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17年, 第2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7-03-15
      

  • 全选
    |
  • 陈辉, 冯志勇, 冯川, 陈明杰, 汪虹, 王倩, 宋晓霞, 赵妍, 叶明, 张津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了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SIEF3133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bgl1),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bgl1的相对表达量。当PDB中加入0.05 g/L的皂苷溶液,菌丝培养4~6 d时,bgl1相对表达量降低了1/2左右(相比对照),8 d开始升高,第10天为对照组的1.8倍;向工厂化生产用的栽培瓶(接种培养85 d后搔菌处理)中添加0.05 g/L的皂苷溶液15 mL,可缩短子实体采收时间约3 d(与对照组相比),在此过程中bgl1相对表达量在第5天时最低,20 d时超过对照组,5 d时为对照组的1.66倍。
  • 刘俊, 马超君, 向星洁, 李闯, 边银丙, 张健, 肖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95份野生香菇(Lentinula edodes)种质和1份栽培种质为材料,在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和逐步聚类位点优先取样法分别构建核心种质。两种方法分别得到35份(Core 1)和29份(Core 2)种质,其核心种质保留比分别为36.5%和30.2%,位点保留比分别为100%和94.7%。基于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香农信息指数等四个参数对两组核心种质进行t测验,结果显示两组核心样本均能很好的代表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但Core1具有更高的位点保留比例且地理来源更加广泛,确定为代表96个原始菌株的核心种质库。
  • 刘伟, 蔡英丽, 何培新, 张亚, 边银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4 μg/mL 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对细胞核染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子囊孢子的萌发过程。新鲜的粗腿羊肚菌子囊孢子呈椭圆状,大小13.0~15.3 μm×21.5~24.0 μm,成熟子囊孢子的细胞核数量为18~32个;CYM液体培养基,23 ℃培养6 h后子囊孢子体积逐渐膨大至初始体积的1.7~2.9倍,泡囊化现象明显;6~12 h开始形成芽管,泡囊逐渐消失,出芽点在椭圆形细胞的一端形成或两端先后形成,数量不等的细胞核由子囊孢子内迁至芽管中,形成多核丝状;芽管生长至20~30 μm后,在出芽点与孢子连接处形成隔膜,12~24 h后,随着芽管的持续生长,形成新的隔膜和菌丝细胞,菌丝细胞多核;芽管及初生菌丝直径6~8 μm,约为子囊孢子直径的1/3;24 h内没有观察到初生菌丝之间发生细胞融合现象。
  • 田慧敏, 刘铁志, 文静, 杨文博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未知真菌样本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CFSZ 3735为半被毛丝膜菌(Cortinarius hemitrichus),CFSZ 10048为白膜丝膜菌(Cortinarius hinnuleus),CFSZ 10071为春丝膜菌(Cortinarius vernus),CFSZ 3912为中褐色滑锈伞(Hebeloma mesopaeum),CFSZ 3918为狐色丝盖伞(Inocybe vulpinella),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基本一致。其中春丝膜菌(C. vernus)、中褐色滑锈伞(H. mesopaeum)、狐色丝盖伞(I. vulpinella)为内蒙古新记录种。
  • 陈影, 唐杰, 彭卫红, 甘炳成, 黄忠乾, 王勇, 刘天海, 刘理旭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9株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实体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概率分级,结果表明:6个子实体数量性状(菌盖的长度、宽度、长度/宽度、厚度以及菌柄的长度、直径)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8.12%~29.96%;对数量性状分别采用S-W法和S系数与K系数的Z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6个数量性状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性分布的数量性状进行概率分级,获得数量性状的分级标准,作为羊肚菌子实体数量性状的评价指标。
  • 何明霞, 许欣景, 高锋, 刘静, 曹旸, 王文兵, 方艺伟, 杨天伟, 王云, 张春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8个不同采集地来源的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株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了菌丝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初筛和出菇复筛试验。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在M1琼脂培养基(200 g马铃薯、20 g葡萄糖、2 g酵母膏、1 g MgSO4、1 g KH2PO4、20 g琼脂、1000 mL水)上菌丝长势均粗壮浓密,在M1液体培养基(M1琼脂培养基不加琼脂)中,除菌株Cy3 和Cy6(因菌丝生长缓慢或几乎不继续生长而被淘汰)外其它6个菌株均生长良好;出菇试验中,菌株Cy4表现优良栽培性状:菌丝在培养料中长势强,子实体产量高[单菇重(101.0±5.2) g,成熟率95%],商品性状好(菌盖黑褐色、菌柄黄色粗壮和基部稍膨大)。
