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采自西藏林芝地区的卵孢侧耳(Pleurotus placentodes)菌株进行生物学性状及栽培研究。结果表明:卵孢侧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 ℃,pH 为7.0~7.5;卵孢侧耳可在培养料为50%棉籽壳、30%苹果树 木屑、18%麸皮、2%石灰(pH 自然、含水量为65%~70%)中栽培出菇;从接种至第三潮菇采收完成大约需要 94~109d,生物学效率为31.4%±3.5%。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工厂化生产品种沪香F2为供试菌株,以香菇生产常用配方(78%木屑,20%麸皮,2%石膏)为基础培养料,以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单菇重、出菇期、生物学效率以及菇型等为筛选指标,考察不同木屑颗粒度配比对工厂化压块条件下香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度组合M3(K1∶1.5 mm以下,K2∶1.5~ 3.0 mm,K3∶3.0~ 8.0 mm;K1∶K2∶K3=1∶1∶1)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5.2±0.8) mm/d],单菇重最大[(27.1±1.0) g],产量较高[(178.7±3.6) g],菇型好,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到40.8%,生产周期可控制在100 d以内,适合于在工厂化条件下应用。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是在干旱荒漠地区可人工栽培的多年生灌木.为了避免病虫害大发生,每隔5~6年需要对其枝条进行修剪.采用柠条屑分别替代香菇(Lentinula edodes)常规配方中10%、20%、30%和 40%的栎木屑,进行秋季代料栽培试验,综合考察不同配方条件下香菇主要农艺性状,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遴选最佳配方.分析结果显示配方NT2(20%柠条屑、60%栎木屑、18.8%麸皮、1%石膏、0.2%熟石灰)在加权关联度排序中名列第一,表明在该配方中香菇农艺性状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及其它供试配方,其中出菇时间较对照提前6.3 d,子实体蛋白质含量较对照提高6.53%.
对采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高海拔地区的野生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进行驯化。结果表明:试 验范围内,西藏野生双孢蘑菇的最适母种固体培养基配方为200.0g去皮马铃薯、20.0g葡萄糖、3.0g蛋白 胨、1.0g KH2PO4、0.5gMgSO4、20.0g琼脂、1.0L水、pH 自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0.21cm/d。最适原 种培养基配方为93%麦粒、5%牛粪粉、1%石膏、1%石灰,原种的生长周期是28d。在栽培试验中,子实体的单位面积产量是8.71 kg/m2及平均单菇重47.56g,子实体颜色以浅褐色为主。
研究山西省当地盐渍化土壤添加草炭土、醋糟、谷糠或高粱壳配制的不同覆土材料(Ⅰ:66.7%草炭土,33.3%盐渍化土壤;Ⅱ:50%草炭土,50%盐渍化土壤;Ⅲ~Ⅴ:每立方米盐渍化土壤分别添加45 kg醋糟、谷糠或高粱)的理化性状,并比较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生长的影响,以草炭土为对照.从覆土至第一潮菇采收结束,Ⅰ和Ⅱ覆土电导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Ⅲ~Ⅴ覆土的电导率则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为1427~1980 μS/cm,第三潮菇采收时,Ⅰ~Ⅴ覆土电导率均显著下降;覆土第6天开始,Ⅰ~Ⅴ覆土的pH明显高于对照,为7.47~8.47;Ⅰ和Ⅱ覆土处理的发菌天数与对照相同,Ⅲ~Ⅴ覆土处理则比对照延长3 d;各处理的第一潮菇和第三潮菇的采收时间均为5 d,第二潮菇采收时间各处理间略有差异,但总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以Ⅲ覆土处理产量最高,达21.3 kg/m2.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化土壤添加草炭土、醋糟、谷糠或高粱壳均可作为生产双孢蘑菇的覆土材料.
利用芦笋秸秆替代玉米芯栽培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分别记录和统计各配方的菌丝满袋时间、鲜菇袋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培养料中芦笋秸秆比例的增加,裂褶菌菌丝生长速度不断加快,配方79%芦笋秸秆、18%麸皮、1% CaH2PO4、1%石膏和1%钙镁磷肥的生长速度最快;随培养料中芦笋秸秆比例的增加,生物学效率先增加后降低,配方60%芦笋秸秆、19%玉米芯、18%麸皮、1% CaH2PO4、1%石膏和1%钙镁磷肥的生物学效率最高,为(67.6±4.3)%.
