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3年, 第3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3-08-15
      

  • 全选
    |
  • 刘昆, 蒋俊, 宋小亚, 路新彦, 应国华, 曾凡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转录组分析香菇(Lentinula edodes)不分化组织与正常原基,探讨香菇子实体发育机制。结果表明:与正常原基相比,不分化组织中差异表达水平≥6的基因有62个(上调表达基因49个,下调表达基因13个),其中2个逆转座子核心蛋白基因上调表达,4个热激蛋白基因下调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膜组件、细胞膜组成成分、细胞膜固有成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膜结合细胞器这5个二级分类单元中。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氧化磷酸化与MAPK信号通路等。
  • 赵坤, 刘玥, 梁珍, 李林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羊肚菌(Morchella spp.)成功实现大田栽培后,其栽培过程中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而形成菌霜。纯培养条件下羊肚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及萌发成为研究重点。为实现羊肚菌分生孢子的室内获取,通过模拟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室外栽培条件,从培养容器、培养基组分、覆盖物种类、覆盖厚度及覆盖时间这5个方面研究六妹羊肚菌分生孢子产生的室内条件。结果显示:用六棱形玻璃罐头瓶(底径7.6 cm,口径6.6 cm,高9.8 cm,容积280 mL)为容器,以体积比1︰1的土壤(含水量20%)和PDA为培养基,接种六妹羊肚菌菌丝块20 d后,在菌落表面覆盖厚度为1.5 cm的无菌湿润河沙,可在室内获得分生孢子,每平方厘米分生孢子产量为(2.37±0.63)×106个。
  • 何俊, 李娥贤, 牛开阳, 罗红梅, 吴晓蕖, 苏开美, 罗宗龙, 李树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滇中灵芝(Ganoderma dianzhongense)和可食灵芝(G. esculentum)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驯化,测定其农艺性状和子实体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表明:滇中灵芝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葡萄糖、酵母粉和三氯化铁,最适pH为6.0,最适培养温度为 26 ℃;可食灵芝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麦芽糖、硫酸铵和三氯化铁,最适pH为5.0,最适培养温度为28 ℃。通过小孔开袋覆土栽培法,首次成功获得滇中灵芝和可食灵芝子实体,滇中灵芝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12.08%,子实体总三萜和多糖含量分别为1.05%和0.91%;可食灵芝菌株的生物学效率为8.97%,子实体总三萜和多糖含量分别为1.13%和0.97%。研究结果可为云南高原特色灵芝资源发掘利用、新品种选育提供有益参考。
  • 葛彦宏, 何建清, 韩振, 阿旺旦增, 刘海鑫, 徐东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慈巴沟风景区采集得到野生子实体,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通过菌丝培养确定最适碳源、氮源、pH和温度,选用3种栽培料配方驯化,统计每袋子实体数量,称量单菇鲜重。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菌株XZNM-NX01,将该菌株鉴定为黏小奥德蘑(Mucidula mucida);培养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酵母膏,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26 ℃;采用3种栽培料均可出菇,以配方B为栽培料时,每袋子实体个数比配方A和C多,为10左右,且单菇鲜重也高于配方A和配方C,为(16.28±2.01) g。
  • 李诣, 曹润康, 包海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掌状玫耳(Rhodotus palmatus)粗多糖(低、高剂量分别为100、200 mg·kg-1)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测定脾脏、胸腺指数,血清中TNF-α、IL-1β、IL-6、溶血素含量,耳肿胀度,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含量,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酸酐(CRE)含量,并测定脾脏组织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研究掌状玫耳粗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掌状玫耳粗多糖高、低剂量组小鼠胸腺、脾脏指数均显著增加;高剂量组TNF-α、IL-1β和IL-6含量显著增加;高、低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均显著增加;高剂量组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显著增加;高剂量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增加,高、低剂量组小鼠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均显著增加;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活性显著降低,高、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ST活性和CRE、BUN含量均显著降低;高、低剂量组TLR-4、IKKα、NF-κB p50表达量均显著升高,IκB-α表达量显著降低;高剂量组NF-κB p65表达量极显著升高。结果表明掌状玫耳粗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可为掌状玫耳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 贾薇, 余燕贞, 刘红丽, 刘艳芳, 张美彦, 李巧珍, 张劲松, 汪雯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不同菌株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中β-葡聚糖含量,筛选出高β-葡聚糖含量的香菇沪香F2子实体。以沪香F2子实体为材料,利用不同工艺制备多糖提取物LF1(0.9% NaCl提取)、LF2(0.9% NaCl提取后,沉淀用80 ℃水提取)、LF3(0.9% NaCl提取后,沉淀用80 ℃水提取,沉淀再用5% NaOH提取)、WE(100 ℃水提取)和AE(100 ℃水提取后,沉淀用5% NaOH提取),并测定其β-葡聚糖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阴离子色谱分析多糖提取物的重均和数均分子量及单糖组成,并测定其体外激活Dectin-1受体活性。结果表明:LF3的β-葡聚糖含量最高,为68.26%,且其激活Dectin-1受体的活性也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制备高β-葡聚糖含量,且免疫活性高的香菇多糖提取物提供参考。