  • 周会明, 张焱珍, 柴红梅, 张小雷, 罗万东, 刘定清, 季罗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采集自云南省临沧市的野生子实体上分离纯化获得菌株YAASM4210,采用形态学法结合ITS序列分子法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栽培料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培养基pH、光照条件、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5 ℃、6.0~7.0、黑纸包裹、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该菌株在4号配方培养料(40%新鲜牛粪,20%草坪粉,20%米糠,18%木屑,1%蔗糖和1%石膏)上生长优于其它参试培养料:菌丝萌发(2 d)、封口(12 d)、满袋(40 d)以及子实体的采收(9 d)均用时最短,头潮菇产量最高(每袋21.1 g),但覆土后出菇时间(42 d)最长。相对于野生子实体,人工栽培子实体菌盖的紫色减弱,采收后紫色消失较快。
  • 张智, 谭武平, 刘远超, 莫伟鹏, 黄龙花, 黄志勇, 陈冬梅, 胡惠萍, 于荣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从内蒙古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柳树上采集到的野生冬菇(Flammulina sp.)进行形态学研究和ITS分析,鉴定为芬娜冬菇(F. fennae)。使用培养料(50%棉籽壳,38%木屑,10%麸皮,2%碳酸钙)栽培,菌丝满袋时间为30 d,从接种到第一潮菇采收为54 d,子实体呈淡黄至黄色,子实体柄长(13~18 cm),出菇整齐度好,袋产量200 g左右。
  • 胡惠萍, 刘远超, 莫伟鹏, 黄龙花, 张一帆, 李泰辉, 陈蓉, 谢意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西藏林芝地区的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菌株G-122和G-241进行鉴别分析,并对其栽培性状、有效成分含量和提取物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形态学特性和ITS分析,2个菌株均鉴定为白肉灵芝。二者菌丝对峙培养产生明显拮抗线,菌丝体生物量差异显著(G-241高于G-122),子实体颜色不同(G-241 和G-122分别为红褐色和黄褐色),G-241子实体单菇重高于G-122;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也较大,G-122粗多糖含量高而G-241总三萜含量高;菌株G-122、G-241醇提物对乳腺癌MT-1细胞IC50值分别为265.2和225.6 μg/mL。实验结果表明菌株G-122和G-241为不同菌株。
  • 陈凤美, 陈潇筱, 崔凤杰, 杨焱, 孙文敬, 刘伟民, 霍书豪, 邹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了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对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提取物中的单糖组成及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对灰树花胞外多糖提取物的单糖组成影响不大,其葡萄糖比例维持在95%以上;而对菌丝体多糖提取物的单糖组成及相关酶活力影响显著。4个搅拌转速梯度中,以60 r/min时,菌丝体多糖提取物中的甘露糖比例最大,为51.1%,GDP-甘露糖焦磷酸化酶(GMPPB)比酶活最高,为82 mU/mg;4个通气量梯度中,当通气量为0.50 vvm时,甘露糖比例最大(35.7%),磷酸葡萄糖异构酶(PGI)与GMPPB比酶活分别达到最高值,为547 mU/mg和67 mU/mg。
  • 王荣, 刘敏祥, 马元伟, 王莹, 鲍大鹏, 茅文俊, 周陈力, 李燕, 汪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对来自辽宁、上海地区的6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纤溶酶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蛹虫草纤溶酶活性差异较大,最高的比活力可达134.8 IU/mg(鲜 LN-2),最低的比活力仅有3.4 IU/mg(鲜LN-3);经PCR鉴定首次发现,就纤溶酶活性而言,双交配型的蛹虫草明显高于单交配型的蛹虫草;本研究还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蛹虫草(C. militaris)与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等11种食药用菌的纤溶酶活性;结果表明,所测定的11种食药用菌中,纤溶酶比活力最高的是冬虫夏草(C. sinensis)(149.5 IU/mg),其次是蛹虫草(65.6 IU/mg)和秀珍菇(30.6 IU/mg),而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桑黄(Phellinus spp.)、灵芝(Ganoderma lucidum)和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的子实体中未检测到纤溶酶。
  • 冯娜, 韩乐, 颜梦秋, 马迪, 韩伟, 张劲松, 唐庆九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了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剩余水分部共5个分部,通过定性鉴定分析了其中次生代谢物质的成分,并以保护PC12细胞损伤和抑制DPP-IV酶的活性为实验模型,寻找具有抗衰老、降血糖等生物活性组分。结果表明,猴头菌子实体的醇提取物中可能含有生物碱、酚类(或鞣质)、甾类(或萜类)、蒽醌等物质。5个分部对NaN3诱导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均具有一定恢复作用,与对照(69.5%)比,剩余水分部活性最强(84.6%)。石油醚分部和剩余分部在浓度为1.0 mg/mL时对DPP-IV酶的抑制率超过了阳性对照药(25.25%),而氯仿萃取分部在浓度为0.4 mg/mL时活性已超过阳性对照药,说明氯仿分部具有较强的降血糖潜力。