采用PDA平板和PDB液体摇瓶培养方法,比较了铁、锌和钙离子在香菇(Lentinula edode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和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丝体中的富集及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锌和钙离子可以在香菇、金针菇和刺芹侧耳菌丝中富集.实验范围内,铁离子促进香菇和金针菇生长的浓度均为5.6~28.0 mg/kg,当浓度超过279.3、279.3、28.0 mg/kg时抑制香菇、金针菇和刺芹侧耳菌丝生长.锌离子促进香菇生长的浓度为3.3~6.0 mg/kg,当浓度超过653.8、327.0、327.0 mg/kg 时抑制香菇、金针菇和刺芹侧耳菌丝生长.钙离子浓度超过1721.7、8608.5、8608.5 mg/L时抑制香菇、金针菇和刺芹侧耳生长.
采用室内喷药法测定了联苯肼酯悬浮剂和螺螨酯悬浮剂对为害食用菌的害长头螨(Dolichocybe perniciosa)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联苯肼酯和螺螨酯对害长头螨的生长发育均有影响,螺螨酯对害长头螨毒杀效果优于联苯肼酯,二者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38.96 mg/L和149.02 mg/L,螺螨酯在浓度43.6 mg/L时完全抑制害长头螨膨腹繁殖.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同时测定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中吲哚乙酸、吲哚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2,4-二氯苯氧乙酸、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6-糠氨基嘌呤和芸苔素内酯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含1%(v/v)乙酸的乙腈溶液提取,于分散固相萃取管(含混匀的150 mg MgSO4和50 mg C18)净化后用LC-MS/MS检测.结果表明: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5~1.0 μg/kg;回收率为80.3%~96.5%,相对标准偏差为0.88%~7.31%,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以同时满足糙皮侧耳中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的需要.对市场上50份糙皮侧耳的测定结果为:吲哚乙酸检出6次(2.3~96.7 μg/kg)、吲哚丙酸2次(21.3、87.8 μg/kg)、吲哚丁酸5次(3.4~91.2 μg/kg)
研究灌胃灵芝(Ganoderma lingzhi)三萜白蛋白纳米体TbSAN(每次运动训练前2 h按300 mg/kg的剂量灌胃)与运动(每周进行4次训练,每次训练游泳45 min)结合对小鼠体重、肥胖小鼠骨骼肌中游离脂肪酸(FFA)和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含量及脂肪酸转移酶CD36(FAT/CD36)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28 d后,Ⅱ组(运动)、Ⅲ组(灌胃灵芝三萜白蛋白纳米体)体重显著低于Ⅰ组(肥胖模型),Ⅳ组(灌胃灵芝三萜白蛋白纳米体结合运动)体重极显著低于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的骨骼肌FFA含量极显著低于Ⅰ组;Ⅱ组和Ⅲ组的骨骼肌中CPT-1含量和FAT/CD36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Ⅰ组,而Ⅳ组极显著低于Ⅰ组.
为研究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多肽对染铅大鼠脑组织损伤的影响,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基础饲料,蒸馏水)、染铅模型组(基础饲料,0.2%醋酸铅水溶液)和多肽组(添加2%多肽的基础饲料,0.2%醋酸铅水溶液),饲养60 d后,观察大鼠脑部海马组织形态变化,测定海马组织中铅含量、camk2a、erk2和homer1 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铅会导致海马组织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层变薄、细胞间隙增大、camk2a、erk2和homer1 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与染铅模型组相比,多肽组海马组织的铅含量显著降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核变大、细胞间隙缩小,同时海马组织中NMDAR和mGluR5信号通路相关基因camk2a、erk2和homer1 mRNA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表明刺芹侧耳多肽可减轻铅对大鼠海马组织的损伤。
为考察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提取物(VBS)的抗氧化活性,测定了对两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及其总还原力,结果表明: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及总还原力均与VBS的浓度存在正相关的量效关系,IC50值分别为1.40、0.67、0.63 mg/mL.以ICR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灌胃给药12 d,再用CCl4花生油溶液灌胃,8 h后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各项指标在血清中的结果表明,VBS中剂量组(200 mg/kg)的抗氧化活性较好,而在肝脏中则表明VBS高剂量组(400 mg/kg)的抗氧化活性较好.
