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1996年, 第03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6-06-20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潘迎捷, 郑志仁, 李人圭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测定了温度对香菇胞外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木屑基质培养90天的香菇胞外游纸纤维素酶(C_1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_X酶)和半纤维素酶(H_C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分别是55℃、55~60℃和50℃。在50~55℃条件下保温1小时后,C_1酶和H_C酶活性大幅度下降,而C_x酶活性下降较为缓慢,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本文提出相对活力系数(Relative activity coefficient,RAC)作为表示香菇菌丝生长温度与酶最适作用温度之间关系的一个参数。
  • 丁凤珍, 金建康, 宋金娣, 姚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与系统筛选法,从福建猴头的变异株中选育出了定名为“猴丰1号”的新菌株。该菌株菌丝体生长势强,发菌迅速;子实休菇形大,产量高。鲜菇产量比出发株福建猴头增加69.3%,比著名的常山99菌株增加16.8%。酯酶同工酶分析显示:猴丰1号的酯酶谱型与福建猴头相似,但有1条酶带发生了变异。由此说明,它确是源于福建猴头的自然变异株。
  • 冯志勇, 汪昭月, 潘迎捷, 陈明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香菇培养料中含有20%的废菌糠,在营养生长阶段可以加速本质纤维素复合体的解体,并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提高7%以上。辅料中还原糖和氮素的含量水平不同,木质纤维素降解率也不同,从17.50%到20.12%不等,辅料2对木质纤维素降解促进作用最明显,辅料3次之,辅料1和辅料4相近,为最低。
  • 何华奇, 潘勇, 时维静, 陆晓民, 王启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谷物复合培养基栽培金针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且菌糠可替代玉米配制畜禽饲料,为养殖业的饲料来源开辟一条新途径,节省大量粮食和资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方菊莲, 蔡为明, 范雷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浙Ag HWZ-1是一株性状与大肥茹(Agaricus bitorquis)相似,风味近似于双孢蘑菇(A.bisporus)的高温四孢蘑菇菌株。出菇适宜温度为27~30℃,菌丝生长温度18~34℃,最适为27℃,为至今国内报道的出菇温度最高的蘑菇菌株。PH值范围为4~9,最近为6。基质(棉籽壳)最适含水量为60~66%。菌丝在黑暗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具抑制作用,高浓度CO_2可促进菌丝生长,子实体纽结和发育仅需很少的新鲜空气。菌株对碳源利用以麦芽糖为优,淀粉、乳糖和甲基纤维素较差;有机氮比无机氮更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粉最优,尿素最差。菌丝在供试的三种基质上均能生长,在麦粒上生长最快。
  • 张劲松, 韩炜炜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由化学方法揭示CVP是由多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混合物。用柱层析方法从CVP得到一个纯多糖A-1-2,组成它的单糖的摩尔比为GLu:Gal:Man:Xyl=9.67:1.64:1.00:0.88,用HPLC方法测得其分子量为9.3 ×10~3。
  • 罗明, 李兢, 庞峻峰, 胡云悌, 金俊香, 童秀珍, 万兰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食用菌菌丝体的富碘效应作了初步研究。供试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的液体培养结果表明,各菌株对碘均有一定富集作用。在培养液中添加50~500mg/1范围的无机碘离子,金针菇F_(30),平菇推广一号,黑木耳以耳1号菌株菌丝体富集的生物碘量分别为0.36~8.52mg/g.0.28~3.0mg/g和1.1~2.1mg/g,碘的富集率分别为5.6%~10.9%,2.1%~5.1%和1.2%~9.4%,金针菇富碘最有效而经济的加碘浓度初步确定为300~500mg/1。高浓度的碘对菌丝生长,菌丝生物量合成有抑制作用。
  • 何强泰, 陆佩洪, 余多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糙皮侧耳菌丝体在含2.5%溶壁酶的0.6M KC1高渗稳定液中,25℃说解48~57小时,或在37℃酶解4小时后再在25℃酶解47小时,皆可产生直径36.84μm左右的巨原生质体,较一般正常原生质体增大7~10倍左右。观察巨原生质体超微结构,发现其中液泡体积相应增加、线粒体和内容物增多、细胞核数目没有变化,并观察到巨原生质体的再生。
