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 2020, 36(0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刘伟, 蔡英丽, 何培新, 边银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集自不同地区的21份羊肚菌标本,包括3个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5个七妹羊肚菌(M. eximia)、10个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栽培出菇的子囊果,以及3个野生高羊肚菌(M. elata)的子囊果进行多批次组织分离,共计获得348份分离物。对这些分离物的交配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at1-1-1和Mat1-2-1两种交配型基因的检出率近似(Mat1-1-1∶Mat1-2-1=267∶278),其中153份(43.96%)分离物只检测到一种交配型基因,每种交配型基因缺失的概率相近,83份缺失交配型基因Mat1-1-1,占23.85%,70份缺失交配型基因Mat1-2-1,占20.11%。七妹羊肚菌19-37和19-43的分离物仅检测到交配型基因Mat1-2-1,而七妹羊肚菌19-44的分离物只检测到交配型基因Mat1-1-1。初步分析组织分离物的培养性状与交配型基因缺失的关联性,发现组织块萌发较慢、气生菌丝稀疏的分离物其交配型基因缺失的概率远高于萌发较快、菌丝浓密的分离物。
  • 冯云利, 方媛, 余金凤, 马明, 刘春丽, 杨珍福, 张俊波, 郭相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基因间隔序列(internal transcript space,ITS)分析中国12个不同地理居群的125份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分化程度和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125份样品中检测到32个单倍型,不同地理居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对应关系,二者无明显相关性;同一地理居群内单倍型多样性较高,核苷酸多样性较低;整体的遗传分化指数 Fst为0.59955,基因流Nm为0.17,这些结果表明125份灰肉红菇样品基因交流水平低,分化程度较高;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结果表明,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2%,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78%,因此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居群内部。
  • 吕阳, 贺晓飞, 王佩, 刘世玲, 韩少鹏, 曾弓剑, 周雁, 沈祥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CRISPR-associated)基因编辑技术,设计AbPPO4特异性导向RNA,构建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基因编辑载体pAbGEB1-AbPPO4,再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双孢蘑菇菌丝体建立基因编辑体系,观察菌丝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获得12株转化子,1号和7号的菌丝体中存在潮霉素抗性基因,且AbPPO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低,分别为0.28±0.04和0.47±0.02,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1号和7号转化子的菌丝体AbPPO4基因表达受到了抑制;与对照组相比,1号和7号转化子的菌丝体中AbPPO4基因均发生了突变,1号和7号分别产生了4 bp和11 bp的碱基缺失,证明设计的CRISPR/Cas9系统在双孢蘑菇内对AbPPO4基因成功地进行了编辑;同时发现AbPPO4基因突变后对双孢蘑菇菌丝体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 蔡英丽, 马晓龙, 路等学, 张亚, 刘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集自四川和重庆的4个野生羊肚菌(Morchella spp.)菌株进行组织分离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供试菌株均为羊肚菌属的Mel-21系统发育种。依据当前羊肚菌以外源营养袋提供营养的大田栽培模式,对其中2个分离菌株16-4J2和16-A1进行驯化,发现供试菌株的原基在地温约10 ℃时开始发生(数量均较少),形状短粗;成熟子囊果卵圆锥形至锥形,中等偏小,平均单菇重8~20 g;16-4J2和16-A1的平均产量分别为(82±10)g·m-2和(106±14)g·m-2,在当前栽培模式下,2个菌株均达不到商业化栽培的要求。
  • 刘国丽, 李红, 龚娜, 邓会超, 张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感染病害的卵孢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phanipes)子实体中获得1株真菌CG01,采用平板培养观察该菌的菌落及镜检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采用ITS、RPB1、RPB2及TEF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另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此外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 ℃)对该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是与Cladobotryum paravirescensC. asterophorum亲缘关系较近的葡枝霉属(Cladobotryum)真菌,病原菌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 ℃,本研究首次鉴定出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
  • 曲扬, 章炉军, 于海龙, 宋春艳, 张美彦, 谭琦, 尚晓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监测工厂化栽培模式下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棒和透气袋菌包CO2释放量,并比较了刺孔以及不同类型菌株(长菌龄、中高温型品种,短菌龄、高温型品种和中短菌龄、中低温型品种)对CO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菌棒比较,透气袋菌包的CO2释放总量在菌丝长满菌包时较高,但在90 d培养全过程中少15.92%。与未刺孔菌棒比较,刺孔菌棒CO2释放量、产量在栽培过程中分别增加9.60%、32.19%。与长菌龄菌株比较,短菌龄菌株CO2的释放量在1~30 d少35.10%,为67.31 g·kg-1;而在31~50 d、51~74 d分别多24.47%、65.60%,为64.97、74.24 g·kg-1。本研究的结果可为香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菌株选择以及环境参数的调控提供参考。
  • 刘静, 杨天伟, 何明霞, 方艺伟, 许欣景, 王文兵, 高锋, 张春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接种粉蚧(F)、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种(J)、粉蚧和暗褐网柄牛肝菌菌种(F+J)3种方法对菠萝蜜树、柚子树和凤凰木树3种植物的盆栽苗实施接种实验,以不接种作为对照处理(CK),探讨不同接种方法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法对虫瘿形成及出菇数量均有影响;F+J处理效果最好,在3种植物根部均形成菌腔虫瘿、感染率最高,暗褐网柄牛肝菌的出菇数量(接种90~150 d)最多。不同植物形成的菌腔虫瘿及出菇数量存在差异;与菠萝蜜树和柚子树相比,凤凰木树根形成的菌腔虫瘿数量最多(48个)、感染率最高(90%)、出菇数量最多(31个)。