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张美彦, 宋春艳, 于海龙, 谭琦, 徐珍, 王瑞娟, 章炉军, 尚晓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食用菌的交配型鉴定通常采用单核体两两交配后镜检观察锁状联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量大,耗时长且易产生人为误检。本研究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申香215”为例,通过对需鉴定交配型的单核体的双核体亲本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双核体交配型A和B因子区域的序列比对信息,对交配型因子等位基因内部的SNP位点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合适位点设计引物,采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技术,根据扩增结果可快速确定单核体的交配型并排除双核体和杂合体。用该方法鉴定香菇单核体的交配型,提高了鉴定效率和准确率,该方法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手段,为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 刘建雨, 蒋佩钰, 王瑞娟, 徐珍, 张丹, 宋春艳, 于海龙, 章炉军, 张美彦, 谭琦, 李巧珍, 尚晓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不同浓度的α-酮戊二酸处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Dan3菌丝,结果显示低浓度α-酮戊二酸(1~5 mmol/L)促进菌丝生长,高浓度α-酮戊二酸(10~20 mmol/L)抑制其生长。金针菇赖氨酸合成途径中有3个基因(HCS、HIDH以及SDH)的表达模式呈α-酮戊二酸低浓度促进表达,而高浓度抑制表达;另有4个基因(HAH、AAR、AAT2和SDR)在添加α-酮戊二酸后表达量下降。金针菇菌丝中赖氨酸含量也显示出被低浓度α-酮戊二酸促进而被高浓度抑制的现象,2.5 mmol/L是诱导赖氨酸合成的最佳浓度。
  • 药欣荣, 高巍, 张金霞, 常明昌, 黄晨阳, 邬向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CCMSSC00389为材料,研究高温胁迫(40 ℃、120 min)下钙离子的响应及其对热激蛋白的调控。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胞内钙离子螯合剂、胞外钙离子螯合剂、钙调蛋白抑制剂、质膜钙通道抑制剂、三磷酸肌醇受体拮抗剂,利用钙离子特异性荧光探针检测菌丝体胞内钙离子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热激蛋白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促进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增加Hsp60、Grp78、Hsp90、Hsp104等4种热激蛋白的基因表达量;培养基中添加钙离子螯合剂或抑制剂会降低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这些热激蛋白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会诱导糙皮侧耳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参与信号转导,从而调控热激蛋白的表达来缓解高温胁迫引起的伤害。
  • 李晓, 钱可晴, 徐安然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收集到的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白色变异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和栽培,选择性状理想的纯白色菌株,收集孢子,经自交纯合,获得稳定遗传的纯白色黑木耳菌株JAUHW591。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为黑木耳的白色变种。实验表明,JAUHW591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培养温度为25~28 ℃,最适pH为6.5。生产实验结果表明:新品种JAUHW591的平均产量为每袋干重53.5 g,较对照平均增产7.1%,具有较明显的商品优势和栽培价值。
  • 章炉军, 尚晓冬, 王瑞娟, 张美彦, 徐珍, 谭琦, 于海龙, 宋春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质量(2000、2200、2400、2600 g和2800 g)香菇(Lentinula edodes)压块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二次培养阶段压块内温度、水分及pH变化,结合出菇农艺性状,探讨压块质量对二次培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压块内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升高并于菌丝恢复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后降低,再升高并于菌丝恢复培养第6天达到次峰值,然后再下降至高于培养房温度1~2 ℃后稳定;各处理压块质量均呈下降趋势,绝对失重量随压块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含水量变化总体趋势为先降后升再降,于菌丝恢复培养第6天后相对平稳;各处理菌块内pH均先急剧下降至3.33左右,再缓慢上升,之后保持在3.6~3.9;子实体产量、采收期随着菌块质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其中2000 g压块质量处理,与其它4个处理相比,压块内温度较低,含水量较高,pH下降后回升较快,两潮总生物学效率较高(51.7%),菇型较大,采收期较短。
