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3年, 第30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3-10-15
      

  • 全选
    |
  • 黄千慧, 魏仲阳, 刘泰娇, 戴宇松, 张维瑞, 谢宝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3个锌簇转录因子的基本性质、锌簇域和分子进化进行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其在菌丝、原基、菌柄和菌盖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Fvzcp1Fvzcp2Fvzcp3分布在不同染色体片段重叠群,分别含有9、14、10个外显子,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长度分别为2 553、2 634、1 743 bp,对应蛋白质FVZCP1、FVZCP2和FVZCP3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3 763.19、98 333.89、64 251.26 ,理论等电点分别为7.10、6.54、6.64,均为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FVZCP1、FVZCP2和FVZCP3均具有典型的锌簇域,且其锌簇域类型不同。就表达量而言,与菌丝相比,Fvzcp1在原基和菌盖中较高,Fvzcp2在原基和菌柄中较高,Fvzcp3仅在菌柄中较高;3个基因在菌柄伸长区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非伸长区。
  • 刘祈猛, 华蓉, 孙达锋, 张俊波, 李建英, 刘春丽, 罗熙, 刘绍雄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茶薪菇(Cyclocybe chaxingu)菌株白茶6号为亲本进行单孢杂交育种,经初筛、复筛获得杂交菌株ZJCXG001,对其进行中试和示范栽培。结果表明,与菌株白茶6号相比,杂交菌株ZJCXG001子实体整齐度较高;菌盖直径适中,为(4.40±0.15) cm;菌柄较长,为(12.11±0.51) cm;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为86.3%;第一潮菇采收时间较短,为(50.5±1.3) d。2022年10月20日,菌株ZJCXG001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定名为‘中菌白茶1号’。
  • 魏珊, 徐明, 杨球普, 张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栽培外源营养袋代谢物变化特征,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LC-MS)联用分别检测未放置于畦面的外源营养袋(初始营养袋,CK)、播种覆土后80 d未污染(NC)和污染外源营养袋(C)的代谢物;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外源营养袋代谢物变化特征,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os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结合模型变量重要性投影及差异倍数,筛选NC vs. CK和C vs. NC的差异代谢物;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注释进行富集分析及拓扑学分析,获得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通路。结果表明:外源营养袋中鉴定到的代谢物主要包括脂类、类脂分子和有机酸及其衍生物;NC vs. CK和C vs. NC的主要差异代谢物分别有202种和163种,主要为脂肪酰基、异戊烯醇脂、甘油磷脂和类固醇及类固醇衍生物;C中脂肪酰基和异戊烯醇脂相对含量显著上调,甘油磷脂和类固醇及类固醇衍生物相对含量显著下调;NC vs. CK和C vs. NC的差异代谢物分别富集到197条和148条通路,基于校正后P值获得NC vs. CK和C vs. NC中显著富集(P<0.05)的代谢通路分别有29条和12条,差异代谢物参与较多的通路有代谢途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微生物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
  • 曹雪莲, 陈影, 王迪, 刘天海, 彭卫红, 唐杰, 郑瑜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64个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菌株为材料,对20个性状(6个菌丝性状、14个子实体性状)进行筛选,经表型观测、菌丝生长速度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筛选出3个菌丝性状(菌丝体胶质物、菌落背面色素和菌棒颜色)作为DUS测试性状。在14个子实体性状中,抽取2个数量性状(鲜耳片长度、宽度)进行6个取样量(20、40、60、100、150、200 朵)的方差分析,发现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选取40朵作为子实体性状测试的取样数量。对14个子实体性状中4个数量性状(鲜耳片长度、宽度、厚度和耳片干湿比)进行变异分析,变异系数范围为16.00%~38.17%,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进而进行正态性检验和频次分布分析,4个数量性状基本符合正态性分布;再比较概率分级法、传统分级法和最小显著差法3种分级方法,确定概率分级法作为4个数量性状的分级方法,性状分为3~5级。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1.82时,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鲜耳片腹面主要颜色是类群Ⅲ和类群Ⅳ划分的代表性状,2个类群供试菌株的占比近97%,适合做分组性状。通过以上评价分析,筛选的17个测试性状(3个菌丝性状和14个子实体性状)适合作为毛木耳品种DUS测试评价。
  • 刘会琴, 杨焱, 吴迪, 李文, 陈万超, 李景军, 张忠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采前处理对采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在采收前24 h,分别用0.1、1.0、10.0 mg·mL-1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糠提取物(LR-UE)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溶液均匀喷施子实体表面,喷施量为250 mL·m-2,对照组喷施相同量的自来水;采收后分装,置于室温贮藏,贮藏0 d为采收后1 h内的子实体,以后每天取样,直至样品腐烂、褐变或产生异味为止,分别测定外观、白度、硬度、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总酚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AL)活性。结果表明:采前子实体表面喷施1.0 mg·mL-1 LR-UE和SA的双孢蘑菇在采后贮藏期间均能保持较好的外观、较高的白度和较好的硬度;与对照组相比,采前喷施LR-UE和SA均能有效降低MDA和总酚含量,抑制PPO和PAL活性,且总酚含量与PAL活性变化趋势一致。
