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食用菌学报》

过刊目录

  • 2015年, 第2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5-06-20
      

  • 全选
    |
  • 戚元成, 张雪丽, 邱立友, 申进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快速获得基因末端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出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蓝光受体基因Pcry的全长cDNA序列。该cDNA全长1725 bp,含有一个1572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523个氨基酸。表达模式分析显示该基因在子实体期表达量最高,菌丝期最低。该基因在蓝光照射后的菌丝中表达量最强,在黑暗培养的菌丝中表达量最弱。蓝光刺激可以增加该基因转录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编码的蛋白是一种光信号蛋白,目的蛋白分子量为57.44 kDa,等电点为4.90,且该蛋白具有信号转导、调控其它基因转录的功能。
  • 徐丽丽, 范晓洋, 于雯楠, 王旭锋, 郭立忠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热激蛋白基因hsp70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进行遗传转化,PCR验证得到刺芹侧耳抗性转化子。试验表明:潮霉素浓度为70μg/mL,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200μmol/L,侵染时间为90 min,共培养时间为2 d时转化率最高。
  • 谭艳, 王波, 赵瑞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子实体、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为材料,采用荧光染色法对子实体的囊状体、担子、担孢子,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粉孢子进行镜检、观察细胞核。结果为子实体中囊状体无细胞核,只有担子和担孢子内有细胞核,细胞核分裂不同步;细胞核变化过程为:由双核经历核融合,形成单核,经过二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8个核,以2个为一组进入担孢子,形成双核担孢子,最后留下无核的担子。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的菌丝)细胞核不定,为1~5个核,次生菌丝(初生菌丝细胞质融合形成的双核菌丝)细胞核为2个,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形成的粉孢子均为1~2个核,以单核为主。
  • 谭伟, 周洁, 曹雪莲, 苗人云, 甘炳成, 黄忠乾, 彭卫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菌株姬菇258和糙皮侧耳(P.ostreatus)菌株青平1号为亲本,单孢杂交,选育出两株白色优质高产姬菇新菌株28号和41号菌株。28号和41号菌株的出菇单产较生产上主栽菌株西德33(对照)增产19.2%和19.1%;28号和41号菌株商品菇比例(88.6%和85.6%)高于对照西德33(71.8%),即菇体商品性优于对照;综合体现出了亲本菌株姬菇258的优质丰产性和亲本青平1号的白色菌盖菇体特征。拮抗试验和ISSR标记试验表明,28号和41号菌株与亲本具有遗传差异,即为不同于亲本的新菌株。研究认为,28号和41号菌株具有"姬菇"的典型商品性特征,是2株优质高产的白色姬菇新菌株,可做进一步的中间试验和示范栽培。
  • 郭晓帆, 朴钟云, 王守明, 陈艳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22个桦纤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株的菌丝显微结构、栽培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JL01、CX02、MAFF420101菌丝直径较大,且三者间差异不显著。菌株MAFF420198菌丝直径最小(2.1μm);菌株FH、JL01、HE、CX02、JL03、MAFF420102菌丝干重均在200 mg/20 mL以上,对其中4个来自不同国家的FH、JL01、HE、MAFF420102菌株进行菌核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H菌核干重每袋达25.8 g,生物学效率达26.1%。
  • 宫春宇, 张瑞颖, 邹亚杰, 胡清秀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渣为原料栽培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考察层架空间位置、菌渣含水量和发酵时间对草菇生产的影响,还研究了菌渣发酵过程中电导率、pH和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发菌阶段,不同层架上草菇培养料的温度相近;出菇阶段,层架自下而上料温升高;草菇产量也随层架自下而上逐渐提高。利用刺芹侧耳菌渣栽培草菇,以含水量68.5%的未发酵菌渣产量最高。刺芹侧耳菌渣发酵过程中,电导率在前3 d快速上升,之后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pH在前3 d变化幅度较大,先降后升,之后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但明显低于未发酵菌渣。
  • 张超, 汪雯翰, 杨焱, 颜梦秋, 冯娜, 张劲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研究3种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菌丝体化合物(原儿茶醛、柚皮素和黄芩素)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内糖代谢关键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胰岛素抵抗模组相比,10、100μg/mL原儿茶醛和黄芩素显著提升胰岛素抵抗HepG2模型细胞内己糖激酶酶活,原儿茶醛(100μg/mL)、柚皮素(10、100μg/mL)和黄芩素(10、100μg/mL)显著提升丙酮酸激酶酶活,100μg/mL原儿茶醛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酶活。
  • 刘丹, 包海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研究石耳(Umbilicaria esculenta)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甲醇和水等粗提物及单体提取物苔黑酚羧酸乙酯、苔色酸对高血脂症小鼠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的影响,并对高脂症小鼠进行肝脏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高脂模型组)比较,苔黑酚羧酸乙酯、苔色酸、甲醇、水提取物的2个剂量组以及石油醚400 mg/kg/d剂量组的TC含量极显著地降低(P
  • 汪雯翰, 樊华, 张劲松, 杨焱, 赵香丽, 张凯, 吴迪, 颜梦秋, 贾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桑黄(Phellinus baumii)子实体醇提物对MCF7乳腺癌细胞的影响,用不同浓度醇提物作用于MCF7细胞,用Alamar blue法测定细胞增殖率,显微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和DCF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ROS释放量。结果表明:桑黄子实体醇提物使MCF7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对MCF7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引起MCF7凋亡细胞数量升高、降低S和G2/M细胞数量,并呈现浓度梯度依赖性,但ROS实验结果提示桑黄子实体醇提物的促肿瘤细胞凋亡与ROS释放无关。