  • 余昌霞, 赵妍, 陈明杰, 汪虹, 李正鹏, 潘桂芳, 冯爱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分析稻草、废棉、棉籽壳、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菌渣、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渣5种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评价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草菇子实体总体风味的贡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香气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香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数(general evaluation indexes, GEI)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进行评价,采用感官评定法验证分析草菇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中共检测出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有的化合物为26种,主要是芳香族和烯烃类、醛类化合物,其次是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异戊醛、己醛、1-辛烯-3-醇、甲硫醇、2-戊基呋喃、二甲基硫醚对草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差异显著,用刺芹侧耳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优,金针菇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差,感官评定结果与构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结果一致。
  • 陈辉, 王倩, 汪虹, 赵静, 郝海波, 隽加香, 陈明杰, 张津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玉米芯含量不同对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培养料中木质素酶和纤维素酶以及子实体产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设置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分别为10%、30%、50%和70%,在菌丝生长满袋后(菌丝期)和子实体期(第4潮耳出菇期)分别从菌袋的上中下3个部位取培养料混合,测定酶活及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采收子实体统计4潮菇的产量并测定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菌丝期,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70%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当玉米芯含量为50%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漆酶活性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羧甲基纤维素酶在4个配方中活性均较高,其中当玉米芯含量为30%时酶活性最高;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升高,β-1,3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玉米芯含量为50%时酶活性达到最高。在子实体期,除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外,其余几种酶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活性的变化规律均与菌丝期不同。在菌丝期,随玉米芯含量增加,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含量逐渐减少,纤维素含量逐渐增加;在子实体期,随玉米芯含量增加,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均先减少后增加,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含量最低。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子实体每袋总单产和总产量均最高;当玉米芯含量为30%时,子实体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最高,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因此培养料中添加玉米芯可以提高与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相关的酶活性,但是不同的酶在不同含量玉米芯的培养料中分泌规律存在差异。
  • 王瑞娟, 万佳宁, 龚明, 茅文俊, 汪莹, 唐利华, 尚俊军, 杨慧, 鲍大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改良石蜡切片法制备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子实体不同发育时期的切片,观察其菌褶和菌柄的细胞结构。结果表明,以柠檬烯为透明剂,金针菇子实体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无皱缩。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金针菇子实体组织切片发现,金针菇原基内部有呈菌丝无规则扭结状态的菌盖结构,随着子实体不断发育,菌盖下端有菌褶结构分化,随后菌柄结构随菌盖发育而进一步分化,菌柄组织细胞状纵向紧密排列,横切面有维管束状细胞呈外紧密内疏松状排列且其间有孔洞出现,菌褶菌髓部呈菌丝与球泡状细胞共同存在的异型分布结构。
  • 耿雪冉, 张巧毅, 常明昌, 徐丽婧, 程艳芬, 王贺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依次采用离子交换层析(DEAECellulose、CMCellulose和SPSepharose)和凝胶过滤层析(Superdex 75 HR10/300 GL)从三色雷蘑(Leucopaxillus tricolor)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RNase)。该酶比活为1406 U/mg,纯化倍数为154,通过HPLCLTQOrbitrap测序得到4条肽段序列,分别为DMAVSYLSR、IGLSSIPR、ILGRFVVDTYK和SGKANAATPK。该核糖核酸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最适反应pH为 9.0,最适反应温度为40 ℃,热稳定性高,80 ℃孵育1 h后能保持90%以上的活性:Cu2+、Ca2+、Mn2+、Cd2+和Al3 +在1.25~10 mmol/L浓度下对该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变强;Fe2+在1.25~5 mmol/L的浓度下,Pb2+、Zn2+、Mg2+、Hg2+、Fe3+在1.25~2.5 mmol/L的浓度下对该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