  • 石越, 张玲赫, 努尔买买提, 李文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元蘑(Hohenbuehelia serotina)粗多糖,计算其提取率、测定其总糖和蛋白含量。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HS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HSP 的相对分子质量,离子色谱法分析 HSP 单糖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 HSP 的官能团,并测定其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元蘑粗多糖提取率为(11.83 ± 0.08)%,总糖含量为(38.27 ± 0.66)%,蛋白含量为(1.84 ± 0.02)%。HSP 的总糖含量为(87.69 ± 1.34)%,蛋白含量为(0.97 ± 0.11)%,相对分子质量为 7.78×106。HSP 是一种杂多糖,其单糖由葡萄糖、半乳糖、 木糖、 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岩藻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组成,摩尔比为34.99 : 5.68 : 4.85: 2.31 : 1.19 : 1 : 0.16 : 0.13。HSP 中存在糖醛酸、吡喃糖环的官能团。此外,3.0 mg·mL-1的 HSP 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 60.45%、55.33%,表明 HSP 具有较强的体外降血糖活性。
  • 王振娟, 刘思婕, 王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黑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发酵液得粗提物,经有机溶剂(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反萃取及超纯水洗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全波长扫描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纯化物进行鉴定,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及对金属离子、氧化剂、还原剂和温度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其染发效果。结果表明:纯化物提取率为0.44 g·L-1,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该纯化物纯度较高,经紫外全波长扫描其最大吸收波长为209 nm,傅里叶红外光谱解析显示该纯化物为黑色素。在实验范围内,1 mg·mL-1黑牛肝菌黑色素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5.90±2.85)%、(72.34±1.33)%和(85.45±1.22)%,其总还原力为1.04。FeCl2、KCl、CaCl2溶液可显著影响黑牛肝菌黑色素的稳定性(P<0.05);在 H2O2和 Na2SO3存在时该黑色素稳定性降低;在实验设定温度范围内,该黑色素在60 ℃时热稳定性较好。该黑色素可将白发染成棕红色,且染色稳定性良好。研究结果为黑牛肝菌黑色素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徐宁, 彭思敏, 王小艳, 陆欢, 龙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法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发酵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共检测出116种挥发性成分,从菌丝体中鉴定出9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从子实体中鉴定出66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烷烃类;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均含有1-辛烯-3-醇、反式-橙花叔醇、3-辛烯-2-酮、苯甲醛、苯乙醛、辛醛和2-戊基呋喃等40种挥发性成分。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ROVA)进行分析,γ-壬内酯是菌丝体的特征风味成分,正戊酸、柠檬醛、1-辛烯-3-醇是子实体的特征风味成分。
  • 张倩, 孙瑞祥, 席寅生, 赵鹏, 伍国超, 杨树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无柄灵芝(Ganoderma resinaceum)、白蜡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fraxinea)菌丝体复合材料,测定其密度、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压缩强度、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吸水重量增加率,并进行热重分析,测定埋土处理后两种菌丝体复合材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结果表明:与白蜡多年卧孔菌菌丝体复合材料相比,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的断裂载荷、静曲强度均较高;压缩实验中产生相同形变时,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较大;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的密度较大,2 h吸水厚度膨胀率、24 h吸水重量增加率均较低;在热重分析实验过程中,25~750 ℃时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的失重率较低。在60 d埋土实验中,与白蜡多年卧孔菌菌丝体复合材料相比,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在不同处理时期的木质素降解率较高;在0~15、15~30、30~45 d时纤维素降解率较低;在0~15、30~45 d时半纤维素降解率较低,在45~60 d 时较高;随着处理时间增加,两种菌丝体复合材料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累计降解率均增加;无柄灵芝菌丝体复合材料在不同处理时期的木质素累计降解率较高,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累计降解率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丝体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是极具潜力的包装材料泡沫塑料替代品。
  • 陈道游, 陈万超, 王光强, 李文, 杨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香菇(Lentinula edodes)因其独特的风味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香菇的风味来自其产生的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香菇栽培过程中风味合成路径、加工干制过程中风味调控机制及风味感知研究,是香菇风味的研究重点。笔者综述香菇特征风味物质(包括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物质)的合成代谢通路,从栽培到采后加工过程中特征风味形成的关键因素和风味感知机制,并从香菇风味物质定向调控及富集强化角度出发,对香菇风味物质研究和风味产品开发进行展望,以期为理解香菇风味物质信号传导机制和香菇风味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路子佳, 谢瑶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灵芝(Ganoderma spp.)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含有灵芝多糖、灵芝三萜、甾醇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保肝护肝作用。分别从灵芝及其制品对不同类型肝损伤的保护和对肝纤维化及肝癌的抑制作用等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灵芝及其制品对酒精性、药物性、有毒物质、病毒性、缺血再灌注性等不同类型肝损伤均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可以延缓肝病的发展进程,抑制星状细胞增殖,改善肝纤维化程度,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