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 2020, 36(02):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宋晓霞, 章炉军, 宋春艳, 赵妍, 费如桂, 谭琦, 陈明杰, 王倩, 查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单杂交和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将香菇(<i>Lentinula edodes</i>)栽培菌株L808的原生质体单核体的细胞核分别导入含有基因型A2和B的原生质体单核体细胞质中,构建了L808-A2和L808-B菌株,以探讨异源细胞质对香菇栽培菌株L808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L808B在PDA培养基平板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较慢,与L808和L808-A2相比,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与L808的子实体相比,L808-A2和L808-B的菌盖和菌柄直径、菌盖厚度以及菌盖和菌柄重量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但菌褶宽度以及菌盖和菌柄硬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808两潮子实体的总产量为18112.72 g,L808-A2为17180.10 g,L808-B为22882.77 g。

  • 宋淋浩, 卫银, 武晨剑, 常明昌, 孟俊龙, 刘靖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单核菌株Y33和白色金针菇单核菌株W8为供试菌株,采用双向核迁移技术,获得一对具有相同细胞核、不同细胞质的双核菌株Y8-33和W8-33(简称异质双核菌株)。采用菌落形态观察、显微镜检查与分子标记对这两个双核菌株进行验证分析,并以菌株W8-33菌丝样品为对照,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金针菇异质双核菌株菌丝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异质双核菌株Y8-33和W8-33菌丝均具有锁状联合结构,在菌落形态上呈现明显差异,但ISSR分子标记的PCR扩增产物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Y833菌丝样品中共鉴定出17个差异蛋白,包括8个上调蛋白、9个下调蛋白;其中,14-3-3蛋白、微管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RF/SAR蛋白家族以及热激蛋白HSP90、HSP70和HSS1差异蛋白可能在由于受体细胞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细胞质环境下,对金针菇的生长生理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 尚俊军, 汪滢, 龚明, 杨瑞恒, 唐利华, 万佳宁, 李焱, 茅文俊, 本田与一, 鲍大鹏, 李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双核菌株‘杏韩’及其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181’和‘183’菌丝的小RNA文库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获得的高质量reads与Rfam数据库和刺芹侧耳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比对,发现来源于rRNA、tRNA、snRNA和snoRNA等非编码RNA的reads占47.4%,来源于mRNA降解的reads占15.5%。将剩余的37.1% reads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发现946条小RNA匹配数据库中其他物种的成熟miRNA。进一步对这些小RNA在单核菌株和双核菌株中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发现双核菌株中高表达量的小RNA比单核菌株中多19.4%。单核和双核菌株差异表达小RNA分析结果显示,单核菌株中只有39条小RNA表达量上调,而双核菌株中有196条小RNA表达量上调。
  • 蒋佩钰, 尚晓冬, 宋春艳, 徐珍, 于海龙, 李巧珍, 章炉军, 谭琦, 王瑞娟, 刘建雨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编码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赖氨酸合成途径中最后一个酶——酵母氨酸脱氢酶(saccharopine dehydrogenase,SDH)的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SDH含有低温应答元件。研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 ℃)对金针菇菌丝体赖氨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和赖氨酸合成的影响,以及在15 ℃条件下处理不同时间(0、2、4、6、8、10、12 h)对SDH表达及赖氨酸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处理后,HCS、HIDH在15、20 ℃时的表达量增加;AAT1和AAT2在10、15、20 ℃时的表达量增加,且在20 ℃时的表达量较高;AAR、SDR在20 ℃时的表达量增加;SDH在15 ℃时的表达量最高;赖氨酸含量在15 ℃时较高。菌丝体经过15 ℃处理不同时间后,6、12 h处理的SDH表达量均较高,6 h 处理的赖氨酸含量较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低温会影响金针菇菌丝体赖氨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赖氨酸合成,可为研究金针菇赖氨酸的合成机制提供参考。
  • 谢红艳, 王艳, 万鲁长, 黄春燕, 韩建东, 李瑾, 姚强, 杨鹏, 宫志远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野生菌株梯灰1号和栽培菌株庆灰151为亲本,各取10个孢子单核体单单杂交,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锁状联合结构及通过与亲本的拮抗实验最终获得65个杂交子。选取23个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杂交子进行小试初筛栽培实验,并采用ISSR和SRAP分子标记对筛选出的优良杂交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鲁灰86子实体颜色较深、朵型较大、菌管较短,产量分别比亲本梯灰1号和庆灰151提高了74.47%和20.53%,生物学转化率大于50%,且子实体中多糖含量较高;鲁灰86与两亲本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是具有推广潜力的优质高产菌株。
