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2年, 第29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2-12-15
      

  • 全选
    |
  • 黎勇, 孙明伟, 杜婉婷, 邓佳, 陈慧, 史典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集自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桥村灌木林的鸡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进行基因组测序、组装、基因功能注释、碳水化合物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CAZy)预测、进化树构建、同源序列比对及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开发和PCR扩增验证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鸡從菌全基因组共存在1.71×10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平均长度为1.65×103 bp;CAZy功能注释聚类分析表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裂体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聚类到同一大组,鸡從菌与其他物种聚类到另一大组,且与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和糙皮侧耳(P. ostreatus)聚类到更小分组;进化树分析表明,蚁巢伞属真菌与常见的栽培食用菌之间存在一定的进化距离,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和香菇(Lentinula edodes)的进化距离较近;采用SSR标记对收集的鸡從菌进行分析,发现一地域分布的鸡從菌在遗传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
  • 陆欢, 尚晓冬, 宋春艳, 刘建雨, 徐珍, 谭琦, 王瑞娟, 王作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上海)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stu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提取24个菌株的菌丝体基因组DNA,采用15个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标记检测ISSR多态性并考察农艺性状,采用皮尔逊法分析ISSR分子标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4个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5个ISSR引物共检测到72个多态性片段,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08~0.7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2~0.46,香农多样性指数为0.33~0.65;经非加权算数平均配对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聚类分析,24个金顶侧耳菌株被分为7个大类,第Ⅰ类包括1个野生菌株,第Ⅱ类包括4个野生菌株,第Ⅲ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第Ⅳ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和3个栽培菌株,第Ⅴ类包括2个栽培菌株,第Ⅵ类包括4个栽培菌株,第Ⅶ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和4个栽培菌株,野生和栽培菌株聚类均比较集中,其中栽培菌株P23和P24的遗传距离极近;农艺性状(第一潮菇产量、每丛子实体数、菌盖大小、菌盖厚度、菌盖凹陷程度、菌柄直径和菌柄长度)的变异系数为5.03%~32.2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4.50~4.5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个ISSR标记与第一潮菇产量、菌盖直径和菌柄直径相关,其中ISSR6和ISSR17与第一潮菇产量和菌柄直径显著正相关。
  • 戈永杰, 尚晓冬,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否分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 LiP),采用4种(酵母麦芽浸膏、完全、基础、PDA)培养基培养香菇菌株,以赤芝(Ganoderma lucidum)为对照,通过固体显色法检测各菌株对显色底物(亮蓝、天青B)的脱色情况;以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和赤芝为对照,测定各菌株液体培养后制备的粗酶液中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以氮元素含量为0.05%胰蛋白胨(限氮培养基)培养香菇菌株,以刺芹侧耳为对照,通过固体显色法检测限氮培养基中各菌株对显色底物(亮蓝、天青B、活性黑5)的脱色情况;并以酒石酸缓冲液(pH 3.5)、天青B(底物)、藜芦醇(电子供体)、H2O2(活化剂)配制脱色反应体系,测定香菇菌株液体培养后制备的粗酶液中LiP的活性。结果表明:在4种培养基中培养的香菇菌株未能使亮蓝与天青B脱色,赤芝使两者均脱色;且在香菇粗酶液中未检出LiP活性。采用限氮培养基培养的香菇菌株使亮蓝与天青B脱色;采用PDA与限氮培养基培养的香菇菌株均未使活性黑5脱色,刺芹侧耳使其脱色。在实验范围内,香菇菌株于限氮培养基上培养12 d后,随着培养时间增加,所有菌株LiP活性均上升;12 d时不同菌株LiP活性无差异;22 d时菌株1504 LiP活性(39.74 U·L-1)较强,对天青B的脱色率在反应12 h时最高可达66.21%;菌株215、a2sm99、gsm207 LiP活性次之,分别为29.86、29.24、27.34 U·L-1;菌株bsm83活性较弱为13.28 U·L-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限制培养基中氮元素的含量可以促进香菇分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 王欣, 贾新宇, 宋修帅, 盖宇鹏, 程显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白光、紫光、蓝光、绿光、橙光、红光共6种光质,每种光质分别设250、500、750、1000 lx 4种光照强度,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生殖生长阶段给予差异化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蛹虫草的农艺性状及虫草素、腺苷含量。