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16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9-06-20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沈学香, 尚晓冬, 汪虹,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对峙培养技术在PDA平板上对10株香菇菌株的营养体不亲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营养体不亲合性表现可分为两种不亲合类型和一种亲合类型。在2次重复实验中表现完全一致的有48对组合,占87.3%;表现不同但仍可认为是亲合类型而不影响结果性质的有4例,占7.3%,分别是135×66、9015×66、9015×7402和Cr04×野生50;表现出相反的结果,影响亲合性判定的有3例占5.4%,分别是Cr04×26、Cr04×申香10号和26×苏香。11株供试香菇菌株间营养体不亲合性的表现以不亲合类型为主,第一种和第二种不亲合类型分别出现86次(78.2%)和13次(11.8%);亲合类型(第三种类型)较少,有11次(10%)。135、939和9015间彼此亲合,它们与其它菌株均表现不亲合。申香10号与26亲合,2菌株与除Cr04和苏香以外的菌株均不亲合。
  • 沈洪, 汪虹, 赵永昌, 冯爱萍, 陈明杰, 潘迎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以土壤微生物群体的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羊肚菌(Morchella sp.)出菇土壤及对照土壤中各种真菌的28S rDNA基因信息来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发现,测得的12种真菌中,盘菌纲的有10种,异担子菌纲1种,还有1种未确定。所取2份土样中仅羊肚菌生长土壤中检测出有羊肚菌;2份样品在优势真菌种群上有一定的区别,盘菌纲真菌群落存在很大的差异,羊肚菌出菇土壤的真菌丰度低于对照,可能与土壤中羊肚菌优势种群对其它种群的抑制作用有关。
  • 鲍大鹏, 冯爱萍, 张美彦, 谭琦, 陈明杰, 牛丽英, 潘迎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巢式简并PCR和基因组步行技术从香菇(Lentinula edodes)单核体中克隆到乳清酸核苷-5′-单磷酸脱羧酶(orotidine-5’-monophosphate decarboxylase,OMPDC)的编码基因le-pyrG,长度为946bp。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香菇le-pyrG基因含有2个长度分别为67bp和51bp的内含子,该基因可以编码1个含有27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序列,该序列经比对分析显示与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ne)和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OMPDC序列的相同性分别为73%和70%,相似性分别为84%和83%。这是首次报道从栽培食用真菌中克隆出乳清酸核苷-5′-单磷酸脱羧酶编码基因的全序列。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美彦, 鲍大鹏, 陈明杰, 尚晓冬,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香菇(Lentinula edodes)编码线粒体中间肽酶le-mip基因的保守序列,通过基因组步行法对le-mip基因及其上游、下游区域进行步行扩增,扩增产物经SeqMan程序拼接后再BlastX搜索,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所获得的序列长8880bp,其中有5个推定的基因,且与le-mip紧密连锁的基因中没有香菇的A交配型基因。
  • 黄龙花, 吴清平, 杨小兵, 张菊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栽培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及其近缘种共10个菌株的ITS序列,应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侧耳属(Pleurotus)3个种7条ITS序列、韧伞属(Lentinus)的4条ITS序列和香菇属(Lentinula)的3条ITS序列,以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为外类群,用NJ(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凤尾菇在侧耳属分支上与侧耳属内种的相似性达98.5%以上,韧伞属和香菇属的属内相似性也均为98%以上,而侧耳属和韧伞属、香菇属的属间相似性仅约80%,故凤尾菇应归于侧耳属;在进一步研究中,将该凤尾菇与其近缘种的ITS1-5.8S-ITS2序列作碱基完全比对,结果发现它与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的碱基完全一致,而与其它近缘种均存在较大碱基差异,因此,目前我国广泛栽培的凤尾菇与肺形侧耳可能是同物异名种,建议订正其名称,将其拉丁名统一为P.pulmonarius。本研究首次将ITS序列分析和碱基比对结合对凤尾菇的分类地位及拉丁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TS序列分析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上很有价值。
  • 刘志宏, 朱妍梅, 王海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采自新疆乌恰县的阿魏菇菌丝生长特性进行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阿魏菇菌丝体最适碳源为蔗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最适温度为27℃;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4%;最适pH为7;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适宜的CO2浓度可刺激菌丝的生长。
  • 何明霞, 张春霞, 纪开萍, 曹旸, 刘静, 王文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4,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无机盐为KH2PO4+MgSO4·7H2O。
  • 伍国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微波杀菌、壳聚糖和黄原胶涂膜对草菇控温贮藏保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比较不同加热火力、加热时间微波杀菌和不同配比壳聚糖、黄原胶涂膜的草菇保鲜效果,再根据单因素优选试验结果,选取微波时间、子实体包装规格、涂膜剂浓度(壳聚糖和黄原胶共混涂膜剂浓度)和贮藏温度为主要因素,以鲜度感观评分为指标,先微波后涂膜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输出功率462W微波加热15s或20s对草菇具有较好的杀菌保鲜效果;涂膜处理保鲜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优化保鲜工艺:包装规格150g,微波(462W)处理时间20s,涂膜剂浓度2.0%(壳聚糖∶黄原胶=1∶1)和贮藏温度15℃,在此优化条件下,草菇贮藏保鲜达216h以上(>9d)。
