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章炉军, 高成, 于海龙, 宋春艳, 尚晓冬, 谭琦, 王瑞娟, 张美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沪香F2"为亲本,构建F2代群体,测定85个F2代菌株在PDA平板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菌包中的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形成时间、出菇周期、菌盖直径、菌柄直径、菌柄长度、单包产量、单包菇数等农艺性状,利用筛选获得的32对具多态性的SSR引物对F2代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共扩增出93个多态性条带,将观测的9个农艺性状与这93个SSR标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26个标记能够与这些性状发生关联,关联事件的总数为30;其中有8个标记表现为极显著关联(P<0.01),2个标记与菌柄长度极显著关联,6个标记与单包菇数极显著关联。本研究首次探索了香菇F2代群体在表型上的分化以及与分子标记之间的关联性,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香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王瑞娟, 尚晓冬, 杨慧, 刘建雨, 张丹, 徐珍, 宋春艳, 章炉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种在保藏中难以保持遗传性能相对稳定的问题,以金针菇新品种"上研1号"为供试菌株,采用继代培养法(C)、液体石蜡法(P)、液氮法(N)和蒸馏水法(W)保藏两年后,观测活化菌丝的生长、液体菌种性能及工厂化栽培性状,比较不同保藏方法对金针菇栽培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氮法保藏处理和继代培养保藏处理中,活化菌丝生长速度快,菌落浓白、均一;液体菌种成球度、菌球大小和密度等方面均表现优异,液体菌种终止pH在5.9~6.0之间;菌丝分支能力强,锁状联合明显且数量较多。在工厂化栽培中,液氮法保藏处理子实体整齐度好、产量高(每瓶372.67 g);液氮法和继代培养法保藏处理的A级商品菇比例相近,商品性状优良。液氮法与继代培养法保藏处理在两年内均可维持金针菇新品种的栽培特性,但液氮保藏法操作更为便捷,是保藏金针菇品种的稳定、可靠、省力的方法。?
  • 靖云阁, 邹亚杰, 杨小红, 杜芳, 张海军, 胡清秀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温度(17、20、23、26、29℃)和光质(红、白、蓝、黄)对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出菇率、产量逐渐下降,菌盖直径逐渐减小,其中17℃时出菇率96%,平均每瓶子实体产量201.91 g,菌柄平均直径11.95 cm,商品性状最佳;在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颜色的光照显著影响白灵侧耳的出菇率、菇蕾数量、现蕾时间和菌柄长,其中白光处理的出菇率最高为93%,红光处理的出菇率最低为67%,黄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多,蓝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少,白光、蓝光和黑暗处理的现蕾时间均为8 d,红光处理的现蕾时间为最长为10 d。实验结果为工厂化生产中白灵侧耳生理成熟期的环境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 褚秀丹, 施乐乐, 李昕霖, 钟千贵, 陈炳智, 肖淑霞, 江玉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筛选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滑菇(Pholiota microspora)菌株,并研究培养温度、栽培料配方、搔菌处理和开袋时间对滑菇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最佳菌株为ph0012;最佳栽培料配方为51%木屑、30%银耳菌糠、18%麦皮,1%石灰;适宜的菌丝培养温度为22~25℃,出菇温度为15~17℃;搔菌和不搔菌处理,对滑菇产量无显著影响;适宜的开袋时间为接种后第90天;生产性栽培的第一潮菇平均产量为每袋186.38 g。?
  • 龚娜, 刘国丽, 吕立涛, 张敏, 李超, 杨镇, 马世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筛选适合玉米秸秆栽培的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10个菌株每株各栽培100袋,以菌丝满袋时间、菌丝长势、菌丝生长速度、污染率、菌盖直径、单包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为主要性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栽培的糙皮侧耳菌株与理想"参考菌株"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3302、抗病2号、3500、丰优2010、春秋抗王、2008-A、特抗650、灰美2号、高产8105、红平菇。3302和抗病2号与理想"参考菌株"的关联度最大,与理想"参考菌株"最接近。?
  • 吴迪, 袁峰, 王国瑞, 周帅, 杨焱, 冯娜, 唐庆九, 刘艳芳, 朱增亮, 徐国华, 唐传红, 刘方, 张劲松, 冯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5L搅拌式发酵罐进行灵芝(Ganoderma lucidum)液态深层发酵实验,考察通气量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和胞内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通气量9 L/min时菌丝体干重最高,达到15.42 g/L;通气量6 L/min时胞内多糖得率最高,为2.10 g/L。根据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长的比生长速率、胞内多糖比合成速率,提出四阶段通气量控制策略:0~31.2 h通气量为6 L/min;31.2~43 h通气量为9 L/min;43~55 h通气量为6 L/min;55~96 h通气量为5 L/min。利用上述策略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干重为17.35 g/L,比9 L/min条件下提高了12.59%,胞内多糖得率为2.83 g/L,比6 L/min条件下提高了35.75%。研究结果可为规模化液态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胞内多糖提供参考。?
  • 张薇薇, 兰进, 陈向东, 王贺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一株采自云南省的野生真菌进行菌丝分离,采用形态学与ITS法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隐孔菌(Cryptoporus volvatus)。采用体外间接酶连免疫荧光法对隐孔菌菌丝提取物进行抗病毒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菌丝提取物具有抗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病毒的作用。采用单因素实验对隐孔菌最适液体培养条件和碳氮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条件为26℃,pH 4~7,装液量为50 mL(250 mL三角瓶);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黄豆饼粉。采用正交实验对隐孔菌最佳营养元素配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组合为80 g/L葡萄糖、45 g/L黄豆饼粉、1 g/L K2HPO4·3H2O、0.25 g/L MgSO4·7H2O。?