结果表明:绿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干重较大,且在750 lx 光照强度下子实体干重达到最大值,为每瓶(5.21±0.23) g,较其他5种光质具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光照强度间并无显著差异。在高光照强度1000 lx蓝光下,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最高为(2.03±0.07) mg·g-1,与其他5种光质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低光照强度250、500 lx下,紫光、绿光、橙光、红光对虫草素含量积累的影响大于蓝光。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橙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腺苷含量相对较高,为(2.52±0.03)~(2.72±0.15) mg·g-1;光照强度为250 lx时,橙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腺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种光质的处理;相同光质不同光照强度的处理间,腺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除紫光外)。总体而言,光质对于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发育及虫草素、腺苷的影响大于光照强度的影响。
  • 肖婷婷, 王倩, 陈辉, 隽加香, 宋晓霞, 陈明杰, 黄建春, 张津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合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首先测定20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再通过二次发酵料栽培观察不同菌株催蕾期菌丝生长状态,记录原基形成时间,采收后观察子实体颜色,记录第一潮菇采摘时间和采收持续时间,统计子实体产量;分别随机选取10个子实体,测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采摘第二潮菇,统计子实体产量,计算总产量。采用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901商业菌株和K6菌株,901商业菌株为对照,按照等级分别统计三潮菇产量和计算总产量。结果表明:菌株U3菌丝生长速度快,为4.85 mm·d-1,且与其他菌株相比,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8302菌丝生物量较大,为2.48 g·100 mL-1,其次是K6,为2.33 g·100 mL-1,两者组间差异不显著;二次发酵料栽培结果表明,菌株MG、XXX、901、FG、W192、914、福蘑38、8305和K6综合表现较好,菌丝长势较好,覆土后第一潮菇采摘时间为17~19 d,第一潮菇采收持续时间为8~10 d,其中菌株K6的子实体形态与商业化菌株XXX和A15类似,菌盖直径和菌盖厚度较大,综合评价,K6菌株子实体总产量较高,出菇时间较早、采菇时间较集中,菇型较好,适合作为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菌株;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结果表明,K6菌株第一潮A级菇产量稍低于901商业菌株,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B级菇产量高于901商业菌株,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商品菇(A+B)为26.36 kg·m-2,高于901商业菌株的25.78 kg·m-2,比901提高6.18%;K6菌株的总产量达38.44 kg·m-2,略低于901商业菌株的41.32 kg·m-2,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证实K6菌株是适合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新菌株。
  • 梁云龙, 林建添, 郑海富, 李苗苗, 黄福常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集自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奶油栓孔菌(Cubamyces lactineus)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研究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驯化。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奶油栓孔菌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牛肉膏,pH5.5~7.5、温度35、40 ℃较适宜菌丝生长。栽培基质为39%阔叶树木屑、39%棉籽壳、20%麸皮、1%石灰、1%石膏时产量最高(85.35 g)。奶油栓孔菌适宜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栽培,黑暗和持续光照条件下均无子实体形成。
  • 庄海宁, 向情儒, 刘玉荞, 冯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高压蒸煮法和闪式提取法提取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蛋白的提取率,闪式提取法的蛋白提取率为18.56%,高于高压蒸煮法的12.48%。以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闪式提取法的工艺,优化的工艺为电压180 v、料液比1∶27.5(g∶mL)、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猴头菌蛋白提取率为20.34%。将优化条件下获得的粗提物水溶液进行膜分离和凝胶过滤层析,得到3个抗氧化肽组分LEP-1、LEP-2、LEP-3,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6.5%~86.2%和94.2%~96.8%,3个组分间无显著性差异;LEP-1对Fe离子的还原能力优于LEP-2和LEP-3。经推测LEP-1的氨基酸序列为Gly-Ser-Gly-Gly-Ser-Gly-Gly-Ser-Ala,LEP-2的氨基酸序列为Gly-Gly-Val-Gly-Ala-Pro,LEP-3的氨基酸序列为Leu-Ala-Gly-His。