  • 尹洁, 朱军莉, 傅玲琳, 励建荣,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NH4)2SO4沉淀、Phenyl Sepharose FF疏水层析分离纯化香菇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纯化后的GGT的比活力到达了19.59U/mg。SDS-PAGE分析表明,GGT由分子量分别为28kDa和60kDa的两个亚基组成。酶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GGT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6;金属离子Na+、K+和Ca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Ag+、Cu2+、Zn2+和Fe3+则有抑制作用;试验范围内,GGT水解γ-glutamyl-p-nitroanilide的米氏动力学参数Km值为2.601μmol/mL,Vmax值为0.0287μmol/min;组成的氨基酸中,Glu和Asp含量较高,Met和Cys含量较低。
  • 李志军, 刘海良, 黄芳, 宋爱荣,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樟芝(Antrodia camphotrata)液体发酵菌丝中的脂肪酸,并利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提取物中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结果显示,樟芝液体发酵菌丝中含有9种脂肪酸,分别为十四碳酸(14∶0)2.80%、十五碳酸(15∶0)5.01%、棕榈酸(16∶0)17.41%、硬脂酸(18∶0)7.62%、油酸(18∶1)30.18%、亚油酸(18∶2)19.74%、α-亚麻酸(18∶3)0.96%、γ-亚麻酸(18∶3)15.95%和二十碳四烯酸(20∶4)0.33%;其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少,为32.84%,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多,为67.16%;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必需脂肪酸占55.06%。
  • 卢翠香, 江枝和, 翁伯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羽叶决明(Chamaecrasta nictitans)牧草替代麸皮栽培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对其子实体产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产量以羽叶决明替代20%麸皮处理的最高,为每袋235.2g;所有处理鸡腿菇子实体中均含有豆蔻酸、棕榈酸、十六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二十二烷酸等8种脂肪酸,其中羽叶决明替代20%麸皮处理的鸡腿菇子实体中各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均接近或优于对照,综合表现较好。
  • 程俊文, 吴学谦, 贺亮, 吴庆其, 付立忠, 魏海龙, 李海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多糖酶解提取的工艺参数,然后在优化酶解条件下,依次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分步处理香菇子实体以提取香菇多糖,并与单一酶解提取法和传统热水浸提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依次为加酶量0.8%、温度45℃、pH4.5、提取时间1h,加酶量1.0%、温度45℃、pH3.5、提取时间2.0h和加酶量1.0%、温度45℃、pH4.0、提取时间1.5h;在优化提取条件下,分步酶解法提取香菇粗多糖的提取率可达14.17%,比传统热水浸提法提高128.2%,比单独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酶解提取分别提高了43.71%、46.99%和23.11%。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分步酶解法提取的香菇多糖纯度明显高于热水浸提法提取的香菇多糖。
  • 戴水莲, 谢绍辉, 袁全,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100℃和126℃下灭菌及堆积发酵等处理的含87%棉籽壳的培养料来栽培平菇,然后测定平菇子实体中棉酚的含量,结果发现棉酚含量均在国家安全标准(?0.02%即200mg/kg)以内,其中以堆积发酵18d的培养料栽培得到的平菇子实体棉酚含量最低,只有24.00mg/kg。
  • 李河, 周国英, 刘君昂,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引起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褐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分离培养褐腐病病原菌,采用CTAB法抽提其基因组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菌株rDNA ITS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转化至大肠杆菌,挑选克隆成功的菌株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并下载部分具有代表性种的ITS序列,利用软件MEGA4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出引起双孢蘑菇褐腐病的病原菌为Mycogoneperniciosa。
  • 刘朝贵, 马根艳, 聂和平, 邵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武陵山脉七曜山区大型真菌资源126种,其中食、药用菌105种、毒菌7种,隶属于2亚门9目30科61属。调查发现,该地区大型真菌种类分布于阔叶林中有74种,针阔混交林中有39种,针叶林中有35种,灌木林中有17种。已调查的大型真菌资源中有外生菌根菌69种,木生菌32种。
  • 潘迎捷, 卜华祥, 黄为一,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 孙正祥, 王瑞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食用菌抗病毒蛋白、凝集素、核糖体失活蛋白、免疫调节蛋白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食用菌生物活性蛋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 陈辉, 冯志勇, 陈明杰, 鲍大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食用菌基质利用相关基因、交配型基因和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等方面介绍了食用菌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