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2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6-03-20
      

  • 全选
    |
  • 茅文俊, 李燕, 周陈力, 王莹, 朱刚, 鲍大鹏, 汪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漆酶基因的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1个漆酶编码基因(lac1-11)在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菇漆酶在针头期、纽扣期、蛋形期、伸长期和成熟期均发生转录;表达趋势分为三类:lac1、lac5、lac7和lac8表达量针头期最高;lac3、lac6和lac11从针头期至蛋形期逐渐升高,自伸长期表达量有明显下降;lac2、lac4、lac9和lac10在纽扣期最高,随后表达量逐渐降低,其中lac9与lac10在成熟期又有了小幅度的提高。这些结果说明草菇不同的漆酶在子实体发育中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 2016, 23(01):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生产有问题三农热线来帮你遇到问题怎么办专家为你找答案上海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办的一条公益性服务热线,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支农惠农和农村集体"三资"政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热线以电话咨询、"农民一点通"视频咨询、网上咨询、短信咨询、书信回复等方式,免费为全国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全年365天,每天早8点至晚8点专家值班,晚8点至次日早8点电话留言。欢迎广大农民朋友来电、来信、来访咨询。
  • 戚元成, 李建立, 邱立友, 申进文, 王瑞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产孢相关基因stpp1,采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克隆出糙皮侧耳(P.ostreatus)产孢相关基因同源物stpo1全长,并对其保守域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pEASY-E2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该基因的原核表达,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stpo1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糙皮侧耳stpo1全长cDNA序列为2556bp,预测编码8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具有错配修复DNA结合域(MUTSd)、ATP结合位点(ABC-ATPase)以及错配修复域(MutS),属于错配修复家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stpo1在原核细胞中具有表达活性,定量PCR显示stpo1在糙皮侧耳不同发育阶段显现不同的表达水平并且在成熟子实体菌褶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部位,表明该基因可能与糙皮侧耳的孢子形成有相关性。
  • 吕贝贝, 吴潇, 蒋玮, 于海龙, 金剑锋, 陈雷, 谭琦, 唐雪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odonW1.4.2软件和CUSP程序,以普通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全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为对象,解析了该菌的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密码子3个位点的GC含量、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和高表达优越密码子。结果表明:普通羊肚菌全基因组密码子第2位密码子的GC含量明显低于第1位和第3位,第3位密码子与第1位含量差异不大,分别为57.8%和56.8%,RSCU值大于等于1的密码子总共35个,其中以G或C结尾的25个,占71.4%,确定了25个高表达优越密码子。
  • 于娅, 姚方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野生菌株GY027和栽培品种yrzp-1为亲本,选取GY027孢子单核体17个和yrzp-1孢子单核体6个进行单单杂交,筛选出菌丝生长势强、生育期短、产量高的优良杂交子YZ24并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YZ24达到新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吉肉1号’。‘吉肉1号’菌丝生长势强,每百公斤干料产鲜菇59.0kg,子实体商品性好,属中早熟的高产榆耳新品种。
  • 曾广宇, 李开祥, 梁文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12至2015年在广西省浦北县、博白县及容县选取山林改造成熟、鳞盖红菇(Russula lepida)产量稳定的山林进行不同方案的林地改造实验,观察山林改造后野生鳞盖红菇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一直沿用的标准改造方法(适当伐树使林地郁闭度保持在0.8左右,适当砍伐灌木杂草使灌草盖度保持在0.27左右,枯枝落叶厚度保持在2.0cm左右)效果最好,在降雨正常的条件下野生鳞盖红菇的产量保持在每百平米15kg左右。
  • 李正鹏, 余昌霞, 黄建春, 鲍大鹏, 李玉, 周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工厂化生产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渣(SP)、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菌渣(SH)和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渣(SA)替代部分废棉(CW)栽培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9715菌株,结果与对照培养料(97CW+3%石灰)相比,用60%的SP和SA分别替代CW可使草菇生产周期缩短1.6d、产量分别提高15%和17%;30%的SP和SA分别替代CW生产周期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产量皆提高7%;30%的SH替代CW进行草菇栽培时生产周期与产量和对照基本相同。
  • 聂国添, 黄千慧, 苗娟, 李肖, 龙莹, 张磊, 连玲丹, 谢斌, 江玉姬, 谢宝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质构分析仪,比较分析分别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和棉籽壳为主料栽培获得的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的质构指标,同时测算二者干制率和杀青率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棉籽壳培养料栽培,菌草配方栽培糙皮侧耳的菌盖咀嚼性、硬度和回复性较差,菌柄回复性、硬度、内聚性和咀嚼性较差,而且子实体的干制率和杀青率也较低。
  • 张春霞, 何明霞, 曹旸, 刘静, 高锋, 许欣景, 王文兵, 王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生态调查中,笔者从未发现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和任何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的结构。为了进一步证实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否为外生菌根菌,在温室条件下,用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和液体种对思茅松(Pinus kesiyavar.langbianensis)和栲树(Castanopsis sp.)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后,思茅松一、二级侧根及吸收根表面上,均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缠绕生长;菌丝有锁状联合,但是并没有菌丝套和哈氏网发育的迹象。接种10个月后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也缠绕在栲树根的表面,有发达的菌索;菌丝有锁状联合,呈结晶体状,但没有任何菌根结构形成。在同样的温室条件下,思茅松和印度块菌形成了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也不能与思茅松和栲树形成外生菌根。因此,暗褐网柄牛肝菌可能不是一种外生菌根菌。