  • 张正伟, 王然, 但冬梅, 雷于国, 边银丙, 万田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香菇(Lentinula edodes)春季栽培模式下,以‘香9608’、‘庆元9015’和‘香908’为供试品种,在培养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当培养料中硒含量为30 mg·kg-1时,‘香9608’的富硒能力明显高于‘庆元9015’和‘香908’。以‘香9608’为供试品种进行实验,当培养料中硒添加量为0~60 mg·kg-1时,随培养料中硒含量的增加,菌盖中总硒含量也增加;当培养料中硒添加量≤8 mg·kg-1时,菌盖中总硒含量与培养料中硒含量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1),且子实体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子实体各个部位的总硒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菌褶>菌盖>菌柄;当培养料中硒添加量为0~1 mg·kg-1时,随培养料中硒含量增加,菌盖和菌柄中有机硒占总硒的比例降低;当培养料中硒添加量为1~4 mg·kg-1时,菌盖和菌柄中有机硒占总硒的比例分别保持在57.48%~62.73%和40.63%~46.10%。用富硒米糠替代常规栽培料中的麸皮栽培‘香9608’,菌盖和菌柄中总硒含量随着富硒米糠添加比例的增加而上升。
  • 李治平, 余昌霞, 任畇霏, 陈明杰, 查磊, 杨焕玲, 宋晓霞, 赵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的菌丝体在37 ℃条件下分别处理0、6、12、18、24 h,其中以0 h为对照组,采用GC-MS分析测定菌丝体中的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热胁迫后,皱环球盖菇菌丝体的脂肪酸总含量有所增加,但种类无变化,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6 h时达到最大值,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明显增加,棕榈酸含量最高,且其在24 h时占饱和脂肪酸的百分比达到最大,为76.3%,高于0 h时的69.5%,而亚油酸在0 h时占不饱和脂肪酸中的百分比最大,为91.8%。通过对比热胁迫前后菌丝体中的脂肪酸含量及其种类变化,有助于了解皱环球盖菇的抗高温胁迫机制。
  • 王洪发, 刘颖, 王玉悦, 包海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注射环磷酰胺(80 mg·kg-1)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分别灌胃给药小鼠硬毛粗盖孔菌(Funalia trogii)子实体石油醚、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分别为20、10、5 mg·kg-1)以及水提取物(高、中、低剂量分别为150、75、37.5 mg·kg-1),通过测定脏器指数,观察HE染色切片和免疫组化切片,测定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溶血素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研究其对小鼠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水提取物高剂量组的胸腺、肝脏指数极显著增高,脾脏指数显著增高;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的脾脏、肝脏指数极显著增高。水提取物高剂量组血清细胞因子IL-2、IL-4的分泌量极显著增加。水提取物高剂量组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阳性组;水提取物高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显著增加;乙酸乙酯、水提取物高剂量组的总抗氧化能力极显著增强。水提取物各组的胸腺、脾脏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表明硬毛粗盖孔菌子实体提取物能够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杨妍, 唐传红, 贾薇, 冯娜, 唐庆九, 刘艳芳, 杨焱, 吴迪, 汪雯翰,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64株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醇提物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活性和三萜指纹图谱,采用遗传算法筛选其指纹图谱中的26个共有峰,并标定出其中15个特征峰,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指纹图谱中26个三萜峰与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进行关联分析,建立了赤芝子实体三萜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谱效关系方程。在赤芝子实体醇提物三萜指纹图谱的26个共有峰中,峰S1、S4、S9、S10和S26的峰面积与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峰S3、S11、S15、S18、S19、S22和S25的峰面积与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测定鉴定出的15个峰对应的三萜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发现与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的三萜化合物灵芝酸C2(S4)、灵芝酸B(S9)、灵芝酸LM2(S10)、灵芝醛A(S26)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三萜化合物,与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的三萜化合物灵芝酮三醇(S18)、灵芝萜酮二醇(S22)无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另外,利用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一步验证灵芝酸C2、灵芝酸B、灵芝酸LM2、灵芝醛A和灵芝萜酮二醇在细胞水平的抗氧化活性,发现灵芝酸C2、灵芝酸B、灵芝酸LM2、灵芝醛A具有明显的保护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活性,而灵芝萜酮二醇对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无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赤芝子实体三萜类化合物抗氧化谱效关系方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较全面地反应赤芝子实体醇提物中不同三萜化合物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可快速锁定有效成分以指导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工作。此外,该方法也为赤芝子实体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有效和准确的方法。