  • 郑婷婷, 黄天宇, 龚明, 王瑞娟, 吴莹莹, 万佳宁, 汪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4 ℃处理24、48 h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渗出液代谢组;用200 μmol·L-1黄芪多糖溶液浸泡草菇后在4 ℃放置24、48 h,测定草菇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转录组,检测糖基转移酶基因VVO_02307表达量。结果表明:4 ℃处理24、48 h草菇渗出液代谢组分明显不同;与4 ℃处理24 h草菇比较,处理48 h的草菇中蔗糖含量较低,亚油酸含量较高。与对照比较,黄芪多糖溶液浸泡的草菇在4 ℃处理24 h时自溶不明显,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降低。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黄芪多糖增强草菇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可能是通过提高N-聚糖生物合成通路活力实现的。研究结果可为草菇低温保鲜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 昝立峰, 郭海燕, 杨香瑜, 乔莉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 CCK-8法检测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子实体乙酸乙酯萃取物(CM1)和乙醇分离物(CM2)对5种癌细胞(SGC-7901、MDA-MB-231、HeLa、NCI-H1299、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与癌细胞作用48 h后,CM1的抑制作用弱于CM2,CM1抑制SGC-7901、HeLa、MDA-MB-231细胞增殖的IC50分别为338.64、224.13、542.07 μg·mL-1;CM2抑制SGC-7901、HeLa、MDA-MB-231、HepG2、NCI-H1299细胞增殖的IC50分别为104.28、100.51、122.32、196.35、277.66 μg·mL-1。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率质谱(UPLC-Q-TOF/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表征CM1和CM2的化学成分。从CM1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从CM2中鉴定出30种化合物,CM1和CM2中存在24种相同的化合物。CM1和CM2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多酚,其结构主要由hispidin为骨架聚合或缩合而成,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osmundacetone、phellinin B、phaeolschidin A、phaeolschidin C、pinillidine、3,3′-亚甲基双{6-[2-(3,4-二羟苯基)乙烯基]-4-羟基-2氢-吡喃-2-酮}、phelligridin D和phelliribsin A。本研究结果为粗毛纤孔菌子实体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鞠瑞鑫, 李云华, 田荣, 吴文庆, 谷巍, 朱育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13批不同来源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的多糖、总三萜中甾醇、灵芝酸C2、灵芝酸B、灵芝酸A、灵芝酸E、灵芝酮三醇、灵芝萜烯二醇以及硒的含量,并基于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对上述测定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综合评价产品质量。结果表明,基于液相色谱分析建立的6种三萜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度;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快速、灵敏、有效,与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结论基本一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赤芝药材质量,可为赤芝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 曹润康, 李诣, 包海鹰, 李庆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多糖提取工艺,纯化获得均一多糖(INP);采用ELISA法测定NO和细胞因子IL-6、TNF-α含量,采用RT-PCR方法测定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38MAPK/NF-κ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研究INP(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25、250、500 μg·mL-1)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炎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8(g︰mL)、提取温度 80.5 ℃、提取时间 1.9 h,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0.612±0.057)%。与模型组相比,INP中剂量组的NO、TNF-α含量显著降低,高剂量组非常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IL-6含量显著降低。INP中、高剂量组的IL-1β表达量均非常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TNF-α表达量非常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IL-6表达量显著降低。INP中、高剂量组的p-p38表达量分别非常、极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p-Jnk1/2表达量极显著降低,低、高剂量组的p-Erk1/2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高剂量组的p-p65表达量非常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的IκBα表达量均非常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的p-AKT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INP可减轻LPS诱导的细胞炎症损伤,将为粗毛纤孔菌多糖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李挺, 李燕祯, 李泰辉, 邓旺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竹荪(Phallus spp.)是我国常见食用菌,部分物种已实现规模化栽培。市场上销售的多数竹荪产品因外观与长裙竹荪(P. indusiatus)非常接近,被标注为“长裙竹荪”或“竹荪”。笔者采用形态鉴定方法,并基于ITS-LSU联合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多数市售竹荪产品为红托竹荪(P. rubrovolvatus)和棘托竹荪 (P. echinovolvatus),有些为白赭竹荪(P. cremeo-ochraceus),而长裙竹荪很可能在我国无自然分布。
  • 杨宝珠, 唐传红, 谭贻, 徐爱国, 张赫男, 冯杰, 吴友根,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灵芝(Ganoderma spp.)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灵芝三萜是其主要的活性代谢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等功能。笔者总结了灵芝三萜的分离纯化、结构、生物活性及高产三萜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灵芝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以期为灵芝三萜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李传华, 杨双双, 邓旺秋, 林群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发现的广义虫草据统计至少有299个,可形成子实体或棒束孢的种类至少有40个;虽然广义虫草物种在中国丰富多样,但只有4种可实现商业化栽培;系统总结可形成子实体或孢梗束的广义虫草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广义虫草在菌种、菌群复合群、驯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重点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广义虫草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