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 鲍大鹏, 徐建平, 潘迎捷,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双核体和单核体在食用真菌中的研究历程,明晰其应用范围,详解有性单核体和无性单核体的形成方式,阐明双核体特有的离配和再配生物学现象;运用核相交替和核相互换两个基本概念,描述双核体和单核体之间通过有基因重组和无基因重组发生转换的两种路径;阐述交配过程中双核体和单核体承担的雄性角色和雌性角色等性角色,以及可能存在的雄性竞争和雌性挑选等性选择。厘清双核体和单核体相关概念,激励相关研究者能够围绕双核体生物学蕴藏的科学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以促进我国食用真菌学科的建设。
  • 张本锋, 席林浩, 乔应丽, 邓冰, 孟俊龙, 刘靖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编码基因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光照(200 lx)条件下菌丝向原基转变过程中以及不同发育阶段(菌丝、原基、幼菇)和子实体不同部位(菌盖,菌柄自上而下0.5~1.5 cm、3~4.5 cm、5~7 cm)SOD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鉴定到1个Fe-SOD基因FfSOD2、2个Mn-SOD基因FfSOD1FfSOD6、3个Cu/Zn-SOD基因FfSOD3FfSOD4FfSOD5,在4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内含子数量为2~6,且启动子区域均含有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元件;Cu/Zn-SOD以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而Mn-SOD和Fe-SOD中α螺旋占比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光照组FfSOD4FfSOD5相对表达量上调,FfSOD1相对表达量下调,FfSOD2FfSOD3FfSOD6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在黄色金针菇不同发育时期和子实体不同部位中,FfSOD1FfSOD5在菌柄下部,FfSOD2在原基、幼菇、菌盖和菌柄上部,FfSOD3在菌盖、菌柄上部,FfSOD4FfSOD6在幼菇期相对表达量较高。研究结果为黄色金针菇发育过程中SOD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王雷, 王庆佶, 李晓博, 李壮, 张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为材料,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索并克隆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顺式作用元件、保守基序、三维结构、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和理化性质,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保守结构域,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TYR基因在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部位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全基因组范围内共克隆得到4个基因,分别命名为PcTYR1PcTYR2PcTYR3PcTYR4,分别分布于2条不同染色体上,均含有与激素反应及非生物胁迫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且三维结构相似,均具有两个高度保守的铜离子结合位点,在保守基序、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和理化性质方面存在差异;PcTYR1的相对表达量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先增加后降低,由菌丝体的0.96±0.04增加至幼菇的156.78±5.09,随后下降至孢子的2.49±0.46,PcTYR1PcTYR4在原基和幼菇中的相对表达量大于PcTYR2PcTYR3,PcTYR基因家族在子实体的不同部位中均有表达,PcTYR1PcTYR2PcTYR4在菌盖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菌褶和菌柄。
  • 刘慧杰, 游潇轩, 戈永杰, 尚晓冬, 谭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用木屑培养料(木屑组)和PDA培养基(PDA组)培养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丝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两组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聚类分析;以PDA组为对照,对木屑组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筛选以及GO功能富集、KEGG代谢通路分析;采用定量PCR方法验证9个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培养基质造成的基因表达差异大于菌株,8个样本可分为两组(PDA组和木屑组);与PDA组相比,木屑组有677个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45个基因(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的180个)上调,232个基因(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的38个)下调,表明木屑培养基能够显著诱导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表达基因在氧化还原酶活性、水解酶活性、代谢过程、水解酶活性(水解O-糖基化合物)、水解酶活性(作用于糖基键)等代谢过程中显著富集。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上调表达基因在溶酶体、转运蛋白、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肽酶和抑制剂通路中显著富集;下调表达基因在MAPK信号通路-酵母、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二噁英降解通路中显著富集。研究结果为揭示香菇培养基质利用的分子机制和选育高效利用基质菌株提供参考。