对植物生长而言,粉蚧虫的介入,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与J处理相比,F+J处理对凤凰木树、柚子树、菠萝蜜树3种植物的分枝数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蔡婧, 常堃, 边银丙, 肖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每立方米微生物菌落数量(colony-forming units,CFU)监测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工厂洁净区(冷却室和接种室)工作时段空气微生物浓度,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时空分布特点,根据监测数据计算空气微生物浓度的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结果表明,冷却室中,C2采样点的细菌浓度最大,各采样点的真菌浓度差异不显著;接种室中,B采样点的细菌浓度最大,G采样点的真菌浓度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确定冷却室空气微生物浓度的警戒限度、纠偏限度分别为16.67、33.34 CFU·m-3,接种室空气微生物浓度的警戒限度、纠偏限度分别为42.64、85.28 CFU·m-3。洁净区空气微生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差异不显著。冷却室的细菌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洁净区的真菌优势种群为青霉属和枝孢属,细菌优势种群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和黄杆菌属。本研究对于明确金针菇工厂的微生物污染来源、制定有效消毒措施并降低污染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 王然, 徐章逸, 李佳玥, 王健菁, 边银丙, 陈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10个菌株发酵菌丝体的生物量、多糖、黄酮、三萜及多酚含量,并比较其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分析活性成分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SH06发酵菌丝体的黄酮和多酚含量较高,抗氧化能力较强,且黄酮含量与3个抗氧化指标显著相关,表明黄酮是桑树桑黄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比较了萘乙酸(NAA)、细胞分裂素(6-BA)、3吲哚乙酸(IAA)、水杨酸(SA)、脱落酸(ABA)这5种植物激素对菌株SH06液体发酵的影响,发现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0 mg·L-1 6-BA可将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内黄酮含量分别提高1.38和1.76倍。
  • 程野, 王一菲, 周丽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冬生多孔菌(Polyporus brumalis)液体培养过程中的菌丝体生物量,发酵液中乙醇沉淀物、多酚、黄酮及抗坏血酸含量,发酵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以及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分析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4 d的培养过程中,菌丝体生物量以及发酵液中的乙醇沉淀物、多酚、黄酮含量分别在第8、14、10、8天达到最大值(7.14±1.30)g·L-1、(4.03±0.06)μg·mL-1、(59.10±3.80)μg·mL-1、(0.94±0.05)mg·mL-1;发酵液不具有铁离子还原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以及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均较强;多酚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抗坏血酸含量与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冬生多孔菌发酵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杨德, 薛淑静, 邱建辉, 李露, 卢琪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辐照后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的复水性、硬度以及多糖黏度,观察其核磁共振谱图、显微结构、红外光谱图,研究钴60辐照对黑木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的辐照剂量范围内,辐照剂量越大黑木耳吸水量越大,复水后的硬度越小,10 kGy处理的黑木耳吸水量、复水后硬度分别是未辐照黑木耳的1.6倍、11%;低场核磁共振谱图分析结果显示,辐照黑木耳复水后,水分自由度增大,束缚水比例降低,结合水和自由水比例增加;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辐照黑木耳复水后中间层断裂,菌丝排列无序,致密层变薄,亚致密层变厚;与对照相比,辐照黑木耳的红外吸收特征峰的峰形基本没有变化,辐照剂量小于3 kGy时,峰强度的变化不明显,辐照剂量大于5 kGy时,峰强度降低,峰位置偏移;黑木耳多糖溶液的黏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下降。
  • 齐君蔚, 陈艳华, 陈恒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濒危物种裂盖马鞍菌(Helvella leucopus)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TRIZ)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到濒危成因并给出解决方案。结果表明:河水流量和气温变化不可控因素导致裂盖马鞍菌的生境脆弱,监测信息缺乏造成人为保护力度不足,生物信息数量不足造成人工驯化难度过度是导致裂盖马鞍菌濒危的原因。因此需要新疆当地政府、企业和菌物学家通力协作,利用水利工程合理调度塔里木河和叶尔羌河流域的水资源,建立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信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尽早实现裂盖马鞍菌人工驯化与栽培,实现源头治理,以期为其原产地保护和科学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综述
  • 陈艳芳, 鲍大鹏, 陈洪雨, 吴莹莹, 王莹, 万佳宁, 赵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食用菌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具有较高的研发价值,但其品质尚未得到系统评价;阐述食品中蛋白质品质的评价方法(生物学评价方法、非生物学评价方法、基于消化率和必需氨基酸组成的综合性评价方法),探讨各方法在食用菌蛋白质营养评价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不同的氨基酸营养量化方法和消化吸收模型,为合理评估和发掘食用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提供参考。
  • 徐柳倩, 吴丹丹, 刘月, 何英英, 刘树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从天然活性物质中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且毒副作用小的活性成分,探索其作用机制是开发新的潜在抗肿瘤药物的有效途径。笔者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方面综述了食药用真菌中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总结了已应用于临床研究的食药用真菌活性成分,对开发来源于食药用真菌的抗肿瘤药物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药用真菌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陈晓光, 刘远超, 梁晓薇, 谢意珍, 吴清平, 胡惠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食药用菌数据库中菌种数据库、分子生物学数据库、文献信息资源库的基本情况。目前食药用菌数据库以菌种保藏、基因数据为主体,需要进一步加强菌种、分子生物学数据的积累以及综合性数据库的建设,为食药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 曹满堂, 李宾, 李宏, 方昌春, 何培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蛛网病是由枝葡霉属(Cladobotryum)真菌引起的食用菌病害,其有性型为菌寄生属(Hypomyces)真菌;该病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综述蛛网病病原菌、症状、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蛛网病及相关病原菌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