建立高效阴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同时测定赤藓糖醇、阿糖醇、海藻糖、甘露醇和葡萄糖的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1.4%~4.4%)、稳定性(2.1%~4.9%)、重复性(0.6%~4.5%)和回收率(95.2%~105.7%)良好.用该方法对13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子实体和4个菌丝体样品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蛹虫草子实体中含海藻糖(1.04%~19.17%)、甘露醇(0.96%~3.93%)和葡萄糖(1.46%~14.93%),其中海藻糖和葡萄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菌丝体中含甘露醇(3.66%~6.70%)和葡萄糖(0.42%~1.06%)以及少量阿糖醇(0.02%~0.1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对高原线虫草(Ophiocordyceps highlandensis)子座和菌核的核苷类、麦角甾醇、总多糖、甘露醇、黄酮、皂苷和三萜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核苷类成分、麦角甾醇含量,子座高于菌核;而总多糖、甘露醇、黄酮、皂苷、三萜的含量,菌核高于子座.
以龙芝2号和鹿角灵芝两种无孢灵芝(Ganoderma lingzhi)子实体为原料,95%乙醇超声提取,对醇提物中的三萜进行了分析和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样品的醇提物得率分别为1.8%和3.7%,醇提物中三萜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53%和1.16%;高效液相结果表明,鹿角灵芝中三萜的种类也多于龙芝2号.两种无孢灵芝的醇提物对肿瘤细胞K562和SW620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龙芝2号抑制肿瘤增殖的活性优于鹿角灵芝.
以小鼠为受试动物评价一株野生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菌株ZMM-3人工栽培子实体的食用安全性,结果在高、 中、低(5000、500、50 mg/kg·d)剂量组实验中小鼠全部健活,体征、体重、行为、外观、脏器系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脏器结构均无明显异常,表明供试毛头鬼伞子实体对小鼠没有亚急性毒性.
为筛选林芝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子实体中具抗肿瘤作用的组分,采用MTT法测定林芝松口蘑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分部对乳腺癌细胞(MCF-7)、胃癌细胞(SGC-7901)和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抑制率.结果表明:林芝松口蘑乙醇提取物的抑癌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氯仿分部,100 μg/mL作用48 h,对MCF-7和SGC-7901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4%和55%;乙醇提取物的各萃取分部对A549抑制效果较差,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抑制率均未超过25%.
采用高压均质法提取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胞内糖肽,与热水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压均质提取的云芝胞内糖肽得率是热水提取的2倍,为(20.2±0.6)%;采用高压均质法提取的组分5相对百分含量最高,为48.07%;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与热水提取相比,高压均质提取时云芝菌丝体破碎程度比较高.
为阐明日常的食用加工方法是否能充分利用灵芝(Ganoderma lingzhi)中的活性成分,用苯酚硫酸法和HPLC法分别检测龙芝二号子实体片经水煮、焖烧、水泡、酒浸四种加工处理的提取液中灵芝多糖和灵芝三萜含量,结果水煮、焖烧、水泡40 min后多糖基本全部溶出,三萜溶出率分别为85.5%、83.1%、51.1%;50%的白酒浸泡7 d后三萜溶出率为95.0%,而多糖溶出率仅为0.31%;用这些方法比较龙芝二号与菌草灵芝的处理结果,结果多糖和三萜溶出效果基本相同;通过比较,焖烧40 min能使灵芝片中有效成分大部分溶出.
以乳腺癌细胞株MCF-7为实验对象,采用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粘附抑制率、细胞克隆数和细胞迁移距离为评价指标,研究8种食药用菌醇提物对乳腺癌的影响.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和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的醇提物(200 μg/mL)处理能显著降低MCF-7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和细胞迁移距离,较阴性对照分别降低了64.3%、64.5%、61.6%和54.8%、54.8%、48.0%,3种醇提物对MCF-7细胞粘附数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8.5%、55.1%、49.3%和30.0%、34.1%、29.5%;另外5种食用菌醇提物作用效果不明显.结果初步表明,刺芹侧耳、姬松茸和灰树花的醇提物(200 μg/mL)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乳腺癌活性.
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料液比(g∶mL)、风味酶加酶量(固定纤维素酶添加量为原料量的0.5%)和pH对酶法水解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氨基酸的影响,选取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料液比和风味酶加酶量4个因素,以氨基酸含量为响应值,依据中心复合设计原理设计四因素五水平试验,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酶解时间7 h、酶解温度43 ℃、料液比1∶30、1.5%风味酶和0.5%纤维素酶.在此工艺条件下,实际测得氨基酸含量为81.7 mg/g,理论值为84.4 mg/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