  • 叶星, 索菲娅, 卢帅, 王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浓度的新疆细虫草(Ophiocordyceps gracilis)氯仿相和正丁醇相浸膏和发酵菌丝体的醇提物作用于人胃癌AGS细胞24 h和48 h后,用MTT法测定对细胞的抑制率,并在显微镜下观测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新疆细虫草及菌丝体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当菌丝体醇提物、新疆细虫草正丁醇相和氯仿相浓度为400μg/mL,作用于胃癌细胞48 h时,IC_(50)值分别为(82.0±0.1)μg/mL、(134.4±0.1)μg/mL和(36.0±0.1)μg/mL。
  • 陈慧, 曹静, 王晓玲, 刘高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经典回流法试验了灵芝(Ganoderma lingzhi)发酵菌丝体中三萜酸的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表明:灵芝菌丝三萜酸最佳提取溶剂为无水乙醇、液料比为10:1(mL/g)、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为2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灵芝菌丝三萜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预测三萜酸提取的多项式模型:Y=0.52+0.022A+0.027B+0.064C+0.021AB-0.013AC+0.010BC-0.056A~2-0.094B~2-0.057C~2,经响应面最优分析,菌丝三萜酸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为11:1(v/m,mL/g)、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灵芝菌丝三萜酸提取率可达0.537mg/g干菌丝,与预测值(0.542 mg/g干菌丝)相比,相对标准偏差为0.65%。
  • 黄纪国, 韩园园, 谢意珍, 潘鸿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经过渗漉脱杂处理的皱盖假芝(Amauroderma rude)子实体为材料,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皱盖假芝粗多糖工艺,考察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功率和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后,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0:1,提取温度80℃,提取功率50 W,提取时间60 min,获得最大提取率为3.18%。
  • 罗文锋, 韩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多糖保留率和蛋白质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壳聚糖絮凝工艺,絮凝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液浓缩比3:1,絮凝剂用量2 mL,絮凝时间15 min,此工艺条件下得到多糖保留率和蛋白质清除率分别为86.90%和60.52%,多糖得率为水提醇沉工艺的2.7倍。
  • 刘丽娜, 翁榕安, 张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筛选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色素的提取剂并对色素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针菇色素溶于碱性溶液,不溶于水、酸、氯仿和乙醇;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提取效果最好。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初步研究了金针菇色素的基本结构性质,结果表明:金针菇色素属于黑色素,与酪氨酸合成黑色素结构类似,属于3,4-二羟基苯丙氨酸(DOPA)类黑色素。
  • 徐丽婧, 常明昌, 孟俊龙, 高丽朴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子实体在0、2.5和5℃恒温贮藏和0℃温度波动贮藏对比试验,通过对失重率、呼吸强度、色泽(L~*值和b~*值)、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及感官评定研究了温度对糙皮侧耳子实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和温度波动会对糙皮侧耳子实体品质造成明显的影响,5℃恒温贮藏的糙皮侧耳品质最差,0℃是最适宜糙皮侧耳子实体贮藏的温度,但贮藏过程中的温度波动显著影响糙皮侧耳子实体品质,会使子实体的失重率、呼吸强度、b~*值和细胞膜相对电导率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感官评定值下降。
  • 范俐, 陈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南平市建阳区5个林地的土壤和野生正红菇(Russula vinosa)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得出:土壤中全氮、铁、有效锰含量丰富;有机质、钙含量适中;铜、锌含量适中或缺乏;磷含量极缺乏。建阳北部地区杜潭、江源、吴屯三处林地正红菇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含量低。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中锌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铁、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中磷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锰、镁、钾含量显著正相关。
  • 曲绍轩, 宋金俤, 林金盛, 李辉平, 侯立娟, 马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15、20、25、30℃下,采用平板菌丝法测定厉眼蕈蚊(Lycoriella ingenua)取食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糙皮侧耳(Pleurotusostreatus)、毛木耳(Auriculariapolytricha)、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和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丝的发育历期,分析环境温度和寄主对厉眼蕈蚊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食用菌寄主对厉眼蕈蚊生长发育厉期存在显著影响。在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厉眼蕈蚊的发育总历期缩短,但在30℃发育缓慢,历期延长。25℃为该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所有供试温度梯度下,取食毛木耳的发育历期均大于30 d,其次为取食双孢蘑菇的,取食金针菇和糙皮侧耳的较短。取食不同食用菌的厉眼蕈蚊在其各虫态的发育起始温度和有效积温上差别较大,取食毛木耳的厉眼蕈蚊需要更高的发育起始温度和积温积累。