  • 岳万松, 孙达锋, 华蓉, 高章会, 岳婷松, 李雪松, 朱立, 刘绍雄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野生红托竹荪(Phallus rubrovolvatus)子实体采集自云南省嵩明县,组织分离获得菌株ZJZS001~ZJZS011,经初筛、复筛,选择菌株ZJZS001进行中试实验和示范栽培。结果表明:菌株ZJZS001最早原基出现时间、采收时间分别为(26.20±١.٢3)、(96.50±٢.٧2) d,比‘黔丰1号’(对照)减少9.00、5.60 d;菌柄直径为(3.00±0.29) cm,比对照增加0.51 cm;菌柄、菌裙长度分别为(18.21±0.88)、(11.27±0.88) cm,比对照增加3.71、1.97 cm;单菇重为(26.30±٢.٤٨) g,比对照增加٨.٠0 g;产量为(2.35±1.46) kg·m-2,比对照增加0.18 kg·m-2。2023年10月16日,菌株ZJZS001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定名为‘中菌竹荪1号’。
  • 余香霖, 张赫男, 谭贻, 刘艳芳, 周帅, 冯杰, 张劲松, 唐传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选育高多糖含量灵芝(Ganoderma lucidum)新品种,以‘龙芝2号’(简称‘201’)为出发菌株,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获得806个再生菌株,从中筛选出153个与出发菌株具有拮抗反应,菌丝长势较好且稳定的突变株,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和简单重复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子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结合菌株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从聚类分组中选取具代表性的56个突变株进行出芝试验。基于子实体多糖含量、菌棒成品率、菌棒出芝率和子实体产量,从中筛选到综合指标最优的突变株L2-UV59。L2-UV59子实体产量0.103 kg·kg-1干料,多糖含量2.24%,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37.33%和34.13%。示范栽培结果表明,L2-UV59在大田栽培中性状稳定,具有良好的商业应用价值。L2-UV59已通过上海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定名为‘沪农灵芝4号’。
  • 骆亚伦, 包海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古代本草记载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子实体蒸制、酒炙条件,测定多糖、麦角甾醇、酚酸含量,使用归一法计算综合成分含量,确定蒸制和酒炙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粗毛纤孔菌子实体未炮制组(高、低剂量分别为600、300 mg·kg-1,)、蒸制组(高、低剂量分别为600、300 mg·kg-1)、酒炙组(高、低剂量分别为600、300 mg·kg-1)对小鼠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蒸制最佳工艺条件为切片厚度15 mm、119 ℃、18 min,处理后综合成分含量为2.18;酒炙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00︰19 (g︰mL)、110 ℃、18 min,处理后综合成分含量为2.15。与酒炙比较,蒸制粗毛纤孔菌多糖含量较高,麦角甾醇含量较低。与模型组比较,蒸制组和酒炙组的肿瘤体积较小;未炮制组、蒸制组和酒炙组体质量、肿瘤质量均极显著减小;未炮制和酒炙高、低剂量组,蒸制高剂量组的胸腺指数显著增大;未炮制、蒸制、酒炙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显著减小;未炮制和蒸制高剂量组,酒炙高、低剂量组肝脏指数显著减小。研究结果可为粗毛纤孔菌中药饮片改进、炮制规范制定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罗羽, 刘利平, 冯杰, 姜斯琪, 张劲松, 郭庆彬, 刘艳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常规粉碎为对照,分别采用挤压膨化和蒸汽爆破对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子实体沸水提取剩余残渣进行预处理后提取多糖,并进行理化性质和免疫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挤压膨化处理所得粗多糖(LCJ)得率和多糖含量分别为7.17%和60.73%,是常规粉碎组(LCW)的1.13和1.08倍;蒸汽爆破处理后提取的粗多糖(LCQ)得率和多糖含量可达15.42%和88.66%,分别是LCW的2.44倍和1.58倍。红外光谱分析3种方式提取所得残渣的粗多糖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LCW和LCJ中多糖组分的分子质量分布特征相似,均主要含有4个峰,LCQ多糖组分的分子质量分布变化较大,主要含有3个峰且低分子质量组分(P3)占比增加。三种粗多糖均由葡萄糖、岩藻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组成,其中以葡萄糖为主,单糖的相对摩尔百分比有差异,LCQ中葡萄糖占比最高(76.22%)。三种处理所得残渣粗多糖均具有较好的增强免疫活性,10 μg·mLLCQ活性优于LCW和LCJ。
  • 毕钧夺, 图力古尔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榆干玉蕈(Hypsizygus ulmarius)子实体粉末及提取物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分别采用榆干玉蕈子实体粉末(高、低剂量分别为1.2 、0.3 g·kg-1)、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分别为1.392、0.348 mg·kg-1)、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低剂量分别为3.306 、0.826 mg·kg-1)、水提取物(高、低剂量分别为28.78、7.19 mg·kg-1)灌胃大黄水煎液建立的模型小鼠,测定其体质量、脾脏指数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D-木糖(D-xylose)、白蛋白(albumin, ALB)、胰脂肪酶(pancrelipase, PL)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组织显微结构,采用RT-qPCR法检测维生素D结合蛋白(D binding protein, DBP)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OCLN)的基因表达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BP和OCL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第14天,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均显著增加。