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2年, 第2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2-10-15
      

  • 全选
    |
  • 罗璐, 张书会, 孙雪言, 盛丽, 马爱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保守序列比对、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和融合引物巢式PCR技术克隆菌核侧耳(Pleurotus tuber-regium)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基因Pt-CaM。基因全长856 bp,cDNA全长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构建Pt-CaM的过表达和干涉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技术成功转化至菌核侧耳菌丝体中。在38 ℃高温培养下,过表达转化子的菌丝较野生型更致密,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70的表达量为野生型的3.89倍,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为野生型的2.49倍和1.83倍;与野生型相比,干涉转化子菌丝生长速率降低,热胁迫损伤加重,其HSP70的表达量为野生型的0.77,SOD和CAT的活性无差别,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为野生型的0.7。结果表明Pt-CaM可能通过影响HSP70的表达量和SOD、CAT和POD的活性参与菌核侧耳菌丝的耐热性调控。
  • 王丽宁, 黄清铧, 蒋丽群, 平兆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别对花脸香蘑菌株LS01和LS02菌丝在不同培养时间(5、10、15、20 d)和35 ℃高温处理3、48 h的胞内H2O2含量、CAT活性和CAT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花脸香蘑CAT基因(Lscat1~Lscat4)编码527~729个氨基酸;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4分别编码相同数量的氨基酸,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也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随着培养时间增加,两个菌株菌丝胞内H2O2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不同培养时间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两个菌株菌丝中的Lscat1~Lscat4在不同培养时间表达量具有差异。与对照比较,35 ℃处理3 h时菌株LS01和LS02菌丝胞内H2O2含量无显著变化;35 ℃处理48 h时菌株LS01胞内H2O2含量显著升高,菌株LS02胞内H2O2含量显著下降;35 ℃处理3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升高,35 ℃处理48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降低。与对照比较,35 ℃处理3 h时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2Lscat3均下调表达;35 ℃处理48 h时,Lscat2Lscat3在菌株LS01中下调表达,Lscat1Lscat2Lscat3在LS02中均上调表达;35 ℃处理3 h时,Lscat4在菌株LS01中无显著变化,在菌株LS02中下调表达;35 ℃处理48 h时,Lscat4在两个菌株中均极显著上调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花脸香蘑CAT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 于海龙, 章炉军, 李洁, 刘青, 郝宇晴, 宋春艳, 谭琦, 张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InDel标记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分析的结果,选取中低温中菌龄的菌株(MLM)0912、238、沪香F2、L05采用单孢杂交方式进行组内杂交;选取MLM与中高温长菌龄的菌株(MHL)L808、申香215,MLM与高温短菌龄的菌株(HS)L66、L363,以及MLM与野生菌株YS01,采用单孢杂交方式进行组间杂交。结果表明:构建的16个单孢杂交群体共获得14797个杂交子。杂交F1代存在性状衰退现象,31.35%的菌株可正常出菇。MLM组内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13.78%~32.22%,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3.83%~4.49%、1.09%~3.79%;MLM与MHL组间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15.76%~38.39%,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2.67%~6.66%、0.80%~3.19%;MLM与HS组间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36.32%~80.68%,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8.98%~27.78%、3.75%~15.22%;MLM与野生菌株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50.88%,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3.07%、0.22%。基于InDel标记的亲本遗传相似系数与杂交F1代正常出菇菌株占比和产量中亲优势菌株占比呈显著负相关,表明InDel标记在杂种优势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食用菌杂交育种中杂种优势的预测提供科学数据。
  • 王红, 刘岩岩, 李红, 曹君, 刘俊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菌包后熟期,采用不同温度(30、35、40 ℃)和不同时间(24、48、72 h)对菌包进行高温胁迫,探索高温胁迫对黑木耳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系、胞外酶系活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5 ℃胁迫24 h后,菌包后熟期菌丝的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30、35、40 ℃胁迫48 h时,菌丝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72 h时,各高温胁迫处理组菌丝的MDA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耳芽期和耳片期,对照和处理组耳芽和耳片中MDA含量差异不显著。