  • 周靖, 吐尔尼散·吐地, 张忠, 张冕, 刘艳芳, 周帅, 王晨光, 唐庆九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19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虫草素的解吸附率并联用KB2微球柱层析法优选出一种简单快捷分离纯化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培养基中虫草素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经大孔吸附树脂XDA8D吸附后,再用体积分数30%的乙醇解吸附,虫草素纯度从原料中的0.4%达到了10.53%;联用KB2微球柱层析法分离虫草素,可将纯度提升至66.94%,其优化后的参数为:上样流速1.0 mL/min,上样浓度0.5 mg/mL, 用300 mL(2VB)水和体积分数10%的乙醇450 mL(3VB)除杂,30%乙醇1500 mL(10VB)洗脱得到虫草素。
  • 李丹, 苏冀彦, 苏璐, 焦春伟, 周欣欣, 杨小兵, 谢意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喂食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小鼠血清对脾淋巴细胞的影响。将2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两组。蛹虫草组用蛹虫草水提物(10 mL/kg·d),对照组用等体积纯净水,连续灌胃30 d。收集上述两组小鼠血清,通过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检测不同浓度(5%、10%、20%)血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CD3+)、B细胞(CD19+)、辅助性T细胞(helper T,Th)(CD3+CD4+)、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Tc)(CD3+CD8+)在淋巴细胞中所占百分比,以及细胞表面共刺激因子CD28和早期活化蛋白CD69的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WTBZ〗γ〖WTB1〗(interferon〖WTBZ〗γ〖WTB1〗,IFN〖WTBZ〗γ〖WTB1〗)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培养基中添加10%和20%喂食蛹虫草的小鼠血清可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分别为(105.25±2.40)%和(134.54±5.99)%;喂食蛹虫草的小鼠血清可明显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中T细胞和B细胞的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和20%喂食蛹虫草的小鼠血清使T细胞在淋巴细胞总数中的百分比分别提高了(3.00±0.20)%和(7.20±0.21)%,添加20%喂食蛹虫草的小鼠血清使B细胞的百分比提高了(8.53±0.25)%;喂食蛹虫草的小鼠血清可促进Th细胞、Tc细胞分化,上调T细胞及其亚群中CD28分子的表达,提高T细胞和B细胞中CD69分子的表达,促进淋巴细胞活化,还可显著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免疫调节因子IFN〖WTBZ〗γ〖WTB1〗和IL2的表达;添加20%喂食蛹虫草的小鼠血清IFN〖WTBZ〗γ〖WTB1〗表达量为(101.92±12.76)ng/L,添加10%和20%喂食蛹虫草的小鼠血清IL2表达量分别为(369.56±30.98)ng/L 和(417.69±15.94)ng/L。
  • 李春霞, 杨红澎, 黄亮, 班立桐, 孙宁, 王玉, 赵振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细胞经紫外辐射和过氧化氢溶液处理后的存活率为指标,考察苇蘑(Hygrophoropsis sp.)子实体提取物的抗辐射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在紫外辐射120 s的条件下,苇蘑子实体乙醇提取物添加量为4%时,酿酒酵母细胞的存活率可达54.1%,添加4%苇蘑子实体水提取物后,酿酒酵母细胞存活率为43.9%;对照组(不添加苇蘑子实体提取物)的存活率为4.6%;在140 mmol/L过氧化氢溶液处理下,苇蘑子实体水提取物浓度在0.5%~2.5%时,酿酒酵母细胞存活率从11.4%增加到47.4%;而苇蘑子实体水提取物浓度超过2.5%时,细胞存活率反而降低。在相同的过氧化氢处理时间下,添加1%苇蘑子实体提取物后,酿酒酵母细胞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龙云凤, 吴莹莹, 贾〓薇, 杨海芮, 白〓旭, 张劲松, 杨〓焱, 张赫男, 栾〓军, 高〓玲, 王毅谦, 汪雯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细胞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alamarBlue TM细胞活力测定实验评价樟芝皿培菌丝体醇提物石油醚萃取相和氯仿萃取相对SPCA-1非小细胞肺癌的体外抑制作用,并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PI(propidium iodide)双染测定细胞早期凋亡率、流式细胞术2〖HT《Times New Roman》〗 ′〖HT#〗〖WTB1〗,7〖HT《Times New Roman》〗 ′〖HT#〗〖WTB1〗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2〖HT《Times New Roman》〗 ′〖HT#〗〖WTB1〗,7〖HT《Times New Roman》〗 ′〖HT#〗〖WTB1〗dichlorofluorescindiacetate,H2DCFDA)单染测定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释放量、流式细胞术PI单染测定细胞周期变化和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p53和PARP的表达,探讨樟芝皿培菌丝体醇提物石油醚萃取相和氯仿萃取相抑制SPCA1增殖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樟芝皿培菌丝体醇提物石油醚萃取相和氯仿萃取相均能抑制SPCA1细胞克隆的形成、迁移和增殖,石油醚萃取相的活性明显好于氯仿萃取相;石油醚萃取相通过促进SPCA1释放ROS来诱发线粒体依赖性早期凋亡的发生,并使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p53表达上升,同时抑制蛋白PARP表达,从而发挥其抑制SPCA1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而氯仿萃取相主要通过将SPCA1细胞阻滞在S期抑制其增殖。
