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 2021, 37(01):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屠均亮, 徐军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克隆灵芝 (Ganoderma lucidum) 钙调磷酸酶响应锌指转录因子 (calcineurin-responsive zinc 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CRZ1) 的完整cDNA序列,测序表明其全长为1077 bp。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后,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104。通过cNLS Mapper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第217~330个氨基酸为核定位信号区域。构建表达CRZ1-GFP融合蛋白的灵芝菌株,荧光检测发现,添加外源Ca2+,CRZ1-GFP融合蛋白聚集在灵芝菌丝体的细胞核内。对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crz1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从菌丝体到子实体的发育过程中,crz1的转录水平呈下降趋势。菌丝体、原基、子实体的crz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0.02,表明crz1可能参与灵芝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调控。
  • 杨占山, 汪滢, 龚明, 尚俊军, 唐利华, 尹昕, 李波, 李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挖掘,找到潜在的纤溶酶编码基因CmFbk2,该基因全长为1810 bp、编码53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该蛋白为典型的嗜热菌蛋白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突变菌株,分别对野生型菌株、突变菌株和回补菌株的表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突变菌株的产孢量下降,孢子萌发率和菌丝生长速度不受影响;进一步的表型分析显示,突变菌株在米饭培养基上只生长菌丝,不能形成正常形态的子实体,其回补菌株可以产生正常形态子实体;检测野生型菌株和突变菌株菌丝体、发酵液中的纤溶酶活性,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菌株中的纤溶酶活性明显下降,回补菌株中的纤溶酶活性减少50%。
  • 宋晓霞, 章炉军, 赵妍, 宋春艳, 李传华, 陈明杰, 谭琦, 黄建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香菇(Lentinula edodes)L808P65、EFISAAS5053P1和YAASM363P1原生质体单核菌丝体两两单单杂交,观察杂交过程中的菌落形态变化,利用ITS和rrnL部分序列分别鉴定双核菌丝体的细胞核和细胞质来源,以明确单单杂交过程中核迁移路径和细胞质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双亲菌落接触部位存在一条明显比周围菌丝体稀疏的分界线,3个亲本菌落的扩大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EFISAAS5053P1、L808P65和YAASM363P1,双亲菌落接触区域的分界线均向菌落扩大速度慢的亲本菌落弯曲,有的甚至在分界线两端生长出两个与亲本菌落存在分界线的扇形菌落;细胞核迁移起始于分界线,双亲的细胞核互相向对方菌落迁移,不同培养皿中核迁移速度最快的区域不同;除位于分界线上的双核菌丝体外,左边亲本菌落的双核菌丝体细胞质来源于左边亲本菌落,右边亲本菌落的双核菌丝体细胞质来源于右边亲本菌落。
  • 程慧娇, 张成花, 王刚正, 习平根, 邓旺秋, 李泰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克隆测序获得广东虫草(Tolypocladium guangdongense)PRO1(TgPRO1)序列并对其相关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定量PCR研究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以及菌丝体在不同光照(红光、绿光、蓝光、白光、黑暗)、温度处理下TgPRO1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gPRO1长度为2135 bp,含有一个内含子,其CDS全长为2010 bp,编码669个氨基酸。蛋白同源性分析表明TgPRO1蛋白序列与已报道的PRO1蛋白序列高度相似。TgPRO1启动子区包含茉莉酸甲酯、光、植物激素响应元件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与菌丝期比较,TgPRO1在原基期表达量最高;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时,黑暗条件TgPRO1表达量较高;与23 ℃处理3 h比较,17 ℃处理3 h时TgPRO1表达量显著上调。
  • 武晨剑, 袁学文, 宋淋浩, 常明昌, 刘靖宇, 邓冰, 孟俊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基因组和转录组的测序组装结果,选取13个内参基因(α-TUB、β-TUB、PGM、RPL19C、RPL6、CYC、18S rRNA、Vha68、ACT、GPD、PAS、TEF和VSN),通过设计跨内含子引物,分别对金针菇不同菌株(Fy331、Fw12、川金10、Fv296、金黄11和福建白金)菌丝和Fy331菌株不同发育阶段(菌丝、原基、幼嫩子实体和成熟子实体)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并采用ΔCt算法和NormFinder、BestKeeper、GeNorm等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表达稳定性分析,以期筛选出在不同菌株菌丝和不同发育阶段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Vha68、TEF和β-TUB基因在不同菌株菌丝中表达稳定;Vha68、ACTGPD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样品中表达稳定。综合评价与qRT-PCR验证分析结果显示,Vha68和TEFVha68和ACT分别适合作为金针菇不同菌株菌丝、不同发育阶段qRT-PCR检测基因表达的最佳内参基因。