抗氧化酶系方面,在不同胁迫温度和胁迫时间下,菌包后熟期菌丝和耳片期耳片的SOD活性不同处理变化趋势不同;随胁迫时间延长,耳芽期耳芽的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菌包后熟期各处理间菌丝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但在耳芽期,30、40 ℃胁迫24、48、72 h的处理,耳芽的CAT活性均高于对照;35 ℃胁迫24 h时,CAT活性最高,是对照的2.63倍;72 h时CAT活性为对照的54.34%;在耳片期,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耳片的CAT活性呈现下降趋势。胞外酶系方面,菌包后熟期菌丝、耳芽期耳芽、耳片期耳片的漆酶活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菌包后熟期菌丝的葡萄糖淀粉酶(GA)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0、35、40 ℃胁迫24 h时,菌丝的GA活性升高,是对照的2.21~2.64倍,CMC活性降低,是对照的62.25%~73.79%。大多数高温胁迫的处理,原基形成时间比对照延后1~3 d;随着胁迫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出芽整齐度逐渐降低,耳片变薄(比对照薄10.81%~54.95%)、变窄(比对照窄2.26%~34.15%),每个菌包的耳片干重减少(比对照少7.20%~39.88%)。
  • 赵辉, 孙传齐, 何雪梅, 李彪, 王志德, 马洁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柳家坝大豆地采集的颜色鲜艳、生长健壮的野生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初筛、复筛获得优良菌株HL-13。以本地主栽菌株JL-3和FJ-1为对照,通过拮抗实验、测定菌丝培养特性和农艺性状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比较3个菌株间的差异;通过区域实验和生产实验分析比较HL-13与JL-3的生物学效率和增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初筛、复筛获得优良菌株HL-13,其菌丝生长茂盛,菌丝生长速度为(5.93±0.02)mm·d-1,显著高于对照JL-3和FJ-1;菌丝生长pH 4~10,菌丝生长温度3~28 ℃,出菇温度5~26 ℃,生育期85 d,子实体粉紫至深紫色,生物学效率为(45.32±0.29)%,均优于JL-3和FJ-1;HL-13与JL-3和FJ-1均具有0.0005的遗传距离;2017~2018年,在以本地主栽菌株JL-3为对照的区域实验中,HL-13在各实验点的生物学效率显著高于对照JL-3,春季增产率达14.94%,秋季增产率达15.90%;2018~2019年,在菌株JL-3为对照的生产实验中,HL-13在各实验点的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JL-3,增产率达17.70%。
  • 曹雪莲, 陈影, 彭卫红, 唐杰, 刘天海, 王迪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hannon-Wiener'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对39个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菌株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研究毛头鬼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9个毛头鬼伞菌株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0~1.67,菌盖颜色和菌柄形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小,菌盖宽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5个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5.44%~26.23%,所有数量性状变异系数都大于10%,变异程度较高。菌丝长势、菌盖顶部凸起、菌盖鳞片数量、菌盖颜色、菌盖顶端颜色等14个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Q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55处将供试菌株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菌株特征为菌盖鳞片数量少;第Ⅱ类群菌株特征为菌柄膨大位置为近基部;第Ⅲ类群菌株特征为菌柄形状为近棒状;第Ⅳ类群菌株特征为子实体长度长,采收期晚;第Ⅴ类群菌株特征为菌盖颜色为浅黄色。R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81处将农艺性状划分为2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2个性状,菌柄形状与子实体的菌盖与菌柄的相对位置相关性明显,其他性状之间相对独立;第Ⅱ类群包含5个性状,性状间相对独立。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7个性状选取前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0.64%。根据特征向量的绝对值和主成分贡献率大小,从17个性状中选取菌柄形状、菌柄膨大位置、子实体采收期和菌盖鳞片数量4个影响力较大的性状作为评价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各种种质资源综合得分范围为-0.75~1.77,综合得分较高的5个毛头鬼伞菌株可作为优质种质资源进一步利用。
  • 韩增华, 王玉霞, 戴肖东, 刘佳宁, 曲小军, 潘钰, 高娃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栽培料中添加茉莉酸甲酯,筛选提高菌核总三萜含量的栽培料和菌株,并研究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号栽培料(36%桦树木屑、30%杂木屑,20%玉米芯、10%麦麸、2%大豆粉、1%蔗糖、1%石膏),添加0.92 μmoL·L-1茉莉酸甲酯后栽培桦褐孔菌1号菌株,每袋菌核产量(21.9 g)和总三萜含量(70.22 mg·g-1)均较高。
  • 贾薇, 余冬生, 余养朝, 冯占, 胡明, 张劲松, 汪雯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相分离法制备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提取物,以乙醇沉淀法为对照,考察提取物得率、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及体外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结果表明:与乙醇沉淀法制备的提取物(FVP70)相比,三相分离法制备的提取物(TTPFVP)得率显著降低,但其中多糖含量极显著增加;TTPFVP由摩尔比为2.6:10.8:13.3:1.0:4.7:0.1的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2.36×107和4.77×105的两个多糖组分,FVP70由摩尔比为6.2:1.0:23.3:25.7:4.2:11.3:0.3的岩藻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要含有一个重均分子量为3.31×105的多糖组分;TTPFVP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e离子还原能力及刺激RAW264.7释放NO的作用明显优于FVP70。