  • 刘荣柱, 郭东东, 潘旭, 常明昌, 孟俊龙, 耿雪冉, 程艳芬, 徐丽婧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鳞杯伞多糖(D-CSFP)的工艺,测定D-CSFP的得率和多糖含量,鉴定其结构,研究其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D-CSFP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75 ℃、料液比1∶24(g∶mL),在此条件下提取率、得率、多糖含量分别为(5.31±0.09)%、(6.52±0.29)%、(81.42±0.59)%。D-CSFP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35312、24494,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盐酸氨基葡萄糖、木糖,其摩尔比为6.53∶2.04∶1.23∶0.1∶0.09。D-CSFP呈现出良好的流变学特性,可作为一种新型水凝胶体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研究结果为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提供新思路,也为D-CSFP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黄之镨, 许小蓉, 郭媛媛, 陈婉月, 普春燕, 虞泓, 张晓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8种培养基从来自云南哀牢山的12份双孢线虫草(Ophiocordyceps bispora)的子座、菌核及其生境土壤样品中分离细菌,并对细菌进行形态学分类,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同时按所获菌株来源及种类随机挑取供试菌株采用琼脂块扩散法测试对25株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双孢线虫草子座、菌核和生境土壤中分离获得302株细菌,对其中275株进行测序,它们属于4门14目18科18属65种,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根瘤菌属(Rhizobium)为优势属;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N. nova、纳塔尔链霉菌(S. natalensis)、S. angustmyceticus、高原链霉菌(S. platensis)、杀黄孢链霉菌(S. xanthocidicus)、江西诺卡氏菌(N. jiangxiensis)、高山芽孢杆菌(B. altitudinis)为优势种。就所含细菌类群而言,双孢线虫草生境土壤(16科16属57种)明显高于子座(9科9属17种)和菌核(3科3属7种)。在199株细菌中,有99株对1个以上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初筛阳性率为49.75%;其中8个优势菌株对4个及以上病原菌具有广谱且高效的抑菌活性。
  • 李辉平, 骆昕, 王琳, 张凯, 林金盛, 徐平, 曲绍轩, 马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田间评估中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投放难、周期长、重复性差等技术难题,采用室内培养板菌丝接螨鉴定法评价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不同菌株对腐食酪螨的抗性,并用出菇瓶接螨鉴定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统计培养板菌丝体受害孔洞直径大小和孔洞数量,可快速实现(48 h内)腐食酪螨为害级别划分和抗性种质筛选,并与出菇瓶接螨鉴定的验证结果高度一致。对来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84份糙皮侧耳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腐食酪螨具有抗性和高抗性的材料共59份,占比70.2%,说明保藏的材料中具有较丰富的抗螨种质资源,研究结果可为糙皮侧耳抗螨育种提供科学数据。
  • 侯立娟, 骆昕, 林金盛, 曲绍轩, 蒋宁, 李辉平, 徐平, 马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6个时间点(1、3、5、7、9、24 h)研究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幼虫取食对小白平(白色)、8801(灰色)、黑平(黑色)3个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淡红侧耳(P. djamor,红色)、金顶侧耳(P. citrinopileatus,黄色)共5个侧耳(Pleurotus spp.) 菌株的菌丝4种酶(SOD、CAT、PAL、LO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菌株的SOD活性与对照相比,小白平极显著升高,金顶侧耳差异不显著;8801菌株在1 h极显著升高,在5、9 h显著升高;黑平在3、24 h 极显著升高;淡红侧耳在1、3、7、9 h极显著升高,在5 h显著升高。各菌株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小白平差异均不显著;8801仅在9 h极显著升高;黑平在9、24 h极显著升高;淡红侧耳在3、7、24 h极显著升高;金顶侧耳在1、5 h极显著升高,在5 h时其酶活性增加2倍以上。各菌株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小白平和8801差异均不显著;黑平在5、9、24 h极显著升高,在7 h显著升高;淡红侧耳仅在5 h显著升高;金顶侧耳在5、7 h极显著升高。各菌株LOX活性与对照相比,小白平在5、7、9 h极显著升高;8801仅在24 h显著升高;黑平在实验范围内均极显著升高,在3 h其活性提高2倍以上;淡红侧耳在1、5、7、9、24 h极显著升高;金顶侧耳在实验范围内差异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异迟眼蕈蚊取食后不同侧耳菌株的防御酶活性变化不同。
  • 鲍大鹏, 邹根, 裴晓东, 杨瑞恒, 李正鹏,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食用菌产业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创新活力最强的产业之一。目前,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笔者对传统食用菌产业和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进行思考,描述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助力寻找中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