  • 刘萍, 马渊浩, 赵永昌, 柴红梅, 李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人工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囊果YAASMYPL6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子囊果YAASMJN5,野生梯棱羊肚菌子囊果Zhao0001和黄色羊肚菌(Mes-19)子囊果YAASM43为材料,采用毛细管单孢分离法分离其子囊孢子获得单孢菌株,并通过基于交配型基因的分子标记方法鉴定单孢菌株的交配型。结果显示:4个样本群体中具有交配型基因MAT1-1-1和MAT1-2-1的单孢菌株比例为1∶1,3个子囊果的单孢菌株群体中检测到同时具有MAT1-1-1和MAT1-2-1的单孢菌株,且这样的菌株经过多次尖端菌丝传代培养后可获得仅有一种交配型基因的同核体菌株,证明单孢菌株群体中存在一定比率的异核体菌株。在YAASMYPL6、Zhao0001和YAASM43 3个样本群体内选择具有相同和不同交配型基因的单孢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发现对峙组合中表现营养体亲和的组合数量极少。性亲和但因营养体不亲和而表现出菌丝拮抗的现象,在已知食用担子菌的杂交育种中是否存在尚未被关注。
  • 乔燕楠, 林星雨, 高雅, 闫静, 张岚岚, 李南羿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gpd启动子驱动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双元表达载体,研究了受体材料、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AS)浓度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受体的转化效率有较大的差异;以直径2~4 cm的菌丝球为受体,当农杆菌菌液D600为0.2,侵染时间30 min,共培养AS浓度为200 μmol·L-1,共培养1 d时,获得抗性转化子的百分率最高,为56.8%。拟转化子的PCR鉴定和GUS(β-glucuronidase,GUS)染色验证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双孢蘑菇基因组并得到稳定表达。
  • 马银鹏, 戴肖东, 张丕奇, 王玉文, 张介驰, 冯丽荣, 汤华京, 于德水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沼渣栽培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的可行性,比较分析了沼渣、杂木屑、秸秆的物理性质、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通过在PDA培养基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1.25%、2.50%和5.00%的沼渣培养菌丝体,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再以不添加沼渣的配方为对照组,分别以添加8%、16%、24%、32%沼渣替代杂木屑为实验组栽培黑木耳,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和出芽率,统计单袋产量,采用感观评价法评价子实体质量,并测定子实体中Pb、Cd、Hg、As的含量。结果表明:沼渣和杂木屑的粒径大小和总孔隙度大致相同,但是在pH、电导率、含水量、容重、大孔隙度、小孔隙度和吸水力方面,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沼渣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其中Pb含量分别为杂木屑和秸秆的3.39倍和1.60倍,但是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标准要求;在PDA培养基中添加沼渣后黑木耳的菌丝生长速度均比对照组快,添加2.50%沼渣后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0.55±0.02)cm·d-1;培养料中添加8%和16%沼渣的配方的黑木耳出芽率、单袋产量和感官评价得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用于栽培黑木耳。因此,利用沼渣部分替代杂木屑栽培黑木耳是可行的。
  • 张健, 谷口武士, 徐明, 邹晓, 山中典和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盐碱培养条件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选取了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威氏盘菌(Wilcoxina mikolae)硬皮地星(Astraeus hygrometric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黏盖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点柄乳牛肝菌(S. granulatus)和棉革菌属(Tomentella sp.)菌株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碱性条件(pH为8、9和10)和不同盐胁迫条件(NaCl和CaCl2分别为0.1 mol·L-1和0.2 mol·L-1)的液体酵母浸膏葡萄糖培养基,pH 7为对照组,5个重复,经过42 d暗培养测定培养基的pH和菌丝体生物量。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对盐碱培养条件的耐受程度不同,适应盐碱培养条件最强的菌株为威氏盘菌,其次是棉革菌属;在pH 7时所有菌株均可生长;当pH 8时,仅威氏盘菌能够生长,菌丝体生物量为(2.883±0.396)mg·mL-1;威氏盘菌在0.1 mol·L-1和0.2 mol·L-1 CaCl2培养条件下也能够生长,菌丝体生物量分别为(5.300±0.371)mg·mL-1和(4.584±0.481)mg·mL-1;威氏盘菌在0.1 mol·L-1 NaCl培养条件下生长受到一定影响,菌丝体生物量为(1.581±0.520)mg·mL-1;在0.1 mol·L-1 CaCl2培养条件下棉革菌属生长受到明显影响,菌丝体生物量为(1.175±0.838)mg·mL-1;在0.1 mol·L-1 NaCl培养条件下棉革菌属能微弱生长,其菌丝体生物量为(0.077±0.053)mg·mL-1
  • 张梦萍, 贾凤兰, 张宝旭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灌胃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水提物(剂量分别为7、14、28 g·kg-1)和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水提物(剂量分别为8、16、24 g·kg-1),通过测定肝脏系数、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制备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研究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蒙古口蘑水提物低剂量组ALT含量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极显著降低;高剂量组LDH含量极显著降低。干巴菌水提物中、高剂量组ALT含量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LDH含量极显著降低。