌物系统分类网站(http://www.indexfungorum.org/)整理相关信息,校对名称,订正分类地位,明确了153个牛肝菌物种在西藏有标本报道或分布记载,涉及到牛肝菌目(Boletales)下的4个科39个属,其中物种名称经分类研究发生重新组合共计89个;总结了牛肝菌物种的生境、习性、用途和分布范围,发现其中的24种在国内仅西藏有报道,有88种为食用菌和12种为药用菌,包括11种药食两用菌,另有5种为有毒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