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21年, 第2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1-04-15
      

  • 全选
    |
  • 2021, 37(02):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黄千慧, 姚森, 魏仲阳, 仝宗军, 张烨琳, 邓优锦, 谢宝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动荧光体式显微镜观察3个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气生菌丝缺陷型突变株(UV-70、UV-104和UV-128)的表型,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突变株疏水蛋白基因进行鉴定,并采用转录组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疏水蛋白基因在野生型菌株WT583与突变株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WT583相比,突变株的气生菌丝非常少,基内菌丝致密度无明显差别;表达下调的5个疏水蛋白均属典型Class I疏水蛋白。与WT583相比,转录本MSTRG.8862.1、MSTRG.6832.1、MSTRG.7580.1、MSTRG.8706.1和MSTRG.4710.1在突变株中表达水平极显著或显著下调,这可能是造成气生菌丝缺陷的原因。尤其是MSTRG.8862.1,在3个突变株中表达量仅为在WT583中的4.8‱、24.0‱、6.6‱,推测其为主效疏水蛋白基因。
  • 齐梦娇, 杜芳, 胡清秀, 邹亚杰, 弥春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蓝光受体蛋白编码基因SvWC1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并利用定量PCR方法研究菌丝体在不同光照时间(0、0.25、0.5、0.75、1、2、3、5、7、9、11 h)处理后,SvWC1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vWC1全长为3074 bp,含有一个2937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FR),编码978个氨基酸;SvWC1无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属于亲水性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106388,等电点为6.31;SvWC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菌的相似性低,但均含有PAS(Per-Arnt-Sim)保守结构域;随着光照时间增加,SvWC1的转录水平呈动态变化,其0.25 h表达量是对照的38倍,之后表达量开始下降,9 h上调,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的97倍;SvWC1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成功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测的一致。
  • 龚明, 李燕, 鲍大鹏, 尚俊军, 杨瑞恒, 周陈力, 万佳宁, 吴莹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38份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供试菌株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数据,结合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 ℃)下的菌丝生长速率测定结果,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表明:供试群体分为4大类群;在实验范围内,20、25 ℃为斑玉蕈适宜生长温度;GWAS分析显示20、25 ℃分别存在10、14个与生长速率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1个属于潜在功能性SNP位点。
  • 韩利红, 田雪莲, 李雪梅, 谭娟, 何春萍, 刘潮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对密码子使用偏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蛹虫草核基因的GC含量为59.53%,同义密码子第3位胞嘧啶频率最高(50.58%),高表达基因的平均有效密码子数较低;核基因中共鉴定出22个高频密码子,均以G/C结尾,其中16个为最优密码子,且81.25%的最优密码子以C结尾;基因表达与有效密码子数、第3位同义密码子C的频率显著相关;核基因密码子偏性较强,低表达基因主要受碱基突变影响,而高表达基因主要受选择压力影响。线粒体基因的GC含量为24.52%,高频密码子主要以A/T结尾,密码子偏性受到碱基突变和选择压力影响;功能基因在蛹虫草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影响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因素可能与核基因一致。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相比,蛹虫草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更接近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研究结果为蛹虫草基因分子进化、功能基因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李塬, 张赫男, 谭贻, 刘艳芳, 冯杰, 张越野, 唐传红,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G0157为出发菌株,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获得640个再生菌株,通过拮抗实验鉴定获得103个诱变菌株。测定诱变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含量和生物量并计算多糖产量,与出发菌株相比,诱变菌株A-434的多糖含量提高46.14%,诱变菌株A-246和A-434的多糖产量提高268.57%和63.07%。继代培养、拮抗实验和RAPD分析结果表明,诱变菌株A-246和A-434的遗传稳定性良好。
  • 于海龙, 翟丹丹, 沈秀芬, 张美彦, 王宇星, 尚晓冬, 张丹, 李巧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7个猪肚菇(Pleurotus giganteus)菌株子实体数量性状(单菇质量,菌盖质量、直径、厚度,菌褶宽度,菌柄长度、直径,菌盖质量/单菇质量)进行测定分析和概率分级,结果表明:17个菌株子实体数量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范围为7.81%~26.19%;经K-S检验只有菌盖质量不符合正态分布,对其余7个数量性状进行概率分级,获得的分级标准可作为猪肚菇子实体数量性状的评价指标。