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各剂量组ALT和LDH含量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各剂量组的肝损伤程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轻。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和干巴菌水提物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陈一龙, 李卿, 陈仕江, 张德利, 罗昌树, 贺宗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对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菌柄和菌盖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色金针菇菌柄和菌盖代谢产物差异明显,得到8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L-瓜氨酸(L-citrulline)、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黄嘌呤(xanthosine)、2 ′-脱氧尿苷(2 ′-deoxyuridine)、吡哆醇(pyridoxine)、胸腺嘧啶(thymidine)、核糖胸腺嘧啶(ribothymidine)、烟酰胺(nicotinamide);根据保留时间、准分子离子、二级碎片裂解规律,再结合数据库信息,鉴定黄色金针菇中130种化合物,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33种、核苷酸及其衍生物34种、有机酸及脂类37种、糖醇类9种、生物碱类8种和其他化合物9种;呈味物质中,与菌柄比较,菌盖中水溶性糖醇含量较低,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较高。研究结果为黄色金针菇菌柄和菌盖代谢物差异、活性物质及呈味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 王金艳, 张劲松, 杨志空, 李明焱, 徐靖, 唐庆九, 李振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来源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孢子粉原料及产品的苦味进行感官评定和三萜含量测定,分析苦味与三萜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灵芝孢子粉原料及产品中三萜的含量存在差异,大部分孢子粉混悬液无法尝到苦味,当孢子粉混悬液中三萜的质量浓度超过其苦味阈值30 μg·mL-1时,就可以品尝到苦味;灵芝孢子粉的苦味与其所含的三萜含量呈正相关性,三萜含量越高孢子粉的苦味越强,提取浓缩可以提高孢子粉产品中的三萜含量,使其呈现苦味。
  • 吕锐玲, 熊慧婷, 叶子茂, 徐碧林, 蔡隆昌, 王政, 刘畅, 郑永良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感染褐斑病的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细菌菌株 PH-1,经过致病性测定、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确定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sp.)为糙皮侧耳褐斑病的病原菌;采用平板抑菌法研究大蒜(Allium sativum)、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和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粗提液对鞘氨醇杆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大蒜粗提液可以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生长。
  • 赵红炎, 刘俊杰, 骆昕, 曲绍轩, 李翠新, 马林, 林金盛, 李辉平, 蒋宁, 侯立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26±1)℃、相对湿度(80±5)%条件下,分别用10个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的麦粒菌种培养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测定腐食酪螨的卵孵化率、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和未成螨存活率。结果表明:腐食酪螨完成一代需要的历期为(10.64±0.25)~(13.66±0.36)d,在‘新科101’‘新平菇’菌种上的世代历期较长,卵孵化率较低,未成螨死亡率较高,表明‘新科101’和‘新平菇’具有较强的抵抗腐食酪螨虫害的能力。
  • 刘冬梅, 李俊生, 李熠, 王科, 杨瑞恒, 姚一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大型真菌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大型真菌多样性正受到过度采挖、栖息地遭破坏、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全球至少有36个国家开展了国家水平的大型真菌灭绝风险评估,并发布了官方红色名录。一些国家和组织机构基于红色名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大型真菌的保护与管理措施。笔者梳理了国际上大型真菌灭绝风险评估的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政策与行动计划、就地保护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并提出了我国大型真菌保护与管理对策。
  • 综述
  • 冯路路, 鄂恒超, 张艳梅, 李晓贝, 周昌艳, 赵晓燕, 任佳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麦角硫因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已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一些食用菌含有丰富的麦角硫因,笔者综述了食用菌中麦角硫因提取分离、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相关产品的深加工及利用提供参考。
  • 常婷婷, 赵妍, 杨焕玲, 宋晓霞, 余昌霞, 查磊, 董沁, 陈明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温度是影响食药用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高温胁迫已经严重阻碍食药用菌季节性种植、跨地域栽培以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通过对高温对食药用菌菌丝期、原基期以及出菇期的影响和对食药用菌高温胁迫应答途径以及提高菌丝耐热性的外源添加物进行归纳,以期为今后食药用菌耐高温育种工作以及耐高温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