  • 李佳梅, 刘培贵, 乔〓鹏, 唐燕静, 李〓杨, 陈〓娟, 郭顺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和辽宁省采集的块菌属(Tuber)标本。结果表明:该“黑块菌”在形态特征上与印度块菌(T.indicum)较为相近,在系统发育树上均位于印度块菌复合群所在的分支,但采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市的样品分别位于不同的亚分支,辽宁省朝阳市的样品与齐齐哈尔地区的样品亲缘关系更近。结合宿主植物与地理位置等数据,本文将其定义为印度块菌的不同地理生态型。本研究是印度块菌在黑龙江省的首次发现,拓宽了对印度块菌资源分布范围的认识,对深入研究块菌属生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型及指导菌根合成、人工种植均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
  • 王庆莉, 韩玉江, 冯〓超, 陈〓慧, 张利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分布在石渠草原或高山草甸植被中稀缺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分布适宜性需要调查分析。根据石渠县黄绿卷毛菇产区的生态环境,以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为主要区划指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法绘制适宜性分布图。结果表明:石渠黄绿卷毛菇主要生长在扎曲河流域的高山草甸中,分布区呈零星片状或块状,不适宜区主要为北部高原和高平原,南部通天河左岸高山;石渠黄绿卷毛菇适宜区海拔为4000~4300 m,年平均气温为-1~2 ℃,年降水量为500~700 mm,这3个指标能客观反映该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预测结果与石渠各乡镇的调查结果及其产量基本一致。
  • 赵〓慧, 刘靖宇, 常明昌, 孟俊龙, 张明亮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斑病是严重影响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产量和品质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本研究从山西省糙皮侧耳生产区采集的黄斑病样品中分离到病原菌菌株HB1,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分子鉴定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并研究了醋酸杆菌菌株BA15发酵液对该病原菌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与公认的糙皮侧耳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不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醋酸杆菌BA15发酵液对HB1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糙皮侧耳黄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 综述
  • 徐瑞平, 周〓雁, 边银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型真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但大部分大型真菌缺乏高效的遗传操作系统,极大地影响了功能基因功能分析及遗传改良研究。近年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笔者概述了CRISPR/Cas系统的结构类型及CRISPR/Cas9系统作用机理,介绍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大型真菌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Cas9和sgRNA的表达、遗传转化策略、靶位点选择等影响编辑效率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旨在为该技术在大型真菌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JP〗
  • 刘〓伟, 蔡英丽, 何培新, 马晓龙, 边银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羊肚菌(Morchella spp.)因其开放粗犷的栽培模式以及特殊的子囊果结构,容易招致多种害虫和环境中微生物的侵袭。认识和了解羊肚菌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规律是防治的前提。基于羊肚菌栽培的田间调查和病虫害研究,结合其它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控策略,描述了羊肚菌栽培中常见的虫害(蜗牛、蛞蝓、跳虫、蚊蝇、蛾类幼虫、马陆和甲螨)、两种细菌性病害(软腐病和红体病)和3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spora longispora)、镰刀菌(Fusarium spp.)和蛛网病]的为害特征和发病规律,并提出了防控这些病虫害的措施:羊肚菌栽培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预处理,通过施加石灰、曝晒、焖棚、水淹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虫害基数;对正在发生的病虫害,可通过诱捕和病原物隔离的方法进行防控;在整个栽培过程中,要结合羊肚菌的生活习性,营造最适宜羊肚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通过提高羊肚菌的“自身健康”来增强其抗性。〖JP〗
  • 赵晓燕, 陈〓磊, 李晓贝, 董〓慧, 白〓冰, 周昌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重金属检测技术、迁移机理和特性、风险评价和防控技术方面对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有效监管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黄罗冬, 马玉凤, 王〓玥, 曼孜拉木·扎曼, 索菲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细虫草(Ophiocordyceps gracilis)是一种虫生真菌,为传统的哈萨克民族药,一直以来被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使用,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本文从分布、生境、形态特征、系统发育分类、生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人工培养菌丝体及寄主昆虫等方面对细虫草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细虫草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