  • 冷佳明, 许隽, 李建安, 阎晋东, 王楠, 胡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油茶木屑资源化利用,探讨其作为代料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通过研究5种不同食用菌对不同质量浓度茶皂素的耐受性,筛选抗茶皂素菌株,再设计用油茶木屑替代棉籽壳的不同基质配方栽培抗茶皂素菌株,比较其菌丝生长速率、菌丝满袋时间、菌盖厚度与直径、菌柄长度与直径、单袋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以筛选出合适的配方。结果表明:不同食用菌对茶皂素的耐受性由强到弱为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香菇(Lentinula edodes)>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糙皮侧耳和柱状田头菇为适合油茶木屑栽培的食用菌。当栽培基质中油茶木屑含量为20%~60%时,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40%时菌丝生长最快,超过80%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油茶木屑含量为20%时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达98.6%,超过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配方中添加20%~60%油茶木屑对柱状田头菇菌丝生长无明显的影响,油茶木屑含量为40%时产量接近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油茶木屑栽培糙皮侧耳和柱状田头菇是可行的,栽培糙皮侧耳时油茶木屑添加量在20%~40%为宜,栽培柱状田头菇时油茶木屑添加量在40%左右为宜。
  • 张鹏, 王延锋, 史磊, 潘春磊, 于海洋, 赵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不同比例(20%、40%、60%、86%)汉麻(Cannabis sativa )秸秆替代常规配方中的阔叶木屑栽培珊瑚猴头菌(Hericium coralloides),研究不同配方对其生长特性、营养成分含量以及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配方相比,汉麻秸秆添加量为60%的配方(26%阔叶木屑、60%汉麻秸秆、6%麸皮、6%稻糠、1%石膏、1%蔗糖)菌丝生长旺盛、生长周期短,生物学效率和粗蛋白含量高。另外,添加量为86%的配方子实体未检出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二酚(CBD)等大麻素成分。研究表明利用汉麻秸秆为主料栽培珊瑚猴头菌具有可行性。
  • 韩晨, 包海鹰, 刘颖, 李志军, 宋永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菌蕾子实体、成熟子实体和老化子实体对小鼠急性肾脏和睾丸损伤的修复作用,设置空白组,模型组,菌蕾子实体低、中和高剂量组,成熟子实体低、中和高剂量组和老化子实体低、中和高剂量组,所有子实体的低、中和高剂量分别为300、600、1200 mg·kg-1,每组10只,构建小鼠急性肾脏和睾丸损伤模型,给药21 d测定小鼠血清中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睾酮(testosterone,T)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的含量,采用HE、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脏和睾丸的病理变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小鼠肾脏和睾丸中蛋白激酶B(AKT)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通路的蛋白质表达量。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菌蕾子实体血清中LH、BUN、LDH、T和ACP的含量显著下降(P < 0.05);成熟子实体FSH、LH、Cr、LDH和ACP的含量也显著下降(P < 0.05);老化子实体高剂量组血清中FSH、LH、BUN、Cr、LDH、SDH和T的含量显著下降(P < 0.05),血清中ACP的含量极显著下降(P < 0.01);老化子实体高剂量组在病理切片中显示修复效果显著;老化子实体高剂量组AKT和JNK蛋白磷酸化后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说明粗毛纤孔菌老化子实体对小鼠急性肾、睾丸损伤有显著的修复作用。
  • 王慧敏, 张劲松, 冯婷, 包海鹰, 余养朝, 冯占, 贾薇, 汪雯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检测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子实体多糖FVPB1对小鼠B细胞的体外增殖、激活、分泌免疫球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调节IL-10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评价FVPB1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FVPB1可激活B细胞并促使其增殖、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产生IL-10,且可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相关信号通路激活B细胞释放IL-10。
  • 何畅, 徐丽婧, 常明昌, 孟俊龙, 左宁柯, 王昭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酶辅助法提取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实体多糖,以粗多糖得率和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Plackett-Burman、最陡爬坡和Box-Behnken实验优化出梯棱羊肚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料液比为1∶20 (WV),中性蛋白酶添加量8 mg·g-1,49.7 ℃酶解1 h后,80 ℃浸提4.1 h,提取液脱蛋白后用体积浓度82%乙醇沉淀,在此条件下,粗多糖得率为7.47%,多糖含量为62.18%。优化条件下提取的粗多糖重均分子量为1.51×106 g·mol-1,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0.64∶0.55∶0.27。