  • 刘艳芳, 应一君, 唐庆九, 韩伟, 杨焱, 周帅, 张忠, 冯娜, 吴迪,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来自浙江省、老挝和福建省的紫芝(Ganoderma sinense)(编号分别为GS-ZJ、GS-LW、GS-FJ)子实体中水溶性多糖、β-葡聚糖、海藻糖、糖醇、核苷和三萜等多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S-ZJ和GS-LW中水溶性多糖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27%和1.20%,GS-FJ中水溶性多糖含量相对较低,为0.95%,三者β-葡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均在16%左右;GS-FJ中含有的海藻糖和糖醇含量较高,其中甘露醇含量达到4037.7 μg/g,远高于另外两种紫芝子实体;核苷类成分比较结果显示,GS-FJ含量最高,其次为GS-ZJ,GS-LW在种类和含量上均较少;但是GS-LW中三萜种类较丰富,其总三萜含量为538.8 μg/g,远高于另外两种紫芝。
  • 欧阳玉倩, 吴艳丽, 冯翠萍, 常明昌, 孟俊龙, 刘靖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组,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分别灌胃不同剂量的巴氏蘑菇(Agaricus blazei)多糖(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灌胃50、100和200 mg/kg/d),阳性对照组灌胃200 mg/kg/d阿卡波糖,正常对照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7周后考察巴氏蘑菇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多糖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空腹血糖值和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下降;多糖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也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附睾脂肪中阳性对照组的glut4、pi3kakt1akt2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多糖组中glut4(低、中和高剂量组)、akt1(低、中和高剂量组)、akt2(中和高剂量组)和pi3k(高剂量组)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
  • 王春颖, 高杰, 孟振晗, 杨勇智, 王旭, 马超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贺兰山紫蘑菇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宁夏境内贺兰山地区的野生食用菌。以贺兰山紫蘑菇的主要代表种—紫色丝膜菌(Cortinarius purpurascens)为材料,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色丝膜菌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相的活性最好,在0.5 mg/mL的浓度下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88.3%和96.8%;紫色丝膜菌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相可显著保护自由基诱导的DNA断裂; 在0.05 mg/mL时对叔丁基过氧化氢引起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有极显著降低作用,在0.15 mg/mL时可将细胞内升高的活性氧降低到正常水平。
  • 汪雯翰, 贾薇, 张劲松, 杨海芮, 杨焱, 朱丽娜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子实体的醇提物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分部提取,得到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部,其中仅石油醚分部能抑制SPCA-1细胞增殖和促进其释放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对石油醚分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石油醚分部可诱导SPCA-1细胞早期凋亡和降低G0/G1期细胞数量。
  • 张江萍, 尹卫东, 刘和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色素进行了提取、纯化和鉴定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灵芝色素易溶于碱性溶液,不溶于水、氯仿和乙醇等有机溶剂;经紫外-可见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初步鉴定灵芝色素属于3,4-二羟基苯丙氨酸类黑色素;20~60 ℃范围内,黑暗条件,pH 4~8范围内灵芝色素稳定性较好。
  • 宋宗平, 张明, 李泰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采自中国罗霄山脉南端湖南省内的一种可食用鸡油菌。通过详细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基于nrLSU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种是近年报道于东南亚热带地区(马来西亚)的一个鸡油菌新种——淡蜡黄鸡油菌(Cantharellus cerinoalbus)。此系该物种在我国首次记录,证明了该种可自然分布至东亚亚热带地区。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子实体小到中型;菌盖表面蜡质,易碎,淡黄绿色;菌褶在鸡油菌种类中相对较薄且没有或很少分叉及横脉;担孢子7.5~10(~10.5)×5~6.5(~7)μm。依此特征可与鸡油菌属其它常见种类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