  • 陈潇筱, 杨焱, 崔凤杰, 孙文敬, 刘伟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添加不同浓度的氧化铝(粒径为200~300目)对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发酵菌丝体生长及多糖(胞内和胞外粗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添加范围内,灰树花菌球直径随氧化铝添加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变小,当添加氧化铝浓度为20g/L时,游离菌丝体明显增多,且菌球主要表现为S型(D<0.5cm,D:菌体当量直径,与对象具有相等面积的圆形的直径),其中L(D≥1.5cm)、M(0.5cm≤D
  • 贾薇, 白岩岩, 冯杰, 张劲松, 贾新成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药用真菌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发酵液中的主要香气成分之一2-苯乙醇的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得了樟芝发酵产2-苯乙醇的最优条件:培养基(g/L)为50葡萄糖,5酵母粉,1磷酸氢二钾,0.5硫酸镁,0.1 VB1,pH为5;装液量为12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20%;转速150r/min;26℃恒温培养7d;在此条件下樟芝发酵液中的2-苯乙醇含量达到1.24g/L。
  • 何世行, 李肖, 谢斌, 严俊杰, 陈炳智, 黄泽铭, 詹艺舒, 江玉姬, 谢宝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色谱条件和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优化,建立固相萃取—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香菇(Lentinula edodes)中硫杂脯氨酸的检测方法。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Inertsil HILIC亲水作用色谱柱(4.6×250 mm,5μm)对样品进行分离测定,流动相采用乙腈-0.1%磷酸水(85:15,v/v)等度洗脱,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193nm,柱温30℃。前处理方法为:香菇样品采用甲醇-水(70:30,v/v)提取,MAX阴离子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净化处理,甲醇-1.0%甲酸(90:10,v/v)作为洗脱剂对目标物进行洗脱。检测结果表明,硫杂脯氨酸在2~10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8,加标回收率为96.3%~101.7%,相对标准偏差在1.3%~4.8%之间,检出限为0.76μg/g,定量限为2.31μg/g。该方法回收率高、简单、快速、无需衍生化,适用于香菇子实体硫杂脯氨酸的定量检测分析。
  • 周帅, 张忠, 冯娜, 刘艳芳, 唐庆九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联合使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00的超滤膜和270的纳滤膜从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水提液中分离海藻糖。超滤膜操作压力为4kg/cm~2,同时纳滤膜操作压力为3kg/cm~2,经膜分离的相对分子质量270~1000部分溶液经浓缩结晶,海藻糖纯度可达93.3%。
  • 吴胜莲, 邵晨霞, 唐少军, 谭明辉, 杨祎, 刘惠知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茯苓(Wolfiporia cocos)发酵液的抑菌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茯苓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茯苓发酵液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和肝癌细胞Hep-3B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作用48h的半抑制剂量为23.7、15.9和13.7μL。
  • 李尽哲, 黄雅琴, 庞瑞华, 叶兆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虫草素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生长发育和寿命的影响,以添加不同浓度虫草素的培养基饲养果蝇,观察统计子代成蛹数、成蝇率、子代生长发育特征以及与寿命相关的3个指标。研究发现,培养基添加虫草素,对果蝇的成蝇率和子代性别比影响不显著,但能增加子代体长,提高飞翔率,极显著降低畸变率,延长果蝇寿命,且对雄果蝇的延寿效果优于对雌果蝇。
  • 樊永康, 徐思绮, 周晴, 张拥军, 朱丽云, 王为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产地的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为试验对象,采用碱提法制备提取物,探讨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效果,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以及对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耐甲基紫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黑木耳样品提取物中糖含量不同,其中陕西镇安县黑木耳SXA提取物中糖含量高达53.02%,浙江丽水市黑木耳ZJA提取物中糖含量仅为26.14%;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以产于大兴安岭的DDA提取物最高,达38.56%,其次为分别产于黑龙江伊春和陕西镇安县的DXA和SXA的提取物;DPPH·清除率能力及还原力以DXA的提取物(浓度为4 mg/mL)最强,其它黑木耳提取物效果相近;供试黑木耳DDA、DXA和SXA的提取物显著增强线虫耐甲基紫精能力。
  • 付白莲, 何璞, 饶钦雄, 张其才, 卢阳阳, 司文帅, 宋卫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和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方法测定多菌灵在添加浓度范围分别为0.025~1mg/kg和0.05~10mg/kg时在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子实体和培养料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99%、93%~101%,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为3%~6%。在0.1%、0.3%多菌灵有效成分用量下拌料施用后,糙皮侧耳第一和第五潮菇(菇柄、菇盖和全菇)中多菌灵残留量分别为0.089~0.077、0.533~0.485mg/kg,低于欧盟关于多菌灵在新鲜菇类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多菌灵在子实体各个部位的富集能力由强到弱为菇脚>菇柄>全菇>菇盖。培养料中多菌灵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菌袋部位、菌丝和灭菌对培养料中多菌灵消解均有影响:菌袋上部(距离栽培袋底部22cm处)的培养料中的多菌灵消解快,半衰期33d短于中部(距离栽培袋底部11cm处)的36.47d和下部的63d;培养料中菌丝生长有利于多菌灵消解,高压灭菌(0.1 Mpa压力下,121℃灭菌2h)可以有效地促进农药消解。灭菌后降解率达91.8%和85.9%,未灭菌时培养料中多菌灵含量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