  • 岳亚文, 田振, 张劲松, 王晨光, 韩伟, 唐庆九, 冯娜, 周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沪农灵芝(Ganoderma lucidum)1号子实体为原料,经过87%乙醇提取、D101大孔树脂富集、乙醇梯度洗脱获得弱极性三萜组分。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V∶V∶V∶V=5∶6∶5∶5)为溶剂体系,对该三萜组分中灵芝酮三醇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在转速900 r·min-1、流速3 mL·min-1条件下,一次上样400 mg灵芝弱极性三萜组分,可得到纯度为91.6%的灵芝酮三醇26.8 mg。
  • 潘江安, 唐庆九, 冯娜, 唐传红, 王金艳, 刘艳芳, 袁峰, 徐国华, 颜梦秋, 谭贻, 张劲松, 周帅, 冯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 L发酵罐考察不同pH发酵条件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丝体生长和灵芝胞内三萜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5条件下,菌丝体干重和胞内三萜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2.31 g·L-1和237.91 mg·L-1。根据不同pH条件下,灵芝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的比生长速率、三萜比合成速率的变化,提出四阶段pH控制策略:0~26 h pH自然,26~36 h pH4.0,36~81 h pH4.5,81~168 h pH5.0,在此条件下,在3 L发酵罐中发酵,灵芝的菌丝体干重为14.18 g·L-1,比对照(pH自然)和pH4.5时分别提高59.15%和15.19%,灵芝胞内三萜含量279.59 mg·L-1,比对照和pH4.5时分别提高47.72%和17.52%;在50 L发酵罐中进行发酵验证,菌丝体干重和灵芝胞内三萜含量分别为13.54 g·L-1和256.97 mg·L-1。本研究的四阶段pH控制策略可较大幅度提高灵芝胞内三萜产量,且该发酵工艺操作简单易行,可为利用规模化深层发酵技术生产灵芝胞内三萜提供有益的参考。
  • 武揆, 吴刚, 杨祝良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个物种新组合:红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ubrus。另外经形态比对研究发现,日本研究者曾经发表的Boletus kermesinus其实为红黄肉牛肝菌的一个异名。
  • 范琪, 王元兵, 汤德相, 王垚, 徐志鸿, 虞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清昆明野鸭湖森林公园虫草物种多样性,笔者于2017~2019年在该公园进行多次虫草资源调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基于α多样性分析揭示虫草物种多样性特征,共获得839份样本,隶属于3科8属27种,包含潜在新物种13个。结果表明,昆明野鸭湖森林公园虫草物种多样性丰富,优势属种现象明显,优势属为和虫草属(Cordyceps)和线虫草属(Ophiocordyceps),优势种为垂头虫草(Ophiocordyceps nutans)。虫草寄主涉及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等足目(Isopoda)和蜘蛛目(Araneae)动物。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云南丰富的虫草资源和虫草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 综述
  • 李熠, 范黎, 王科, 宋曼殳, 王新存, 庄文颖, 姚一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块菌(true truffle)是一类重要的大型子囊菌,很多物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受到全世界关注。中国的块菌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丰富,但近年来受过度采挖、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块菌资源面临着较大威胁。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基础上,对块菌科5个受威胁物种巨孢奇块菌(Paradoxa gigantospora)、会东块菌(Tuber huidongense)、印度块菌(T. indicum)、攀枝花块菌(T. panzhihuanense)和中华夏块菌(T. sinoaestivum)的形态学特征、分布及资源现状等进行介绍,同时提供19个近危物种的简要信息,并分析该类群目前的受威胁和保护现状,作为对大型真菌红色名录的必要补充。鉴于现实的状况,建议对我国的块菌资源开展全面调查研究,选定监测点监测种群动态,以保护这一类重要的菌物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吴莹莹, 高利慧, 康前进, 鲍大鹏, 王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真菌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是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来源,其中许多种类有着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含氮杂环化合物是天然产物的一个重要家族,目前已有多种分离自大型真菌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被证明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对近十年来文献报道的大型真菌来源含氮杂环化合物(吲哚类、吡啶类、吡咯类、核苷类和环肽类)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为开发高附加值的大型真菌品种及其深加工产品,深入发掘大型真菌来源的天然药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