  • 张月, 沈雅萍, 李艺芳, 关文强, 刘斌, 王凤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建立食用菌中维生素D2的测定方法;优化质谱条件中的加速电压及碰撞电压,色谱条件中的色谱柱、流动相及其比例。优化结果如下,加速电压选择120 eV,定量子离子与定性子离子的碰撞电压分别选择22 eV和12 eV,色谱柱选择ZORBAX Eclipse plus C18(2.1 mm×150 mm,3.5μm),流动相选择甲醇-水,其比例为95:5(v/v)。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在0.1~40μg/mL浓度范围内,维生素D2的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20.0μg/kg,定量限为60.0μg/kg;回收率为77.0%~92.5%,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rdard deviation,RSD)为2.1%~4.9%,方法准确可靠,可满足食用菌中维生素D2含量的测定需要。对0.5、1.0、1.5、2.0 kJ/m2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照射后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和香菇(Lentinus edodes)中维生素D2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剂量短波紫外线照射均能显著提高3种食用菌中维生素D2的含量,在实验范围内,维生素D2的含量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照射剂量处理,糙皮侧耳所含维生素D2最多,其次为双孢蘑菇、香菇。
  • 郑雅婷, 张泽钧, 林静柔, 吕远航, 林丽, 杜志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乙醇提取物的美白功效。分别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蘑菇酪氨酸酶抑制实验、B16F10黑色素瘤细胞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实验和B16F10黑色素瘤细胞黑色素含量测定实验评价桑黄乙醇提取物的美白活性。结果表明:桑黄乙醇提取物从1 mg/mL的浓度开始,对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具有了极显著的细胞毒性,抑制细胞生长;其浓度为0.25、0.5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了71.22%和80.94%,具有与维生素C接近的抗氧化活性;另外,其在浓度为0.25、0.5 mg/mL时,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48.33%和65.12%,并且可显著降低B16F10黑色素瘤细胞胞内酪氨酸酶活性(P<0.01)和黑色素含量(P<0.01)。研究结果说明,桑黄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美白功效。?
  • 刘虹, 李婷, 范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宣化块菌(Tuber xuanhuaense)是2016年被报道的隶属于块菌科、块菌属的一个新物种,在发表新种时,宣化块菌子囊果包被结构被描述为疏丝组织,该组织被认为是该物种的鉴别特征之一。对近年(2016~2017)采集到该物种的22份标本研究发现,宣化块菌的包被结构在完全成熟时分化为两层,外层为拟薄壁组织,内层为疏丝组织。本研究依据模式标本和22份新采集的标本对宣化块菌的形态特征进行了修订描述,同时本研究显示宣化块菌是块菌属在中国华北地区最常见的物种之一,秋季常见于桦木(Betula spp.)、栎树(Quercus spp.)、松树(Pinus spp.)林地下土壤中。
  • 综述
  • 胡婷, 惠改芳, 赵桂慎, 郭岩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食用菌对硒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与转化能力。笔者综述食用菌对硒的吸收与转化规律,硒对食用菌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以及富硒食用菌的生物功能等;提出富硒食用菌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食用菌对硒的吸收与转化机理,硒对食用菌中活性物质合成的作用机理,天然富硒资源和富硒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利用等。?
  • 钟顺昌, MILLER Mark,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蘑菇商业化生产的持续成功发展有赖于蘑菇菌种商提供可靠的、高品质、高产量及其纯度和质量一致的优良菌种,并配合适当的栽培基质和生产系统,从而生产优质蘑菇供给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产量和品质均获得了显著提升。这些提升除了菌种选育和改良外,主要是通过改进栽培技术,诸如菌种制作、堆肥处理、覆土材料、生长条件控制,以及机械播种和采收等的进步和创新得以实现。双孢蘑菇是西方国家栽培的主要菇种,也是美国和欧洲主要消费蘑菇,近年来它的栽培面积在中国迅速扩张。双孢蘑菇的全年商业化栽培始于1780年,当时法国人在地下采石场(矿坑)内栽培蘑菇。1865年,栽培拓展到英国,而后美国人利用温室架下的黑暗区域栽培。1914年美国双孢蘑菇已经实现工业化栽培,其产量超过85%集中于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1930年美国有516名栽培者,其中350名在宾州切斯特县(Chester County)。20世纪70年代,宾西法尼亚州在宾州州立大学与蘑菇产业界的长期合作下,最终获得谷粒菌种的革命性开发和推进,其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双孢蘑菇的产量,使美国的蘑菇产业在当时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宾州州立大学的JAMES W. SINDEN教授是双孢蘑菇的菌种配制播种、栽培生产的早期研究先驱。谷粒菌种的制作技术系SINDEN教授发明,并在1932年和1936年获得了配制"Sinden Grain Spawn"的专利。他将专利权转移给宾州州立大学后,大学成立宾州研究公司(Pennsylvania Research Corporation)来处理大学专利事宜。"谷粒菌种"是当时全新的蘑菇栽培接种系统,为蘑菇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SINDEN教授另于1948年开发出一种合成堆肥,取代了当时使用的马粪堆肥,他还发现播种时添加少量的营养素即能显著提高蘑菇产量。SINDEN教授于1952年加入瑞士苏黎世Hauser Champignon Laboratorium公司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模范蘑菇农场和销售全球的蘑菇菌种供应商。本文回顾了双孢蘑菇现代化生产的历史,并由此阐明了谷粒菌种的开发需要配合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持续的财政支持。正是高校和产业致力于长期合作,带来了上述粮食菌种发展的革命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