粉末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显著增加。所有给药组D-xylose、IFN-γ、ALB、IL-2、IgM、PL含量均显著增加,IL-6含量显著降低。各给药高剂量组DBP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所有低剂量组显著降低;粉末低剂量组、石油醚提取物高和低剂量组、水提物高和低剂量组的OCLN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各给药组DBP和OCLN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榆干玉蕈子实体及各提取物均通过免疫调节发挥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榆干玉蕈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倪俊, 李政强, 安睿, 朱欣雨, 佘容, 杨旭, 杨晓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中华肉球菌(Engleromyces sinensis)子实体水提物(ES-AE)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模式动物,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ert-butyl hydroperoxide,t-BHP)为诱导剂构建模型,设置6组:大肠杆菌OP50菌液作为空白对照组,t-BHP组,1.0 mg·mL-1维生素C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组,1.0、10.0、20.0 mg·mL-1 ES-AE溶液组,6个重复,分别测定各组的线虫存活率,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 deoxyguanosine,8-OHdG)、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与t-BHP组相比,1.0、10.0、20.0 mg·mL-1 ES-AE组的线虫存活率分别显著提高12.85%、58.82%和61.72%,ROS质量浓度分别显著降低9.66%、13.65%和20.83%,8-OHdG质量浓度分别降低5.45%、13.64%和29.10%,TNF-α质量浓度分别显著降低25.22%、38.51%和47.05%,IL-1β质量浓度分别显著降低104.14%、177.48%和190.95%。ES-AE对t-BHP诱导的线虫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且随着ES-AE质量浓度的增加作用增强。
  • 申爱荣, 谭著明, 谭云, 沈宝明, 刘丽娜, 李赛男, 曾粮斌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与宿主共生后菌根苗根系分泌物中促进红汁乳菇生长及菌根合成的潜在物质,利用非靶向代谢组(LC-MS/MS)分析红汁乳菇-马尾松菌根苗与马尾松非菌根苗的根系分泌物。结果表明:与马尾松非菌根苗相比,红汁乳菇-马尾松菌根苗根系分泌物在正、负离子模式下的差异代谢物共有352种,其中315种显著上调,37种显著下调;差异代谢物主要分布在代谢途径、抗生素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等28条通路中;差异代谢物2-异丙基苹果酸、磷酸、UDP-N-乙酰葡糖胺、茉莉酸、甲羟戊酸等参与多条代谢通路,可能在红汁乳菇-马尾松菌根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选取的9种差异显著代谢物中,1 mg·L-1的D-天冬氨酸、DL-精氨酸、脱硫生物素、脱落酸对红汁乳菇JH5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1 mg·L-1脱硫生物素、烟酸、脱落酸对红汁乳菇-马尾松菌根形成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红汁乳菇-马尾松菌根苗的高效培育提供参考。
  • 程萱, 曲绍轩, 林金盛, 李辉平, 周爱珠, 顾鲁同, 马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调查我国木耳(Auricularia spp.)主产区栽培中双翅目虫害种类,筛选适宜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对8个不同地区黑木耳(A. auricula)、毛木耳(A. cornea)和玉木耳(A. cornea, white variety)的虫样进行采集,采用形态特征与线粒体CO I基因片段序列比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鉴定。从采集的14种双翅目虫样中,鉴定出5科9种危害木耳的昆虫,其中眼蕈蚊科种类最多,为害范围最广;异迟眼蕈蚊是木耳栽培中需要重点关注和防治的种群。采用药液浸渍法测定8种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的室内毒力,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对异迟眼蕈蚊的杀虫效果最好,LC50为15.122 mg·L-1;其次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10%烯啶虫胺水剂,其LC50分别为28.488、29.131 mg·L-1。采用喷雾法测定8种杀虫剂对毛木耳产量的影响,从前三潮总产量比较发现,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2 096.00 ± 29.26) g,1/1 000:(1 878.00 ± 4.36) g ]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所有处理,其次为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和0.5%苦参碱水剂。建议在毛木耳栽培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苦参碱三类杀虫剂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