  • 曾宪森, 林坚贞, 黄玉清, 徐洁, 钱爱平, 陈卫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镰孢穗螨取食银耳菌丝、白毛团和子实体,并传播霉菌,导致银耳产量、质量显著下降。除精氨酸外,被螨危害银耳的16种氨基酸含量均比未受害银耳的明显减少。用塔式分离器从野外收集的银耳栽培袋、棉籽壳和银耳种中分离出腐食酪螨。弗比无爪螨、鳞翅触足螨、唯一跗线螨、镰孢穗螨等8种螨。镰孢穗螨是银耳的主要害螨,来自限耳菌种。
  • 边银丙, 罗信昌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脉冲电泳是一种可用于分离20Kb到10Mb大分子量DNA的新型凝胶电泳技术,已应用于双孢蘑菇,香菇、侧耳、草菇等多种食用菌的核型分析及核型多态性的研究。本文介绍了真菌电泳核型分析的基本操作程序和主要影响因素,并阐述了脉冲电泳在食用菌种群特异性鉴定、染色体作图和遗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 王镨, 何志勇, 赵晓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当前应用于真菌分类学中的六种分子生物学技术(G + C值、DNA互补,RNA技术,RFLP、RAPD五种核酸技术和一种蛋白质技术——同工酶技术)的原理、操作。适用范围及其应用状况,为食、药用真菌研究者和生产者提供参考。
  • 吴云鹤, 朱世瑛, 丁彦怀, 娄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米合成培养基培养北冬虫夏草,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及与野生北冬虫夏草形态一致的子实体,每50g培养基产鲜虫草子实体约25g。分析栽培虫草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表明,北冬虫夏草在许多成分上与冬虫夏草相似,某些药用成分更优于冬虫夏草。
  • 本乡次雄!日本滋贺县大津市大萓3丁目3—7,金城典子,黄年来,吴经纶,林津添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从朝鲜半岛南部、中国中南部,延伸到喜马拉雅山的中腹,从东南亚到新几内亚的山地,分布着以米槠、青冈栎等所谓常绿栲栎类为主的照叶林。发生在各地区常绿栲栎林内的菇类属共同的种类或是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本乡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内地,海拔1700m左右的常绿栲栎林中调查过,发现优势树种是栲属(Castanopsis)和石栎属(Lithocapus),但和日本的情况不同的是还夹杂着南洋杉属、露兜属、天南星科、树生蕨类,以及附生植物((?)科、喜蚁植物、蕨类植物等)。林内所发现的菇类大半和日本的种类有很密切的关系。本乡还在此处采集到在日本作为新种记载的酒榛(色)腊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黑鳞丝膜菌(Cortinarius nigrosquamosus)及新苦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neofelleus)。
  • TsuguoHongo, NorikoKinjo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正>Roughly speaking, lowlands and hilly areas west of the Kanto district belong tcthe warm-temperate zone. Climax communities in thcse areas arc represented byevergreen oak forests consisting mainly of Castanopsis, Quercus (Subg. Cyclobalano.psis) etc. Such forests extend further westward through the southern tip of Koreaand the southern half of China to the mountain sides of the Himalayas. In thehighlands of Southeast Asia and New Guinea, We can see similar evergreen oakforests, although mixed with many tropical and subtropica1 plants. More thantwenty years ago, Hongo had an opportunity of collccting higher fungi in oakforests (CastanOPsis, Lithocarpus, etc. ) in the interior of Papua New Guinea about1700m above the sea, and met with many familiar fungi that often occur also inevergreen forests of Japan. It was a great surprise that 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Cortinarias nigrosquamosus and TyloPilus neofelleus, the Japanese species describedby Hongo, wero found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