  • 楚文琪, 吴迪, 李正鹏, 陈万超, 张忠, 李文, 张劲松, 杨焱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20%、50%、70%乙醇分级醇沉栎树木屑代料栽培(DL)、桑树木屑代料栽培(DS)、柞树段木栽培二年生(D2)和三年生(D3)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以下简称桑黄)子实体粗多糖,并比较同一醇沉组分下,4种粗多糖的多糖含量、总酚含量、重均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免疫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就多糖含量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50%醇沉组分的差异最显著,段木栽培D2、D3(54.56%、58.55%)高于代料栽培DL、DS(32.42%、33.56%)。就总酚含量而言,在20%醇沉组分中,DL、DS、D2(10.65%、15.47%、15.70%)较高,而D3在50%、70%醇沉组分中(9.98%、8.43%)均较高。就重均分子量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与DL、D2和D3相比,DS的重均分子量均较小;在50%醇沉组分中,DL、D2、D3主要分布在1.359×105、7.439×104、6.823×104;在70%醇沉组分中,DL、D2、D3主要分布在1.124×105、2.417×104、 2.179×104。就单糖组成而言,在20%醇沉组分中,D3仅由葡萄糖构成,在50%与70%醇沉组分中DL均由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构成,而D2的单糖组成最复杂。就免疫活性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50%醇沉组分的差异最显著,柞树段木栽培的D2和D3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量高于代料栽培的DL和DS。就抗氧化活性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D2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DL、DS和D3。人工栽培瓦尼桑黄可根据需要的活性组分和栽培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栽培料和栽培方式。
  • 刘静, 唐传红, 师小凡, 唐庆九, 张劲松, 冯杰, 周帅, 刘艳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示差折光检测器联用法对不同灵芝菌株的110个(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样品的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进行分析,依据出峰时间和出峰数量,可将这些样品分为4组:A组有7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3个组分GLP1、GLP2、GLP3;B组有77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1个组分GLP3;C组有24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2个组分GLP1、GLP3;D组有2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2个组分GLP2和GLP3。 GLP1、GLP2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85×106~5.47×106、2.16×106~5.73×106 g·mol-1,GLP3的重均分子量约为104 g·mol-1。用乙醇分步沉淀法对8个代表性灵芝子实体的高分子量多糖组分(重均分子量>106 g·mol-1)进行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GLP1(多糖含量80.47%~92.52%)和GLP2 (多糖含量69.75%~91.71%),并对其重均分子量、单糖组成、糖苷键连接方式以及免疫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LP1和GLP2为结构不同的葡聚糖,其中GLP1是以β-(1→3)-连接为主链、以β-(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而GLP2组分是以α-(1→4)-连接为主链、α-(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GLP1组分与Dectin-1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的活性优于GLP2组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灵芝免疫产品开发时,应更加关注灵芝子实体中高分子量多糖GLP1组分的分布和含量。
  • 龚频, 方文静, 赵文婧, 韩业雯, 张知渊, 王胜男, 陈福欣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薄膜分散法、超声水化法和微孔滤膜过滤制备灵芝(Ganoderma lucidum)多糖脂质体。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膜材比、药脂比、超声时间和水化时间对灵芝多糖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得到的最优工艺为膜材比1:15、药脂比1:20、超声时间30 min、水化时间20 min。优化工艺制备的灵芝多糖脂质体为淡黄色透明澄清液体,平均包封率为75.73%,平均多糖含量为4.14%。
  • 秦江楠, 张俊飚, 赵丁洁, 吴月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全面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成员国是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重要伙伴,对中国食用菌产业国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02~2020年的中国食用菌出口数据,在对食用菌贸易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恒定市场份额(constant market share,CMS)模型,探究中国食用菌出口RCEP国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进口需求效应对中国向RCEP国家出口食用菌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市场规模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口竞争力效应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说明中国食用菌产品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弱;供需交互效应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中国未能根据RCEP国家对食用菌需求的市场变化作出及时的产品结构调整。据此提出建议:中国应充分利用RCEP协定生效实施契机,不断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挖掘RCEP国家市场需求潜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面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