  • 赖亮民, 胡晶晶, 王艳, 莫宇丽, 姜子德, 王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工厂化生产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的软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理化特征分析及分子鉴定,并通过分析病原菌对刺芹侧耳菌丝生长和防御酶活性等的影响,研究软腐病的致病机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北京泛菌(Pantoea beijingensis),在实验范围内,病原菌J2和F1在pH为6.0、8.0和6.0、7.0时生长速度较快;温度为24、28 ℃时J2的生长速度较快,F1在温度为24 ℃时生长速度较快。J2的生长速度总体上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F1的生长速度在NaCl质量浓度低于2.0%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之后生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两种病原菌均能分泌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其菌体和代谢物均可抑制刺芹侧耳菌丝生长,导致菌丝形态异常。与正常子实体相比,病原菌侵染的子实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在初期(0.5 d)较高;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在前期(1.5 d)较高,后期(2 d和3 d)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则在1~2.5 d显著降低(P<0.05),推测这两种病原菌通过破坏细胞壁和影响主要防御酶活性侵染刺芹侧耳。
  • 汤德相, 王元兵, 李程鹏, 赵志远, 徐志鸿, 虞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原线虫草(Ophiocordyceps highlandensis)子座、菌核和生境土壤样本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其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所测样本共获得1650个OTU,子座、菌核和生境土壤的OTU数量分别为524、272和854个,注释的真菌隶属于19纲70目132科161属。子座和菌核组间、子座和生境土壤组间真菌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菌核和生境土壤组间真菌多样性具有显著性差异,子座和菌核组间真菌丰富度无显著性差异,子座和生境土壤组间、菌核和生境土壤组间真菌丰富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子座、菌核和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的最大优势门,子座中的优势属为Circinotrichum、轮枝孢菌属(Verticillium)和多头霉属(Polycephalomyces),菌核中的优势属为泛普可尼亚菌属(Metapochonia)、地丝霉属(Geomyces)和轮枝孢菌属(Verticillium),生境土壤中的优势属为Cadophora。子座、菌核和生境土壤特有真菌物种分别有33、3、343个,共有真菌物种有237个。该研究为开发利用高原线虫草微生物群落中真菌资源提供参考。
  • 曾广宇, 赵志珩, 高中海, 李宝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增产,在林地改造技术基础上,对林地采取增加地表层含水量、升温及冬季间伐树干等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各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其中,2017~2018年,在增加地表层含水量及间伐措施基础上,增加升温措施,增产效果最显著。
  • 李熠, 宋斌, 王科, 邓春英, 王永会, 袁野, 文华枢, 李泰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介绍中国广义虫草中3个受威胁物种老君山线虫草(Ophiocordyceps laojunshanensis)、冬虫夏草(O. sinensis)和广东虫草(Tolypocladium guangdongense)的形态学特征、分布及资源现状,对其生存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介绍7个近危物种的基本情况,提出虫草类真菌保护和利用的建议,为以后的红色名录评估和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 李杨, 曾旭, 陈娟, 郭顺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废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是当前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主要以堆放、燃烧等方式处理中药废弃物,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污染环境。食用菌富含多种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分解酶系,可转化利用中药废弃物。以中药废弃物栽培食用菌,不仅为食用菌栽培提供新型栽培基质,同时还产出美味、富含高蛋白、药食兼用的食品,可实现生态循环发展。笔者从中药废弃物来源,食用菌特性,中药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研究现状、优势和潜在安全风险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食用菌对中药废弃物的转化利用,并讨论了食用菌转化利用中药废弃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为利用中药废弃物生产食用菌提供参考。
  • 蒋逸凡, 金梦圆, 周选围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茯苓(Wolfiporia cocos)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真菌。茯苓中富含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类、多糖类、甾醇类、挥发油类、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其中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合物为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茯苓多糖来源广泛,主要包括菌核、菌丝体以及发酵液。茯苓多糖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和抗抑郁等。笔者综述了茯苓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构特点,重点讨论了茯苓多糖调控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信号通路等,展望了未来茯苓多糖应用于药品、食品生产的潜力,为进一步利用茯苓提供了参考。
  • 彭勤颖, 邹根, 高利慧, 白林泉, TAN Yeeshin, 吴莹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鸟巢烷型二萜是大型真菌来源二萜化合物中最大的类群,其化学结构特征是包含5/6/7元环杂合的三环骨架。由于鸟巢烷型二萜具有以刺激神经生长因子合成为代表的多种生物活性,其人工合成和相关药物开发引起了广泛关注。总结近年来报道的来源于黑蛋巢菌属(Cyathus)、猴头菌属(Hericium)和肉齿菌属(Sarcodon)等大型真菌的多种鸟巢烷型二萜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介绍其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